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垂钓不如观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垂钓不如观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活到耳顺之年,窝在家里,百无聊赖,很想换个活法。突发奇想去钓鱼,那该多惬意呀。

恰好,小城东郊为富江河故道,仍留潴水一湾,上通石江运河,每年春秋两季注入活水,所以至今尚未干涸和污染。水域宽阔,鱼翔浅底,四周遍植绿柳高槐。每逢天气晴和,云蒸霞蔚,水光潋滟。入夏熏风习习,荷香馥郁,鸟鸣婉转,蝉声嘶嘶,成为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

我携竿带篓来到湾堰,委身草茵,倚树而坐,架竿垂纶,默默地注视着涟漪中稳稳的浮漂,单等着鱼儿咬钩了。这时,我才有暇静观散落在水边的垂钓者们,相比之下,觉得自己太不合时宜了。我头戴破草帽,人家多是李宁牌的鸭舌遮阳盔;我一身四兜中山装,人家则是宽松休闲衣裤。我的钓具就更土了,竹竿接了段竹枝扫帚篾,浮漂是半截染红的玉米芯,线坠是一片牙膏袋,用老伴纳鞋底儿的大针弯了个鱼钩;人家呢,多是铮明光亮的碳素纤维抬竿,铂金钓线,系一副孔雀翎立式浮漂。盛鱼的家什更是五花八门,有竹桶、有塑料兜、有尼龙袋……美其名曰“鱼护”,却不见我这样的鱼篓。越看越觉得自己太落伍了,活活的一个姜太公,以至于招来许多人的哂笑。

正在自惭形秽,忽觉钓线像被弹了几下,浮漂微微闪动,啊,鱼咬钩了!我猛地起竿,竟把尼龙钓线甩到柳梢,牢牢地挂住,几滴水珠淋淋落下。却没有鱼。远近的几个钓友都掩口窃笑;我的脸腾地像火烤般发热。好容易把钓线从柳枝拽下来,竿断钩飞,只好悻悻地坐下,当个无奈的观钓者吧。

眼前所有的老少钓迷们,都沉浸在鱼儿上钩的期待中,别无旁顾,诗曰“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声”,正是这种情景。

一会儿,身旁那位阔绰钓发,看清了明显的鱼汛,先慢慢地将渔竿下垂,使鱼能舒服地吞饵之后,有了鱼儿确实上钩的感觉传来,这时浮漂逐渐下沉,这是令人振奋的“意外的冲击”!他立即抬竿,果然一条半尺长的红鲤,翻转、乱甩着钓上来。他高兴得眉飞色舞,早有身旁的服务人员跑过来,笑眯眯地摘钩解鱼放入“鱼护”,只听大鱼在里面“哗啦哗啦”的溅水声。

观钓的快活,让我联想到古代以渔为生的隐居者之乐。但是自古隐于渔者,并非钟情于鱼,而是淡泊名利,重在隐于江湖以垂钓为乐罢了。唐代渔隐诗人张志和写道:“两塞山前白鹭飞,桃化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水经云:两塞山壁立千仞,横截江流,漩涡沸激,舟人过之,每为失色。而张志和于此垂钓,为诗却只写渔家之自乐,对风波之患,隐约言外,含蕴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凸现了这位烟波钓徒精神气质的高远、恬淡、悠然、脱俗,简直是位神仙中人了。《新唐书》本传说他“每垂钓,常不设饵,其志不在鱼也。”想来,我现在观钓,岂不也是志在自适而不在鱼了。

明代宋濂在《逸民传》中说有位逸民曾对他的朋友说他将“渔于山,樵于水。”朋友疑惑不解。他解释说:“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所以乐矣!”这话妙出机锋,耐人寻味。于是,我今天钓鱼不得的尴尬,顿然消失,而颇以渔隐者自居,神清气朗,与这些孜孜以求渔利的人们相比,倒觉得清高而潇洒了。

还有个故事说:“卫人钓于河得鳏鱼,其大盈车。智者子思上前请教,卫人说先下一鲂,鳏过而弗视;后下一半豚,鳏则吞之。子思说,鳏虽难得。贪以死饵(能置于死地的是饵);吏虽怀道,贪以死禄(能置于死地的是利禄)”。实在是千古警言,足以为鉴。

胡思乱想间,已日上中天,我在拎篓拄竿蹒跚归途中,犹念念不忘“吏虽怀道,贪以死禄”;一声笛鸣,吓得我赶紧躲在路旁,原来是身旁那位钓者的小轿车,风驰电掣地扬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