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稀穴密株种植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为探索棉花合理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进行了稀穴密株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稀穴密株种植棉花,不仅可减少劳动力,而且在适宜的密度下可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在种植方式为3株/穴时,棉花的株高比对照增加6.97%,极显著高于对照;在花铃期以前,稀穴密株处理的光合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花铃期以后,稀穴密株种植群体的光合速率下降较快;3株/穴时棉花的单株成铃数比对照增加52.38%,籽棉产量增加25.90%。
关键词 棉花;稀穴密株;群体特征;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44-02
棉花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一直是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研究的重要内容[1-2]。当前,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花高产的主流栽培模式,普遍采用地膜双行覆盖宽窄行种植方式,每个种植穴留苗1株,宽行距80~90 cm,窄行距约40 cm,株距20~25 cm,田间种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配套此种种植模式的耕作、施肥和灌溉措施均为平面整体耕作、均匀施肥和均匀漫灌。带来的结果是耕作强度大,机械耗能多,土壤结构破坏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同时肥料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3-4]。为了探索上述栽培技术,2010―2013年笔者设计了棉花穴深耕、穴施肥、穴灌溉、稀穴密株(一穴多株)种植试验,试图寻求适合黄河流域棉区气候特点、简化高效的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新模式。根据试验结果,重点讨论了稀穴密株种植模式棉花单株生长发育的特点,目的在于对棉花新种植模式的调整、设计、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对棉花稀穴密株种植模式的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0―2013年在山西省农业科业院棉花研究所杨包、南化试验基地进行。秸秆育苗钵由玉米秸秆冷压模塑合成,圆台型,上底直径70 mm,下底直径50 mm,高70 mm,质量15 g,由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提供。供试棉花品种为科能0518。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三联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种植方式处理,即2、3、4株/穴、CK(常规种植)。各处理的种植密度分别为:3.60万、5.40万、7.20万、6.75万株/hm2。2、3、4株/穴的处理穴数均为1.80万穴/hm2,穴株距为60 cm,穴行距为96 cm。3次重复。小区面积137.5 m2(2.75 m×50.00 m)。
1.3 试验方法
播种采用秸秆育苗钵育苗移栽技术。每年3月20―30日进行播种,4月10―20日移栽至大田。种植方式采用稀穴密株种植方式,即在一定种植密度的条件下,一穴多株留苗,田间呈现种植穴内多株密植,种植穴间距较大的种植方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棉花的株高生长速度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随着穴株数的增加,棉花株高呈逐渐增加而后又逐渐递减的变化规律,并以3株/穴的处理株高增加最快,各处理之间方差分析,4、3、2株/穴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
2.2 不同处理对棉花叶片数发展动态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及光照强度对棉花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棉花的单株成铃数随着穴留株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2株/穴时最多,平均为29.5个,4株/穴平均为14.3个。籽棉产量为3株/穴时最大,平均为5 667.90 kg/hm2,皮棉平均为2 238.75 kg/hm2,比CK平均增加了25.90%。虽然2株/穴和4株/穴的单株成铃数均大于CK,但是产量均低于CK,这说明在种植穴数相同情况下,2株/穴处理的总体密度不足,4株/穴处理的单穴株数偏大,而3株/穴处理不仅有利于单株发育,群体也较适宜。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作物稀穴密株种植后,尽管穴内作物密集,但由于穴间的空间显著大于常规种植,又可集中进行水肥管理,其营养空间不会恶化,并有所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影响。当穴种植株数为3株时,棉花单株株高增长速度快,平均比常规种植增高6.97%;花铃期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常规种植,吐絮期净光合速率小于常规种植,吐絮畅,吐絮集中,优质花率高;单株成铃数比常规种植增加52.38%,籽棉产量能增加25.90%。
综上所述,采用稀穴密株种植方法,一是可将传统的底肥撒施为集中穴施,使施肥总量减少,肥效显著提高,农业肥料投入成本将显著降低;二是改传统的底墒水漫灌为耕作孔穴深灌,使总灌水量显著减少,孔穴深灌可减少底墒水的蒸发消耗,种植区土壤底墒状况会明显改善,供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显著提高[6]。
4 参考文献
[1] 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
[2] 罗学刚.植物(秸秆)改性纤维资源化利用[J].中国工程学报,2004(6):91-92.
[3] 崔福柱,冯瑞云,郭秀卿,等.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9,28(1):118-120.
[4] 周桂生,封超年,周青,等.不同栽培方式对高品质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2-64.
[5] 张志军,王慧杰,李会珍.秸秆育苗钵质量和性能影响因素及成本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83-87.
[6] 张志军,王慧杰,李会珍.秸秆育苗钵在棉花育苗移栽上的应用及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7):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