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互动”对话这些课改新理念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时,语文教师传统的拿手“绝活”——“点拨”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价值吗?那么就通过这篇文章体现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点拨法;语文教学;运用

【Abstract】When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 of these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f new ideas, and be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radition of good language teachers "learned the" - "Inspiration" in today's classroom teaching have value? Reflected by this article then coach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Coaching method; language teaching; use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用启发式原则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从古代的孔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他们都是“点拨法”的竭力倡导者和躬行践履者,他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闪现着点拨教学思想的光芒。

尽管“点拨”的教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界两千多年,但人们对“点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中,点拨不适时,点拨不到位,点拨不得法的现象屡屡发生。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点拨”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成功点拨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实施成功点拨

1、要充分激趣。

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心理活动,是学习的先导。真正有了兴趣,学习就无“愁苦”可言。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点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不妨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激趣。

在教老舍先生的《茶馆》时,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得到这个称号的直接原因是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他是写小说为主的,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骆驼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如他的另一部话剧《茶馆》,也成了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还有已经拍成电视剧的《四世同堂》,也是他的作品。这个人是谁?

这个开场白实际上是作者介绍,但因换了一种方式,学生顿时有了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就顺利多了。

2、要善于设疑。

“点拨”就是为学生扫除障碍的。学生的学习障碍有些是自己发现的,有些却是教师有意设置的,教师不仅要能在有疑处设疑,更要在无疑处设疑。

譬如在讲《失街亭》时,教师都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马谡为何失了街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马谡性格上狂妄自负、刚愎自用、纸上谈兵、教条主义等特点,但我想,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显然是老生常谈,缺乏亮点。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呢?我就把问题聚焦到一句话上——“‘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细节,学生自己阅读肯定不会注意,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却发现大有嚼头。课堂教学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要相机而导。

叶圣陶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语文点拨教学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把握好恰到好处之火候。

笔者在上《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有的学生小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我意识到再按部就班往下讲,效果肯定不好。于是灵机一动问学生:“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呢?”接下来同学们讨论出三种方案以及他们的可行性。结论是第三种方案(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最没有意义,如果那样就不再有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第二种方案(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虽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故事的支撑,但逃离地只是一时一地,焦刘逃脱不了那个社会、那种制度;至于第一种方案(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可惜没有《婚姻法》或妇联组织作为后盾,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那个社会的法律。这样一讨论,学生自己意识到,是封建家长专制的黑暗制度扼杀了焦刘的爱情,焦刘以死抗争恰恰是为了捍卫爱情而做的最坚决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彻底的反抗精神。作品的主题小结和人物形象分析至此水到渠成。

因此,过早地抛出讨论题,学生没有情感和认识的铺垫,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无视学生的叹息而照搬教科书上现成的分析,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两者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掌握火候,寻找契机,因势利导,恰如其分的生成,只有这样,目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二、实施点拨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抓住实施点拨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