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港人不是“白眼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港人不是“白眼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月21日,末代港督彭定康访港,被二三十名市民及“香港人优先”的成员包围,表示他们希望香港回归英国统治,再次引发两地网友争论。同时,梁振英近日宣布,特区立法会议员将由曾钰成主席率团,于4月12日至13日到上海参观访问,并研习交流。

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越来越频繁,从香港2010年的反高铁运动到反双非限购奶粉,从香港网民在报上登广告暗讽内地游客为“蝗虫”,到2014年春节后的“灭蝗”行动,一些香港人对内地的偏见也越来越深,但是,内地游客对香港的认知同样存在偏差。

不少内地网友历数内地对香港的种种好处,斥责港人背亲弃义,类似“香港人吃什么呢?”的观点有个论据,即香港的农副产品大部分需从内地进口,内地为保障香港的食品、饮用水供应,可谓举全国之力,官方媒体称为“特供”。

这种心态的形成或许与长期的宣传有关。大陆每出台一项针对港澳台的政策,官方媒体会称这种行为是给港澳台同胞一份“大礼”。官方一直强调,保证供港食品稳定与安全是政治任务。内地供港食品形成了一套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保障供应给香港的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另外一部分则是保障供港食品不间断的独立链条。与内地食品安全由数个部门分段管理不同,供港食品形成了一个相对监管链条。准入机制上,所有供港蔬菜都需有“出生证”,必须出自国家质检总局和香港认可的供港蔬菜备案基地。生产过程要经过质监局的严格检查,生产商一旦违规,将面临撤销供港澳资格的严重后果。

监管之余还形成独立的供应链条,“从养殖场(土地)到餐桌”,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均由官方一手操办。大陆对供港食品实行出口配额管理,每年年初,商务部会下达供港活猪、活畜、粮食制粉出口配额任务,为各省市分配生产任务。供应链最上端是指导单位中央政府,具体负责人是每届分管商务部的副总理。供港的农副产品由指定省份的养殖场定额生产,经由指定的贸易公司收购及出口,再经过“三趟列车”送抵香港。运营的终端是官方能够放心的在港央企和部分“爱国港商”,他们负责,再售予批发商,然后售给零售商。

“特供机制”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加上被视为“政治任务”,管理成本会无限放大,进而会导致低效率,产品的成本增加。但有多少能反映在产品的终端价格上,产品的买单者能因此获利多少很难统计。香港这个买方并不需要对这种特殊机制感恩戴德――买方只会考虑在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哪个供应方的产品更物美价廉、供应更稳定,如供港食品安全问题。香港的规定针对的是任何进口食品,而非针对内地。不能因为香港的高标准,国家为此建立一套独立监管体系、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而认为,香港因此获利。

其次,两地的贸易行为本身是基于贸易规则的,是市场配置下的互利行为。农副产品稳定供港,香港农产品销售商肯出高价钱是重要诱因。国家投入大量行政资源及在特殊时期的国家补贴,可视为为供港物资提供官方背书。既然国家垄断了供港农副产品的供给,自然应以政府名义对内地供港食品企业进行信誉和稳定性担保,也是在维护自己建立的供港食品链条的品牌和口碑。

假设内地的监管机制足够完善,有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不需要质与量均在政府控制范围内才能获得香港市场的信赖,是否还需要这样的独立的供港食品链条和安全监管机制?何况,香港消费者已经为这种特殊机制生产的产品付出符合市场定价的价格,例如供港农副产品由官方指定的企业负责,再售予批发商,然后售给零售商,形成垄断的局面,在近年物价上涨时,这些企业就会遭遇港人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