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比较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的结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比较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的结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对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布氏菌病患者病例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血清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并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38例患者有37例患者可采用血清学检验确诊,有2例患者可经细菌学检验确诊,同时经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确诊者6例。结论: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在针对布氏菌病患者时不一定存在十分必然的关系,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布氏菌病;血清学检验;细菌学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67-02

目前在临床上布氏菌病为因布氏菌而诱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布氏菌对机体进行侵入后,会导致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发生增生,并经常合并有菌血症、毒血症以及神经、生殖、循环、免疫等系统等损害,特别为骨关节。目前对于布氏菌病进行准确诊断而言,能够为及时发现人、畜间疫情, 对传染源进行彻底消除, 将传播途径予以切断, 从而有效顺利开展布氏菌病的治疗工作等方面产生重要意义。现阶段在临床上对布氏菌病进行诊断主要以血清学检验方法和细菌学培养方法为依据[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取的38例布氏菌病患者展开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布氏菌病患者病例,共抽取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20例,女18例,年龄22-49岁,平均(44.7±13.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血清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并将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展开统计分析,而后进行诊断率对比。

1.2.2 检验方法

在采集完患者的血样后同时展开血清学与细菌学检验,本次研究中血清学检验我们主要采取平板凝集试验(PAT)与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 以GB15988-1995/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为依据展开实验研究, PAT实验将0.02 + + 及以上者作为阳性判定标准,而SAT实验则是将1:100 + + 及以上者作为阳性诊断标准[2]。在血清学检验的同时将以上相同的血样接种到肝琼脂培养基上展开常规细菌学培养,对布氏菌进行分离。

2 结果

2.1 血清学检验

经统计发现,38例研究对象的血清学检查结果显示有37例患者的试管凝集试验结果呈现为阳性,SAT滴度为≥1:100+ + , 最高滴度为1:6400+ + , 有1例患者经SAT实验表现出疑似未确诊。本组38例研究对象进平板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阳性者36例, 有1例患者经PAT实验表现高度怀疑,单位确诊,另有1例患者经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证实为阴性,两种血清学检验结果见表1。

2.2 细菌学检验结果

38例研究对象的血样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后,发现有7份血样能够分离出布氏菌,占18.42%。其中,有1例经SAT与 PAT 血清学检验不符合诊断标准的血样以及1例PAT检验呈现为阴性血样也分离出布氏菌。细菌学检验结果与血清学检验结果比较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曾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布氏病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研究显示不但直接接触病羊的农牧民以及屠宰户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饮食不卫生而诱发的患病的病例也散在出现。因此相关卫生部门应予以重视[3]。据相关文献报道,在我国布氏菌病的发生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该病的疫情特点会呈现出:疫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暴发点不断增多、新发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人群的分布比较分散,不单单是在农牧民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且在学生、儿童当中发生率也在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4]。因此针对一些高度怀疑有布氏菌病的患者应展开及时的检材,并展开准确的检验,从而提高该病的检出率,这对于早期确诊、控制布氏菌病疫情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实现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5]。

现阶段在临床上对布氏菌病的诊断主要以血清学方法和细菌学培养为依据。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布氏菌病患者血样分别进行了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发现38例患者血样均经以上两种检验方法而得到确诊,其中有37例患者经血清学检验确诊,有2例患者经细菌学检验确诊,有6例患者同时经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确诊。在血清学检验过程中,SAT检出抗体效价≥1:100,最高者达1:6400;研究中我们发现,针对血清效价在1∶6400者能够准确分离出布氏菌,然而在血清效价为1∶100-1∶200之间时,也可以分离出布氏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其中有1例患者经SAT和PAT检查均未得到确诊,然经细菌学检验发现有布氏菌存在,并有1例患者经PAT检验为阴性,然同样分离出布氏菌。经本次试验研究我们得知,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布病诊断过程中不可以仅仅以血清学检验结果作为最终的认定结果, 血清学检验结果阴性时同样也能够分离布氏菌。所以,针对存在流行病学接触史以及具有典型临床症状者,在血清学检验结果呈现为阴性时,也应对做细菌学检测予以考虑,从而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森林,王季秋,王大力,等.近年我国布氏菌病疫情及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9,20(15):297-298.

[2] 森林,王大力,王季秋.吉林省布氏菌病疫情现状及控制措施[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19(24):226-227.

[3] 张士义,朱岱,森林.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50年回顾[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18(25):275-276.

[4] 王季秋.布氏菌病各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17(35):277-278.

[5] 尚德秋.布氏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9,19(34):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