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摆谱:身价的潜规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摆谱并不是成功者的专利。它在人群中如此普遍,几乎可以用司空见惯、源远流长来形容。通过林林总总的摆谱行为,人们给自己的身份作出定义。
不仅仅出于虚荣
北京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当年在海南创业时,注册了一家公司,注册资金一千万元,实际上几个合伙人只凑了不到三万元。
为了找到钱,冯仑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先给对方讲一通自己耀眼的经历。对方不敢轻视――冯仑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党校、、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历任讲师、副处长、副所长等职务,还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等图书。
然后,冯仑再跟对方讲一通眼前的商机,说得对方怦然心动。然后提出:不如这样,有单生意咱们一起做,包赚不赔,我出一千三百万元,你出五百万元,你看如何?信托公司老板慷慨地甩出了五百万元。
冯仑拿着这五百万元到银行作现金抵押,又贷出了一千三百万元。他们用这一千八百万元买了八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就赚了三百万元。这就是冯仑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
后来冯仑总结道:“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时候,你就真的有钱了。”
冯仑的经历告诉我们,摆谱还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实际利益考虑。人们“本能”地愿意给那些尊贵的、体面的人以更大的信任、更多的机会。
不得不做的选择
有些时候,摆谱也是一种被动的、不得已的选择,出于人们对得不到尊重、身价降低的恐惧。
怀疑是人们面对一个“有身份”人物的第一反应。
香港的邓智仁先生曾在中国房地产界有“营销教父”之称。但在2005年上海的几次专业论坛上,人们发现“教父”与一堆中层经理们一起坐而论道,“教父”的神秘感、崇高感消失殆尽。不少同行和记者由此产生疑问:他现在是不是过得很惨,急着找业务?
为了消除外界的怀疑,坚定合作者乃至下属的信心,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和企业主管不得不经常地向外界摆摆谱。
生意人要经常在高尔夫球场露露脸,请业务伙伴到高档酒店吃燕窝鱼翅,请记者和官员到歌厅唱卡拉OK,出国度假的信息也要想办法告知众人。这些消费并不一定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但如果长时间没有这类举动,就会传出一些不利的“流言”。
大牌明星都喜欢讲排场,对衣食住行、待遇安排非常挑剔,如果突然降低要求,圈子内就会有人猜测:他(她)是不是接单不理想、底气不足了?
“有身份”的人遇到的第二个恐惧,就是被人忽视,身价打折。不少刚刚在单位内获得提升的人会有一种感受:原来平级的同事对此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不服气。怎么办?不摆谱是不行的。于是有意拉开距离,不再一起吃吃喝喝、随意聊天,对不服气的人打打杀威棒。通过这些行为,让对方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你的新领导!
“有身份”的人的第三个恐惧,是他人对他的身份感觉变得麻痹。人们似乎都患有一种健忘症,时间长了,接触得多了,原先的感觉就会逐渐模糊,再伟大的人在自己眼中也觉得不过如此。所以,古时的皇帝要以超常的排场、严肃的仪式、残酷的杀人等方式,不断提醒他的臣民和奴仆:这是至高无上的皇上,他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约定俗成的“游戏”
摆谱的具体做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讲排场”、“摆架子”、“装腔作势”、“自高自大”……一切能让别人觉得你“很牛”、“了不起”、“伟大”的行为和做法。
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形成了一系列能够有效识别对方身份、地位的符号――我们称之为个人身份识别系统。比如,哪些是有钱人的证明,哪些是权势者的标志。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仔细地打量着你――当你第一次出现时,当你开口说话时,当你拿出钱包时……你的经济实力就显示出来了。普通白领与金领、小企业主与财富世家就具有若干不同的特征与细微的差别。通过这套识别系统,人们大致能够判断出,“这家伙”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套身份识别系统虽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陈腐庸俗,但它却被大家普遍认可。传播者用它来进行自我身份的说明与定位,接收者用它来识别对方的身份,增加沟通效率、减少人际摩擦。
不管是什么方式,传播者只会向别人展示自己优秀的、光辉的一面,借此告诉大家:我(我的企业、产品)是多么了不起!比大家原来认为的更加了不起!但是,接收者的眼睛将睁得更大,耳朵将张得更开,他们会说:“你想哄我,没门!”
(摘自《特别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