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养“静”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养“静”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外医学专家认为人类21世纪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上个世纪中叶以前是传染疾病时代,后来进入普通疾病时代。精神疾病时代重要特点是疾病由精神因素引起,或疾病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疾病。所以国外防治和治疗精神疾病的医学研究蓬勃发展,许多研究认为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疲于奔命的现代社会,如何用宁静梳理自己的人生,是当代社会养生的重要课题。于是许多教导人们如何入静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如《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就曾以最新科学成果介绍如何冥想静坐的方法,认为对有轻微高血压的人,可以把最终死亡率降低23%。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当代社会遇到的许多精神疾病其实在古代上层社会早已出现过。所以许多中国医学著作都有针对精神疾病的养生方法。翻阅古代中国养生著作,“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之一。从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到汉晋南北朝的董仲舒、嵇康、葛洪、陶弘景,从隋唐宋元的孙思邈、吕洞宾、朱熹、丘处机、邹铉、王到明清的刘一明、薛、吕坤、龚廷贤、高濂、曹庭栋等,历史上著名的养生家的养生著作中都经常出现这个“静”字。他们认为养生必须养静,正如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所说:“养静为摄生要务”。

今人也常用静字,用得最多的是安静,指没有噪音污染。“心静则凉”,则是指心境平静。这和古代养生学中的“静”字有联系,也有区别。“静”是一个形声字,从青,争声。本义是彩色分布适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静为天下正”。正,就是不偏不斜正好,也就是世界的一种正常的自然状态。所以“静”就由彩色的自然分布状态,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形态。任何人为地干扰,都会影响事物的“静”。庄子说“静则无为”,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无为”是指不要在客观事物前有所作为,以免影响对事物的观察。

养静就是使自己的身心达到一种最佳状态。宋代朱熹说“心静则气自和”,人处于“静”的状态时,身体里各种生化反应都会正常进行,身体状态良好,免疫力最旺盛,很少得病。同时,由于思维正常,客观公正,看待和处理事物不会走极端,人际关系良好。这就是善良之人,不但是健康的标志,也是身心健康的条件。美国大学研究人员经过对7000多人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善恶确实对人的寿命有影响。心怀恶意和他人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1. 5倍~2倍。

中国古代养静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住关键点,这是一种纵向的思维。身体各个部位都需要静,中国古代养生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其中心静最重要。因为心是人体所有器官的主,认为“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见《冯氏锦囊秘录》)”。心不静主要表现在心躁,《管子》:“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心能执静,道将自定。”那么如何才能去躁?明代薛在《读书录》中指出:“少欲则心静”。因此,古代养生家提出“寡欲”或“适欲”,作为心静的不二法门。

另一个特点是横向的思维,不把静绝对化,体现中国古代养生家的辩证思维。静是对于动而言,没有动就没有静,只是养静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以不提“养动”。古人认为“阴阳者,动静之谓”,所以《阴符经注》里讲:“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能栖神静乐之间,谓之守中”。所以不是禁欲而是适欲,不是久坐不动,而指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黄帝内经》)”。现代医学科学研究也证明,绝对的静,绝对的没有压力,对身心并无益。

我国古代养生家关于养静的论述,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也是很有意义,为我们浮躁的心找到了一个家园。我们可以在那里为思想充电,为太热的心降温,以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健康。编辑/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