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韩愈《答李翊书》中“蔼如”一词小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韩愈《答李翊书》中“蔼如”一词小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韩愈《答李翊书》提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对于“蔼如”一词,王力和郭锡良这两大家解释却不一致。王力将其解释为“茂盛的样子”,郭锡良解释为“和顺”。通过对古代字典和词书的查阅以及《答李翊书》的文义的理解,笔者认为王力先生的解释更为贴近韩愈的本意。

[关键词]蔼如 解释 茂盛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61-02

韩愈《答李翊书》一文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王力先生和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上对于“蔼如”一词的解释有所不同。王力认为“蔼如”为茂盛的样子,他对“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一句的解释就是“仁义之人有了仁义作根,说出话来必然气势充沛”。而郭锡良认为“蔼如”是和顺的样子。

《汉语大字典》上对于“蔼”字的解释共6个意思:

1.盛多貌。《爾雅·釋訓》:“藹藹、濟濟,止也。”郭璞注:“皆賢士盛多之容止。”《古今韻會舉要·賄韻》:“藹,多克。”《詩·大雅·卷阿》:“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毛傳:“藹藹,猶濟濟也。”晋陆机《文賦》:“雖紛藹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掏。”唐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多士盡儒冠,墨客藹雲屯。”

2.果实繁盛貌。《爾雅·釋木》:“寶(一个草一个卉),藹。”郭璞注:“樹實繁茂菴藹。”邵晋涵正義:“《説文》以寶(同上)為雜香艸,假借以為木實錯雜之貌。”引申指茂盛貌。《集韻,易韻》:“藹,茂盛兒。”《古今韻會舉要·賄韻》:“藹,草木叢雜。”《楚辭·宋玉〈九辯〉》離芳藹之方壯兮,余萎約而悲愁。”洪興袓補注:“藹,繁茂也。”唐裴铏《題文翁石室》:“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猶藹舊時青。”

3.云气。也作“靄”。漢張衡《南都賦》杳藹蓊鬱於谷底,森尊蓴而刺天。”《文選·陸機〈挽歌〉》:“悲風徽行軌,傾雲結流藹。”李善注:“《文字集略》曰:‘藹,雲雨狀也。’藹與靄,古字同。”南朝梁江淹《秋夕納凉奉和刑獄舅》虚堂起青藹,崦嵫生暮霞。”又云集貌。《管子·侈靡》:“藹然若夏之静雲,乃及人之體。”

4.美好;和善。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泰部》:“藹,言之美也。故曰‘仁義之人,其言藹如。’藹如,單辭形況字。”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丹青所以傳其藹,磬宿所以揚其音也。”明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言致理安民》:“訓辭雖若嚴整,而肫肫愛民之意,藹然于言外。”

5.遮蔽。南朝宋顔延之《直東宫答鄭尚書》广流雲藹青闕,皓月鑒丹宫。”唐王勃《乾元殿頌》“藹坤禎於明渚。”宋朱淑貞《弔林和靖》:“不識酌泉拈菊意,一庭寒翠藹空祠。”

6.姓。《通志·氏族略五》:“蔼氏,齊南海太守藹焕。”

《康熙字典》对“蔼”的解释是,蔼,《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丛于盖切,音霭,《玉篇》晻蔼,树繁茂貌。扬雄《河东赋》郁萧条其幽蔼。又《尔雅释训》蔼蔼。《注》贤士盛多之容止。《诗大雅》蔼蔼王多吉士。《传》蔼蔼,济济也。又姓,《通志氏族略》齐南海太守蔼焕。又《韵会》倚亥切,音靉,草丛杂貌。又《韵补》叶音翳,扬雄《羽猎赋》车骑云会登降闇蔼泰华为旗熊耳为缀。

《说文》这样解释,蔼,臣尽力之美。从言蔼声。《诗》曰:“蔼蔼王多吉士”。于害切。

根据以上三个字书,“蔼”字有“茂盛,盛多”之意,也有“和善,和顺”之意。但在《汉语大字典》之前只有“盛多,茂盛”之意。且“和顺”是引申义。

《古今汉语词典》收有“蔼如”一词,但是以组词的方式呈现,蔼,和气,和善。《例》丹青所以传其~,磬琯所以扬其音也。(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如,和~。

《古汉语大词典》以词的形式收了“蔼如”一词,并如是解释,蔼如:和厚貌。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根据词典的收纳情况来看,“蔼如”一词当解释为“和善,和顺”之意。词典上多收有一词“蔼然”,和顺之意。并且对“蔼然”一词做了一个分解。蔼然:词性,形容词;结构,后缀式;蔼,和气;然,样子。照这个分解,是否也可以把“蔼如”做一个相同的分解。蔼如:词性,形容词;结构,后缀式;蔼,和顺,茂盛;如,样子。如此分解,那“蔼如”一词就有两个意思:和顺的样子;茂盛的样子。

再从文献资料的收录情况来看,在唐以前,没有“蔼如”一词。“蔼如”一词的使用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使用“蔼如”一词的也不多,除了“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一句,只有《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有“虽女亦足兴家矣,后寝卧见有羽盖阴其上,家人试察之,常见其上掩蔼如有云气”,这里的“蔼如”是茂盛众多之意。以及《丁卯集笺注》卷三,五言律《放猿》一诗注释有“若与野宾晤语蔼如其言”,这里“蔼如”也是茂盛有气势的意思。同时代的“蔼如”一词均解释为“茂盛”之意。

从宋代开始,“蔼如”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其中有和顺之意的有,《敝帚稿略》卷六《吴主簿墓志铭》有“其诸父叔在时莫不爱之,以其循循孝友和气蔼如也”。《石堂先生遗集》卷十四有“夫仁人因其言蔼如而有得焉”。《江湖小集》卷七十一《鹤山文集序》有“虽不多见,味其言蔼如也”。《击壤集》伊川卷之十二《阁上招友人》有“清风正蔼如,小阁枕通衢”。《诚斋集》卷六十四《答李天麟秀才书》有“貌必睟如,辞必蔼如,其止如光,其流也滂”。有茂盛之意的有《秋崖集》卷二十六《回袁吏部》有“江臯一别,鸿宿之春蔼如”。《文苑英华》卷九百八十八《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文公》有“心融气清,靖若翔隼,蔼如芳英”。《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二《读蟠桃诗寄子美》有“蔼如得春阳,忻然便欲和”。《通鉴答问》卷四有“万石君家之孝楚两龚之洁,三代之遗风蔼如也”。《师伏堂春秋讲义》上卷有“名卿大夫讲问故实,三代文献蔼如也”。《礼记通释》卷十七有“圣人之意蔼如,遭诸传割裂附会”。

据上述材料来看,“蔼如”一词既有“和顺”之意,也有“茂盛”之意。在唐代,除了“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中的“蔼如”一词不确定意思外,其他所见到的“蔼如”一词均解释为“茂盛的样子”。综观《答李翊书》一文,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的文气说,韩愈认为文章的形式取决于文章的内容,文章通篇在讲“立言”,作者十分重视立言,认为圣人为后人所知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立言,并且圣人之言十分有气势。那韩愈的“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中的“蔼如”极有可能指“茂盛的样子”的意思。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424页.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10页.

[3]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67页,申集上,艸部,十六画.

[4]古今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