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畏之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畏之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认识丝姆的六年里,费恩斯坦从没发现有什么东西能吓到丝姆。

费恩斯坦是一位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他下面的行为可能会让你觉得太奇怪了—六年来,他千方百计地想吓坏他的患者丝姆,比如带她到电影院看恐怖电影,到宠物店看蛇,到“鬼屋”与各种“妖魔鬼怪”接触,凡此种种。不过,更奇怪的是,费恩斯坦的“企图”从未得逞。他让丝姆看最恐怖的电影,她一点不觉得害怕。他带她到宠物店,她居然向一条蛇张开双臂,还在触摸蛇吐出的信子后说:“太酷了!”她还试图亲近一只狼蛛,惊得宠物店老板急忙上前劝阻。他带她去参观肯塔基州的据说是地球上最吓人的“鬼屋”。其他人面对诡异的声响和演员装扮的各种“妖魔鬼怪”会尖叫不停,丝姆却丝毫不觉害怕,她甚至还伸手去摸“鬼怪”的脑袋,结果把假扮“鬼怪”的人给吓坏了。

看起来,丝姆对一切都无所畏惧。事实上,就连丝姆的已成年的儿子也说不记得母亲在什么时候害怕过。他回忆说,有一次,一条巨大的蛇蜷缩在他家门前,他母亲竟然毫不畏惧地徒手抓住它,然后把它放回能安全爬走的草丛中。

对常人来说,无所畏惧应该是一大优势。但对丝姆来说,无所畏惧未必就是优势,因为它让丝姆的生命不只一次处于危险之中。一天夜里,她独自穿过公园回家。一个看起来像瘾君子的男子向她打招呼,并请她到他身边去。她毫不犹豫地就走了过去。不料,那人突然站起来,抓扯她的衬衣,还将一把刀逼到她的喉咙前,威胁说要杀死她。而她竟面无惧色地告诉对方:“如果你敢杀了我,那你就等着,你会死得更惨!”后来,那人放了丝姆,她则平静地离去。第二天,她依旧沿原途回家,仿佛前晚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除了觉察不到对生命的直接威胁外,丝姆同样也觉察不到社交环境中的危险,而这让她很容易成为网络骗子的目标,她固定的朋友也很少。

丝姆是不是生来就不知道恐惧呢?不是。她对小时候的恐惧还是有一点点遥远的记忆。她记得有一次当她正走过一块墓地时,哥哥突然从一棵树背后跳了出来,她惊叫着跑了。她还记得有一次朋友家的一只笃宾犬冲着她咆哮,对她紧追不舍,可把她给吓坏了。

自从杏仁核受损后,丝姆的恐惧感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你一定认为费恩斯坦的行为太恶作剧了。不过,作为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他的“恶作剧”其实有着严肃的科学目的——研究大脑杏仁核的作用。杏仁核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附着在大脑海马区的末端,呈杏仁状,故得名。

丝姆之所以被费恩斯坦关注,是因为她罹患了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病——奥巴赫-魏斯病,这种病在全球也不到300例,它导致大脑两个半球的杏仁核受损。费恩斯坦意识到,丝姆为研究杏仁核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研究机遇——如此局部化的大脑损伤案例实在是太少见了。

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明,杏仁核在人的情感尤其是恐惧情绪处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脑成像研究显示,当一个人感到恐惧时,其杏仁核就会活动。不过,科学家没搞清楚的是:恐惧感究竟是由杏仁核单独负责的,还是有大脑其余部分共同参与?丝姆的案例似乎排除了后一种可能性,因为自从杏仁核受损后,她的恐惧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看来,丝姆的恐惧感是被杏仁核全权掌管的。

丝姆的个性也揭示了杏仁核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她喜欢社交,容易相信和接近他人,而不管对方的动机如何。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让一名女性缓慢走近丝姆,并让丝姆确定她与对方的最安全距离。结果她示意的这个距离为0.34米,差不多只有常人的一半。而正常情况是,当被人太过靠近时,人们往往会感觉自己的私人空间被侵犯,并会采取行动尽量保持自己与对方的距离。

不过,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

丝姆的恐惧感真的被杏仁核全权掌管了吗?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对丝姆的大脑进行持续时间仅40毫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脑是不可能做出有意识的反应的)的刺激,与此同时让她看一连串表示害怕或愤怒的面孔,或者具有威胁性的场景,然后要求她尽可能快地按键,以选择哪张面孔显示出了更多害怕或愤怒,或者哪个场景最具威胁性。实验结果显示,丝姆的表现与常人完全一样,只有在给予她无限制考虑时间的情况下,她的识别能力才急剧下降。

科学家们感到十分吃惊:杏仁核受损的丝姆竟然保留着对恐惧的短期的非意识的反应?!要知道,过去几十年的研究都认为,无论是在刺激实验中,还是在威胁生命的创伤事件中,杏仁核受损者都没有恐惧的感觉。

那么,杏仁核受损的丝姆为什么依然保留有对恐惧的感受能力呢?接下来,科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丝姆直视他人的眼睛。结果发现,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丝姆在直视他人的眼睛时会显露出不自然的表情,这是她拥有恐惧感的表现;而在经过诱导,比如她按照科学家的指令直视他人的眼睛的情况下,她的恐惧感则大大降低。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尽管丝姆的杏仁核已毁,但她的确保留着感受恐惧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危机,大脑的处理机制是不同的。

为了搞清楚没有杏仁核的人为什么还会感到害怕,费恩斯坦又做了一个实验。这次的受试者除了丝姆,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安姆和比吉,她们和丝姆一样,也是杏仁核受损者。

这三人被要求戴上一种面具,它会短暂爆发包含35%的二氧化碳的空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惊恐的老办法:健康人在戴上这种面具后,大多会立即出现生理改变,包括呼吸停止、心跳加速、皮肤出汗和头晕等;大约1/4的人会出现惊恐反应。

在实验中,丝姆大喊“救我”,并示意科学家取掉她的面具。这也是她自患病以来首次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恐惧。双胞胎姐妹的反应与她类似。安姆表情痛苦,拳头紧握,同时试图脱离面具。安姆后来说,她有强烈的窒息感,以为自己就要死了。这也是她感受过的最强烈的害怕。比吉使劲喘气,试图扯下面具。她说,她认为实验如果再进行下去,她就会死掉。

没有杏仁核的人竟然还能感觉到害怕?!这与之前的结论不是矛盾的吗?经过仔细思考后,费恩斯坦认为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大脑在面对内部威胁(比如哮喘或心脏病)和外部威胁(比如一条蛇)时,其处理危机的机制是不相同的:当面对内部威胁,比如高浓度二氧化碳改变血液的酸度时,整个大脑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即使没有杏仁核,也同样能创生恐惧感;而当面对外部威胁,比如有人太过靠近自己时,杏仁核则会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并指引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

由于缺乏杏仁核,丝姆、安姆和比吉无法解读外部环境,找不到能缓解恐惧感的安慰,因而对二氧化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与之形成对比,杏仁核正常的受试者,尽管他们也感受到了象征窒息到来的不舒服感觉,但他们大脑的其他部分告诉他们,科学家不会真的让他们窒息而死,这就降低了他们的恐惧感。

如此看来,对威胁的识别最初也发生于大脑的其他区域;只有当我们在非意识下记录到威胁时,杏仁核才会帮助我们分析眼前的危险。

研究杏仁核,或许能帮助那些忧虑过度的人。

一项针对200名在越战中受过脑伤的美国老兵(其中半数经历过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研究发现,凡是杏仁核受损者都没有出现创伤后压力综合征。这暗示功能正常的杏仁核是发展出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必要条件。创伤后压力综合征也被译作创伤后压力综合征心理障碍、创伤后精神紧张、重大打击后遗症等,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等)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的后遗症。

费恩斯坦相信,通过研究像丝姆这样的“无畏之人”,将有助于找到治疗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方法。但他同时也指出,科学界必须小心行事。正如丝姆案例所显示的那样,敲掉了杏仁核未必就能解决问题。

对丝姆个人而言,无所畏惧也并非好事。当被问及会对希望像她一样的人说什么时,丝姆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不希望我的事发生在其他任何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