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组”与“创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组”与“创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目前中招化学复习课的现状

1.现状一:知识归纳 + 习题训练

大部分教师习惯于在复习中采用先“知识归纳”后“习题训练”的模式。因为这样的模式能让教师比较“放心”地认为:重要知识点已经归纳总结过了,题目也已经全部跟进了;至于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由“烫剩饭”而产生的无趣、教师在电脑上敲打键盘产生的“无奈”以及由此造成的时间的“无效”则是此模式在无形之中衍生的。

2.现状二:内容全面化、知识讲解化、方法模式化、能力集中化的“四化”

不少教师为了“求全、求放心、求省心、求高分”分别出现了复习过程中不分主次的“内容全面化”、教师全包的“知识讲解化”、不因材施教的“方法模式化”以及为了保证高分学生利益的“能力集中化”。显然这样的复习课出现的后果是复习内容主次不分、重难点不分;复习主体明显错位;复习方法没有因知识而不同;复习后果没有兼顾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

二、通过“重组”与“创设”策略来构建高效的中招化学复习课

1.重组――在课标、教材中排查知识考点并进行重组实现融会贯通

“知识考点”来自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在备复习课时,要仔细分析,逐个排查,哪些是“了解”、“知道”、“认识”、“记住”,哪些是“理解”、“学会”,这些内容可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获取。教师需要经过细加工,把“了解”、“认识”、“知道”、“记住”方面的内容转化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成预习练习或小问题,进行当堂检测或提问,从而实现“知识考点”在重组中一个不漏,又避免了教师对简单知识的复述,导致学生在上复习课时感到索然无味、了无生趣。

【案例1】“物质的构成”复习片段

在复习“物质的构成”时大部分教师习惯上提问物质由什么构成?化学变化的本质?等等这些问题。教师提问的墨守成规,学生回答的寡然无味。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自己的复习片段简介如下:

问题1:下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结合图示回答:

⑴从宏观上分析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有什么不同?

⑵你认为这两个过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你能用图示表示这两种变化吗?

问题2: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⑴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⑵写出图2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新生成的粒子是。⑶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以下事实:①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②浓硫酸溶于水温度升高;③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④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⑤干冰升华时环境温度降低。可见在物质变化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猜猜看,从微观角度看,能量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评析:

问题1:学生重温了两类变化中微观粒子的改变。第⑵题的提出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分析问题角度的机会,不需要教师强行将微观的角度塞给学生。因为学生要画出两种变化的图示,必然要联想微粒变化的本质,那么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问题2: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点,由此延续到其他反应类型来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既承上又拓展。如图反应中有新离子和新分子产生,从而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就是有新粒子生成。

问题3:通过所给事实学生在理解物质变化实质基础上,体会到能量的变化可能与微粒的运动或分离、重组有关。通过这些的问题引入,物质构成微粒的观点很快得到了升华和拓展。

在解决这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而且内化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拓展延伸了微观粒子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2.创设――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重点”

如果说提炼“知识重点”是教师设计复习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将它以吸引学生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复习课设计的重中之重。

【案例2】以金属与酸的反应为例。金属与酸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不仅涉及到方程式的考察,还牵涉到有关的计算。在复习中通过方程式的默写和一些计算题的单纯呈现学生会感觉没有任何新意、甚至比较反感。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如何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呢?我们可以借助图像来帮忙。

例:以Fe、Al与稀硫酸反应当例。

要求用图像来描述反应过程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要求标出纵、横坐标的含义,标明Fe、Al两种金属,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会从过去练习过的习题中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始画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氢气质量为纵坐标、反应时间为横坐标”画图。然后选择有几个代表性的学生到前台展示,并引导他们分析图像成立的前提。然后教师可以展示如下图示:

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

⑴分析这类图像的注意点是什么?

抓住图像的三个要素,即“三点两量一趋势”:三点即开始点、转折点、结束点;两量即横坐标和纵坐标;一趋势即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图像走向。分析时还要金属与酸哪个过量的情况。

⑵这个问题的两个变量可能有哪些?

一是产生的氢气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二是生成两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三是溶液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等。

评析:

学生对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问题基本熟悉之后,主要精力就集中在讨论金属活动性、金属与酸哪个过量以及图像中两个变量的问题,思维有了明显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学生的思维就处于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最后“拨开迷雾见云天”的状态中。这种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创设远比直截了当地默写方程式和进行计算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对金属与酸反应的问题有了认识飞跃后,接着再配上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图像题分析,既复习了金属与盐溶液的相关知识,学生又将学到的、悟到的知识在新情境中得到了应用和升华。这种复习形式,实质是为学生的积极思维营造了一个有利氛围,学生的兴趣始终被处于“激活”状态,相信在这样的“激活”下学生参与复习的程度和在复习中的收获都是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