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及经济走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及经济走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由人均GDP3000多美元的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若发展战略不能及时转型,经济将面临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的风险,从而使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处于停滞徘徊期,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回归正常轨道,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9%左右,但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一、“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环境

(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持续调整,对我国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格局将继续调整,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据有关国际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在3%左右,低于2000-2007年的平均增速。二是全球经济将寻求结构再平衡,发达国家将逐步转变消费模式,注重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并要求中国这样的贸易顺差国扩大消费,减少贸易顺差。三是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等若干重要领域将酝酿新的突破,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技术不断成熟,若干国家将会在这些领域形成新的战略优势。四是全球治理结构将继续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将进一步上升,G20将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会进一步强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会加速。五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压力不断增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随着危机后主要国家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调整的深入,全球产业分工、贸易格局、经济力量对比将会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首先,全球化将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全球贸易和投资将会继续增长,有利于我国继续利用两个资源、两种市场,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第二,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将继续深化,有利于我国积极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和技术转移,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第三,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启动,也为我国提供了后来居上的机遇。第四,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调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风险增加,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改变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结构升级和社会结构变迁使得内需潜力巨大。从供给面来看,200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1.2万亿元,资金供给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速有望达到0.8%,劳动力资源仍然很丰富;我国能源、电力、钢材、水泥、乙烯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的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完整、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强的优势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随着政府和企业对教育、科技投入的增多,人力资源素质持续提升,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消失的同时,人力资源等新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形成。从需求面来看,我国尚有7亿多农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十分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居民对教育、医疗保健、文化的消费将大幅度增加,汽车、通讯器材、计算机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结构在加快升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潜力仍很大,城乡居民的住房投资需求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企业投资需求也有很大潜力,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势头不减,投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复苏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需、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发挥。

同时,国内需求潜力虽然巨大,但潜力的充分释放还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性制约;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可贸易的资源需求量迅速提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但不可贸易的土地、水、生态和环境要素约束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日渐突出,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十二五”必须直面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会适度放缓,“调结构、促转型”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五中全会的精神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会保持连续性,宏观政策环境总体稳定。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十二五”我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受政府换届等因素的影响,“十二五”中期经济增长率可能会达到峰值。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经济平均增长率有望在7%以上,有可能达到8%甚至更高一些,但总体上会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长水平。在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增强

受国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等政策的影响,“十二五”消费将持续快速增长,增速将高于同期GDP增速,也将高于“十一五”消费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出现上升。投资增速会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稳重略降。进出口增速也会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但会略高于GDP增速,在“十二五”后期增速可能会加快;贸易顺差将会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有一定下降。预计,“十二五”末期消费率可能提高到52%,甚至更高。随着消费总量的快速上升,消费结构也将从以“衣、食、用”为主逐步向以“住、行、康、体”为主转变,物质产品消费继续增长的同时,精神产品消费增长将更快。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等现代产业将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会进一步优化

受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变、城镇化水平提高、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等因素的影响,“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占比将继续下降,预计“十二五”末期占比在8%左右;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将会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十二五”末期占比在47%左右,比金融危机前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将会加快发展,预计“十二五”末期占比在45%左右,比金融危机前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将低于第二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加快发展,在新型芯片制造、电动汽车等领域可能会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在某些区域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随着制造业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转变,生产业也将快速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会上升,“十二五”末期预计能达到45%左右。

(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城镇化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将大大提升,城镇化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近两年,在理论界和决策层已形成一个重大共识:人口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的战略手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继续提高,但提高速度会有所放缓,预计“十二五”末期会提高到52%左右。国家将加快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二元福利制度的改革,使已经在城市生活工作并已经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约1.2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释放其内需潜力;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同时,城镇化模式也将进一步转变,城市群将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类生产要素将继续向优势地区集中,人口更多地流向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和西部较发达地区,形成沿海、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20余个城市群、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五)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按照“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而且西部大开发仍将处在最重要的位置。从发展趋势看,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成本优势将得以凸显,沿海地区的产业将由于成本约束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内需导向型产业将是转移的重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沿海经济带将在经济转型中更加注重内生增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沿江经济带和中部中心城市经济圈有望异军突起,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六)两型社会建设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战略,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并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承诺。这一目标的落实主要集中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而“十二五”时期则是重中之重。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问题是减少能源的消费,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同等产出情况下少消耗能源,在同等能源消耗情况下少排放温室气体,在同等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下少影响气候。在我国以煤为主的特定资源禀赋条件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路径是减少能源消费,即节能。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降碳的压力仍然不减。

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不会比“十一五”的目标(下降20%)有明显下调,而且还会增加碳排放水平下降指标,估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会略高于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同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目标也会与“十一五”相当。为完成这些目标,“十二五”期间国家的监管政策会更加严格,节能环保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加快。企业间、区域之间的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将会增加,碳金融将会加快发展,森林、绿地等碳汇资产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三、2011年经济基本走势

综合判断,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9%左右,较2010年略有回调。受基数和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2011年经济走势将呈前低后高态势,预计一季度为全年增长的谷底,随后增长率将逐季提高。同时,通胀压力也趋于增强。

(一)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1年支持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一是国民经济继续向预定目标发展,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基础。二是居民就业和收入将继续增长,目前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工资、特别是消费增长潜力较大的低端劳动力的工资上涨较快,将提升消费能力。三是鼓励消费将是国家长期的政策取向,政策环境也将越来越有利于消费的增长。同时,消费增长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实际仅增长7.5% ,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2010年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2010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已小幅回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出现回调。但总的来看,2011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名义增速基本与2010年持平,实际增速略低于2010年。

(二)固定资产投资将在高位持续增长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投资热情、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民生工程建设等因素,将对2011年的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制造业投资会出现稳中略降的态势,但今后两年仍将保持一定增速。但2011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首先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总的来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其次,2010年调控措施的滞后影响、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和治理产能过剩等因素,也会对2011年的投资起到制约作用。综合判断,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增速在22%左右,略低于2010年。

(三)进出口增速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

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经济的较快增长,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但世界经济增速回调,全球贸易增长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产品出口将面临更高的贸易壁垒。重启人民币汇改进程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再叠加上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也会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将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也会导致2011年的增长基数较高。综合上述因素,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在15%-20%之间。进口增速会略高于出口,贸易顺差较2010年小幅收窄。

(四)价格上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消费和投资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不会对2011 年CPI 造成新的冲击;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丰收,国家稻米、小麦、食用油等储备都比较充足,价格调控能力增强。但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显著增加:一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动力较强。由于生产成本上升,政府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市场粮价将会继续上涨,并带动肉禽蛋价格上涨;受极端天气的影响,蔬菜等储存周期短的农产品价格仍有短期剧烈波动的可能。二是居住价格上涨趋势可能延续。受高房价的影响,自2010年初房租同比增速就大幅上升,7-9月房租同比分别上涨5.9%、6.5%和6.7%,并还可能在高位波动上行;房屋贷款利率上升也会推动居住价格上涨;居民用水、电、气调价等因素也将进一步推高居住价格。三是工资上涨具有刚性。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近两年我国工资增长较快,“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未来工资将持续上涨。工资上升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影响有限,但对劳动生产率不高的服务业和农业将会产生较大影响,服务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可能随之上升。四是输入性影响。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仍存在贬值的可能,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仍可能继续波动上涨,并通过进口、期货市场等渠道传导到国内;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促使热钱继续流入,进一步推高国内货币存量和通胀压力。总的来看,2011年物价上涨压力加大。CPI同比增速将会前高后低,全年可能在4%左右,个别月份可能会突破5%。而且,物价上涨以输入性因素、成本推动因素为主,也增加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考虑到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稳增长”和“防通胀”的地位此消彼长,2011年宏观政策将由“危机管理”回归常态,国家可能采取中性偏松的财政政策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