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数学课富有“数学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数学课富有“数学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何在?

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即数学教学要回归“数学”本位,一切从数学出发,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凸现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具体落实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思考”为灵魂。

一、设计――以“数学内容”为核心

透析众多教学病案,我们发现:“数学味”缺失的现象,表现在课堂,但问题出在课前设计上,根子在于没有摆正数学内容的位置。因此,以数学内容为核心理顺教学设计的若干关系,就成为防止数学味缺失与增加数学味的关键和前提。

1 由“内容”而“形式”

数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是数学教学的辩证法。但近年来,为了体现新理念、实践新理念,“理念先行、形式至上”的备课思路大行其道。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数学内容少了,追求教学形式多了。如确定学习方式,不是从数学内容本身出发,“量身定做”这节课适合采用什么学习方式?而是从形式与需要出发,“削足适履”让教学内容去迎合学习方式,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新课程化;再如课堂导入,不管课型、不管教学内容,一概以创设情境而人,“由旧知引出新旧”的传统方式被完全弃置,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数学情境”。如此颠倒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导致数学味的缺失。

具体而言,由“内容”而“形式”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习方式与数学内容的关系。确定学习方式不能唯“新”是图,一味求新求变,而应从特定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如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不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是先“自学自悟”,后“教师讲解”,再辅以必要的练习。二是新方法与旧经验的关系。新方法虽好,但不是课课适用;传统经验虽旧,但是人们长期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二者各有所长,又各有局限性。如课堂导入,有的课非常适合创设情境,而有的课则更适合传统的“由旧知引出新旧”的导入方法,仍以《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例,由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变化习题为例题的导入,不但自然、简洁,而且有利于学生比较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异同。

2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时下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少则四、五条,多则八、九条,显然,这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产生这一现象,固然是教师机械套用、罗列三维目标的结果,但也不乏人为的因素。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刻意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许多非数学的教学目标。但一节课的时间总是一定的,教学目标定得越多,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越少,要落实非数学的教学目标,就必然要挤占数学的教学时间。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善于抓大放小。与其面面俱到,实质广种薄收,不如突出重点。事实上,也只有首先从教学目标的数量上“瘦身”,凸现数学内容,才能保证数学课特有教育功能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数学味”。其次,要善于跳出课时内容定“三维”。因为单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往往很难做到三维目标的平均着力。如有的课要突出“知识性目标”,有的课要更强调“过程性目标”,而有的课则适宜渗透“情感性目标”。

3 凸显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其中“数学思想和方法”被认为是构成“数学味”的核心要素。但与教材中“显性”的基础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相比,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是隐蔽的,大多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而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的各章节之中,或隐藏在课后的习题之中。因而往往被教师所忽略。这也正是许多数学课缺乏“数学味”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如何凸显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首先,要了解小学数学中有哪些常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字面”和习题“题面”背后隐藏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凸显与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是“带着”学生走一个过场,还是努力凸显“过程”背后“转化”的数学思想?显然,前者的教学处理是浅表的,因为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才是这节课最有价值的认知活动,这一思想也是后续推导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思想基础。

二、过程――以“数学思考”为灵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当然的“主角”。一节缺少数学思考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热闹,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因为内在的思维活跃才是好课的“灵魂”。那么,如何激活、突出数学思考呢?

1 问题要有挑战性

“问”似看山不喜平。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教师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就目前而言,一要防止细而碎的问题泛滥课堂。将新知教学分解成若干细小而琐碎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对答如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摸到新知,但整个教学过程也会因此而变得平淡、没有挑战性;学生虽然是“经历”了过程获得了新知,但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二要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无论是交流还是讨论,独立思考是前提。课堂教学要少一些“即问即答”的问题,多一些“沉吟片刻”的思考,要少一些“集体讨论”的问题,多一些“静思默想”的时间。

2 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催生智慧”,数学反思是数学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师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数学反思在时下的课堂教学中还很少见。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要强化“两后”反思:一是“经历过程”之后的反思。“过程”中蕴含着解决问题的策略,蕴含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重视对“过程”的反思是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领悟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二是“错误”之后的反思。“错误”的背后是杂乱无序的思维,是想当然不假思索的习惯。重视对“错误”的反思是优化学生思维,培养良好思考习惯的重要方式。

3 重视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思考、数学交流离不开数学语言。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流畅地表达思维过程,严谨地表述数学规律或数学发现,是学生思维深刻性、逻辑性、严密性的重要表现。但近年来,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表达不够完整、流利,表述不够准确、严谨。当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课堂上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训练数量关系,训练解题思路,过于宽容个性化表达,不注意纠正学生表达中的不准确、不严谨之处紧密相关。显然,这是不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那么如何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笔者以为,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重新纳入到课堂训练的序列中来。数学课堂教学不能避讳训练,包括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其实,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逐渐回归理性,回归数学,回归本质,数学课堂会真正富有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