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预设的否定稳定性和可撤销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预设的否定稳定性和可撤销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中,预设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粗略地介绍了预设的概念以及两个重要属性,并通过对预设的否定稳定性可撤销性这两个属性的分析探讨了预设在语义及语用两个领域的运用。

【关键词】预设;否定稳定性;可撤销性

话语的预设(presupposition), 亦有人称前提,其研究始于哲学领域,后随着语义学研究的发展,预设这一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语言学家们把它当成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而语用学研究的兴起又为这一概念的讨论增添了新视角。人们在日常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使用预设,即“言语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1] 本文主要对预设的定义作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预设的两个属性,即否定稳定性和可撤销性加以讨论。

1.预设的否定稳定性

否定稳定性通常指“当一个句子所包含的词条或句法结构被否定时,其产生的预设不会受到影响。”(Beaver 1997) 斯特劳森用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表示:“一陈述句A预设一陈述句B,当且仅当B是A为真或为假的一个先决条件。” [2] 从这句话可以推出,一个否定句的表达保留了那个句子的预设。斯特劳森的预设概念可以被表述为如(1)的形式:

(1)一陈述句A预设另一陈述句B当且仅当

a.如果A为真,则B为真

b.如果A为假,则B 仍然为真

然而,预设的否定稳定性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句子是很难被否定的,其预设却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预设的否定稳定性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的。例如:

(2) Long live the king of France!

(3) There is a king of France.

(4) Do/ don’t bring the digital camera here.

(5) The digital camera is not here.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2)是一个感叹句,尽管无法进行否定,但却能推出(3)这个预设;相反,(4)由于指称语不明确,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无法推出(5)。

2、预设的可撤销性

语用学中曾提到过会话含义具有可撤销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中,一句子原来具有的会话含义会消失。这种可撤销性是语用推理的共同特点。预设和会话含义一样,也是一种语用推理,因此也具有可撤销性。一句话中虽然存在着能产生预设的触发语,但由于某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原话的预设不复存在。预设对语境因素的这种敏感性表明了预设的语用性质,因此很难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语义关系来研究。导致预设消失的因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另一种是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

2.1 语言因素

导致预设消失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因素是话语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把一句带有预设的话置于一定的话语环境之中,原话的预设便会消失。例如,manage这个含蓄动词会产生having tried这样的预设:

(6) 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

>> John tried to pass the exam.

但如果把(6)置于以下这样的话语中:

(7) 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 In fact he didn’t even try to.

那么原话的预设就消失了,因为它在下文中被否定了。

2.2 非语言因素

导致预设撤销的非语言因素是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假设和某一预设矛盾,这种冲突也会导致预设的消失。例如,时间状语从句是一种预设触发语,因此,

(8) John got an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before he finished his Ph.D.

>> John finished his Ph.D.

但下面这句话:

(9) John died before he finished his Ph.D.

便不再具有John finished his Ph.D.这样的预设了。这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人死了以后是不能完成攻读博士学位的,这种常识导致了原话预设的消失。除了一般常识外,交际双方对某一特定的情景所具有的知识也会引起预设的撤销。例如,在一般情况下,regret这个词会产生预设,因此,

(10) At least John won’t have to regret doing a Ph.D.

>> John did a Ph.D.

我们可以假设说这句话的语境,比如说John读博士学位时有点抱怨,后悔当初作了读学位的决定,但学成后因为有了这个学位而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的预设当然是John did a Ph.D。然而换一种假设,如果交际双方都知道John因为某种原因,事实上未能攻读博士学位,当一方对另一方说这句话时,原来的预设也就不存在了。

以上所说的导致预设被撤销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本质上是一致的。预设原来是指为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交际双方所具备的共同知识,当这种共同知识的真实性被否定时,预设也就消失了。这种否定可以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成了导致预设被撤销的语言因素;但如果这种对预设的否定时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的一部分,那么它不一定要通过语言形式加以表达,这就成了导致预设取消的非语言因素。

3、结语

本文主要对预设的两个重要的属性进行了探讨,在语义学的框架内考察预设的哲学起源,是为了证明对于意义的真值条件方法来说为什么预设是一个问题。同时,除了具体的词语或语法结构之外,语境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预设现象中的论述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2.

[2]Strawson, P.F. Introduction to Logical Theory[M].Methuen,1952:175.

[3]Beaver, David I. (2001). Presupposition and assertion in dynamic semantics. Standard: CSLI.

[4]黄衍.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