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伟念:精彩皆因一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伟念:精彩皆因一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每节课都精彩。”这是化学特级教师徐伟念的名言。

“精彩”二字怎样理解?是形式的新颖?是内容的深刻?是理念的先进?是教师教学技艺的高超?还是各种因素兼而有之?

徐老师憨憨一笑:“我对精彩的理解就是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受益,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

如此定位的“精彩”,让徐老师在38年的中学化学教育之路上越走越精彩。

构建一个精彩的课堂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上课,就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会发现新大陆;每一节课师生都带着好奇心,怀着期待感走进课堂。师生的智慧便在这探险与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徐伟念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的,只不过他换了一种有理科味道的表达:“我把课堂既当作唤醒学生理智求知欲的地方,又当作学生持续探究欲的‘细胞’繁殖地。”

徐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不能只凭表面的活泼、热闹,而是要在每一个日常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去探究知识背后“深藏的奥秘”。

以“蛋白质”一课为例。课一开始,徐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我国科学工作者1965年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结构图,介绍这个消息一经后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接着又让学生介绍他们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蛋白质的材料。就在学生内心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之时,徐老师笑眯眯地发问:“具有如此丰富内容的蛋白质,与我们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性质呢?”学生们被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了,迅速投入到为他们所熟悉的蛋白质――鸡蛋白的实验探究之中。在这个过程里,徐老师又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质疑环节抛出了一连串问题:为什么人误食重金属盐类时,喝大量牛奶、蛋清可以解毒?为什么医院利用高温蒸煮、紫外线照射、在伤口处涂抹酒精等方法可以进行消毒?为什么生物实验室可以利用甲醛溶液保存动物标本?为什么在农业上可以用波尔多液消灭病虫害?如何鉴别毛线和棉线……徐老师就是这样,把一个个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其乐无穷。

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把问题转化成情境。从而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这就是徐老师的教学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以疑激思,以思激学。

家用消毒剂是生活中常见的,于是,它的产品介绍就用来引入“电解”的学习;老师手中的粉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于是,“这根粉笔中含有多少钙离子、多少硫酸根离子”就成了学生进入“物质的量”和“摩尔”这个陌生世界的向导;人人都有两只手,于是,在讲有机物构成时,徐老师形象地将碳、氮、氧、氢比喻为一个个人;化学键则比喻为他们的手,这样,有机物原子间的连接被形象化为人与人的握手,化学反应被形象化成了松手和拉新人……学生说:“生动形象的讲解消除了我们在处理有机反应问题时的潜在疑惑,也避免了我们犯一些错误。”

“我们复习到酸式盐时,徐老师没有直接讲述酸式盐的性质,而是以NaHCO3为例,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碳酸氢钠从哪来,到哪儿去?这时学生会主动思考与碳酸氢钠有关的所有性质。紧接着第二个问题,碳酸氢钠如何来如何去?学生紧跟着就会去思考相关的反应都有哪些。但是化学反应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反应就能得到预定的结果。鉴于此,徐老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如何有效地来,如何有效地去?学生立刻进行对比思考,选出最优方案。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归纳,使学生在学习酸式盐性质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我在下面听课,还听到身边的一位学生惊呼:太有哲学思想了!”说起徐老师的精彩课堂,毕业于北师大的博士王慧老师语气中充满敬佩。

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精彩

徐老师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老师用心发现,用心打磨,帮他们成器。”

曾经有一个学生,开始时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大,成绩平平。一次聊天中徐老师偶然发现,这个学生对繁杂的北京汽车交通路线非常清楚。徐老师就想,要是能够将他不寻常的排列潜质挖掘出来,用在学习化学方面,一定会很有前途。这以后徐老师就经常跟他聊一些趣味化学,聊化学的学科前景,向他介绍化学工作者可以像建筑师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搭建丰富的物质世界,并为他精选课外参考书,为他制定探究的课题,和他一起钻研,又请高校的教授专门对他进行点拨。化学的趣味与魅力慢慢地“征服”了他,他对化学学习入了谜,后来他不仅在全国化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事实上,徐老师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徐老师对他们真心好。学生张慧媛回忆道:徐老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不论遇到基础多么差的学生,不论学生问多么简单或者多么多的问题,他都会细致地为学生解答。中午的时间,徐老师会常在办公室里等待学生带着他们的问题来到,并一一细致地解答;如果遇到他有会议或急事,他会告诉学生他回来的时间,让学生避免过长的等待。每当小测结束以后,徐老师会表扬一些同学;成绩排在末尾的,徐老师在课间或课后会把他们找来,询问近期学习是不是有很多问题,或者鼓励同学、提醒他们努力。

爱是相通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爱。于是,徐老师上课声音嘶哑时,马上会有学生递上水或金嗓子喉宝;徐老师得了白内障眼睛看不清楚时,学生会把一闪一闪的小灯安装在徐老师的自行车上,提醒别人不要撞“我们的徐老师”。今年考上清华大学的王正同学在离开学校时,送给徐老师一个笔记本,上面写道:“时光流转,不变的是我对您的敬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我爱您。”

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幕――

窗外阴云密布。闪电不时划过乌云。预备铃打过,教室里依然躁动不安。突然,嘈杂声低了下去,随即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学生如此狂欢的原因非常简单――出差一星期的徐老师回来了!

用精彩带动更多精彩

其实,徐老师不仅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还是老师们眼中的好同事。王健林老师说:“徐老师虽然是位资深的老教师,但没有一点架子,把好的经验都给了我们。他就像一位大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困难,他都会真心实意地尽全力帮助你。”

提起第一次上公开课的经历,宁滨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从选择课题到组织教案,都是徐老师手把手地和我一起准备。可试讲前一天,徐老师却去河北省的燕郊开会了,根据会议议程安排,当天肯定回不来。就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徐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他还要我把试讲的情况录制下来,刻成光盘,等他回来之后再研究。”没想到,试讲那天上午,徐老师竟然冒着雨雪赶回来了。从燕郊到景山学校,坐汽车、倒地铁、再转汽车,要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赶了那么远的路,徐老师没顾上喝一口水就坐下来听宁滨的课,试讲结束,他又帮宁滨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增加的内容。“到了公开课那天,看着教室里坐着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教师,我丝毫没有紧张的感觉,因为徐老师也在他们其中,他就是我坚强的后盾。”

景山学校乃至整个东城区的很多老师都由衷感念徐老师的“好儿”。多年来,徐伟念老师担任着化学教研组组长工作。每年学校来了年轻教师,他都要不辞劳苦地帮助他们熟悉教材,把自己多年积累下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同时,作为东城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徐老师一直坚信“团队的作用大于个人”、“分享的效果大于索取”。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他带动工作室成员在探索中迅速成长,成为市、区化学教学的骨干和教学改革的先锋。他们中产生了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区级骨干教师。现在这些优秀的教师又在各自的岗位上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去创造新的辉煌。用他们的话说:“名师工作室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用精彩照亮未来

听采访录音时,发现徐老师多次提到一个词――责任。他说的最多的是:“教师应该有责任感,要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教师的责任感让徐老师不仅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时时有意渗透一些深层的东西。

材料的发展直接制约着许多领域的发展,但对于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往往不够重视。所以,讲到与材料相关的内容时,徐老师总会联系到同学们特别感兴趣的航天技术中功能各异的材料、计算机中的芯片、新能源中电动汽车电池材料的发展、新兴的3D打印技术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等,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价值。徐老师说,如果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获得对材料较深刻的认识,看到其发展的前景,必将会使一些优秀的学子将来投身到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中,这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讲到白磷时,徐老师结合一次新闻报道:一辆装白磷的车翻了,容器摔裂,白磷起火。消防员为了灭火,把白磷就近推到了河里。结果把河里的鱼都毒死了。“如果消防员知道白磷的特性有剧毒,就不会这样做,就不会破坏环境,破坏生态。”每次讲到这里,徐老师都会这样说一句。

徐老师还创造性地开发微型实验。比如制氯气,他用3.5英寸磁盘盒,粘上几个小药瓶的瓶子底,把药品放进瓶底,再把磁盘盖儿盖上。徐老师说,这种微型实验,没什么味儿,节约用药,现象还很明显。学生开始还有点奇怪,怎么别人用大瓶子,我们用这么小的器皿呢?时间长了他们就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节约了用药,少浪费,污染少。

徐老师说,教师的工作不能小看。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老师告诉学生,学生再告诉他周围的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影响的范围就能很大,也许就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很多老师都这样做,影响该有多大?

徐老师的课经常要联系现实生活,不过他不提倡太多结合负面新闻,比如污染、劣质奶粉这些内容。他说,这些要告诉学生,但是更多还是要让他们看到积极的方面。比如,讲催化剂,他会从催化剂的价值说起。“世界上这么多人口,怎样满足粮食需求?这就需要化肥。化肥需要合成氨。氮气和氨气怎么能变成合成氨?这就需要催化剂。人类需要高效的催化剂,有了它,才能大量生产农业需要的氮肥。”

记者手记

两个故事,一种深情

采访徐伟念老师的过程中,得到他的同事和学生很多帮助,那个远赴美国亚特兰大学习的18岁男孩林奕初尤其令我感动。

我上午9点多申请加他为QQ好友,理由是:“北京教育杂志记者,采访徐伟念老师。”11点左右,他通过了验证请求。亚特兰大和北京有12小时的时差,那个时间,已经是他的午夜。

之后,我们在QQ上进行了多次交流,粗略算一下时间,多是在他的清晨、夜晚,有时候是临近午夜。他非常用心,有问必答。我知道在美国读大学不轻松,这样来来回回地接受我采访更会加重他的负担,他回答:“没关系,我特别愿意回忆有关徐老师的一切。”真是一个重情义、懂得感恩的孩子!

除了教学,林奕初还提起徐老师的“徐氏幽默”,我想要例证,他说需让北京的家人帮忙找。一天后他在QQ上留言:“我父母回复啦,回复啦!”欢呼雀跃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于是,我在感动中看到了徐老师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工作三十多年,今年是第一次没送考生高考,学校领导说是照顾老同志。我可能确实年龄大了,但是跟同学们在一起,感觉我特别年轻。前段时间我发现我的头发有50%白了,上车的时候有人说:‘老同志过来坐。’后来我把头发染黑了,再坐车时售票员说:‘哪位年轻人站起来给老同志让个座儿。’我就站起来让了……”电脑屏幕上徐老师边说边呵呵地笑,我对着屏幕边看边哈哈地笑。

笑着笑着,我泪湿眼眶――徐老师讲到了他的眼疾,他感谢自己眼睛不好的时候同学们对他的关心,这让我想起另一段故事。

徐老师曾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但是眼睛手术后需要休息,他怕耽误上课,就想坚持到放假再做。后来实在太严重了,脸贴近电脑都看不到鼠标的光标。他就在国庆节前先做了一只眼睛,国庆假期一过,他就回来上班了,忍着两眼视差太大导致的头晕目眩,直到这届学生毕业后他才去做了另一只眼睛的手术。

泪眼朦胧中,我懂了林奕初。懂了他为什么不辞辛苦接受采访,懂了他的欢呼雀跃。因为我懂了徐老师和林奕初们的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