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性施教”与女性的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性施教”与女性的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因性施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被广为探讨①。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因性施教”其实是一个暗藏悖论的矛盾之策,是一种只看重眼前教育效益的短视教育理念和行为。通过反思男女两性的差别究竟是如何被后天建构的问题,得出“因性施教”其实是漠视和延续该错误“建构”行为的结论。提出“因性施教”应该包括“根据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弱点,进行实践教育上的引导和弥补”及“根据个体在充分地自然发展和选择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多样化的兴趣、性格、特质和天赋进行有目标的方向性培养”两方面的内涵。

关键词: 因性施教 反思 成长

一、关于“因性施教”

(一)“因性施教”的悖论

第一次听到“因性施教”这个名词是读南京师范大学吴亦明先生的《浅论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一文。文章虽写得恳切,但能批、该批的地方容观存在,同时,正是吴先生诚恳和“专业”的文风让人担忧,不知道有多少教师和准教师正在不住地为他的观点频频点头呢。

我仅以文章中的一段论述为对象,做一定的分析。

吴先生文章的第二部分,即“问题聚焦”,谈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目前我国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所占的比例极大,由于女性特有的性别特征、行为方式和角色期望客观上已造成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女性化环境,这种环境影响到我国初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相应的,在“问题的对策”部分,吴先生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改变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性别结构,花大力气改变我国幼儿园和小学中女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吸引优秀的男性人才到初等教育任教,健全初等教育的性别角色环境”的对策。

先拿“对策”来讲,这是一个暗藏悖论的矛盾之策。吴先生一直强调要“因性施教”,一层意思是要按男女生不同的“态度、才能、行为、兴趣、职业爱好”分别教育,那么,按照吴先生和传统社会学、心理学的逻辑,女生是“温和、细心,擅长与人沟通的”,有“与孩子接触的天然磁场”,做幼儿教育很对口,并且,女生在思辨方面往往不如男生有优势。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做“初等教育工作”不就是“因性施教”的完美成果吗——教育交给了她们最适合的东西,她们也适合地选择了应该待在的地方。相反,男生被认为是“男子汉”十足的,不拘小节,有阳刚之气,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就该做真正的“大学问”。那么,这样一来,怎么能让男性委身做“初等教育”工作呢?这与他们的“性”太不一样了,又怎么能讲是“因性教育”呢?

“因性施教”的第二个内涵是要在不同教育阶段应有相对成比例的男女教师人数,因为“男女”似乎代表了不同的教育风格,要“都有”而不是“偏有”。吴先生提到:“让优秀的男性人才到初等教育任教”,“在高等教育中则可适当增加优秀女性人才的任教人数”。既然是这样,就必须变“因性施教”为“无性施教”,即首先承认无论是男还是女,都有在教师领域(其他领域雷同)上浮和下浮的可能性,女性可以突破“感性”的束缚达到科学的“理性”,然后发挥她的性别特质,男性可以放下“威严”,成为“温和能与人沟通”的,然后承担他的教育风格。因为这是上浮和下浮所必然要面对的颈瓶。②

于是,这个悖论就产生了。要“因性施教”,结局就是男女两性的职业模式被固定,反过来影响“因性施教”的完成,吴先生的“在不同教育阶段应该有相对成比例的男女教师人数”的美好期望也不可能实现。要使男女两性的职业模式(以教育领域为例)得到改变和完善,就要改变“因性施教”的教育格局,相信男女两性的同等可能性,让“无性施教”或“双性施教”使之成为现实。

(二)对“因性施教”的反思

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为现状担忧,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让眼前的日子变得好过些,但这个决定能坚持多久才有利的呢?即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举个例子,现代社会,女性承担了比以往更繁杂的角色,要工作,要顾家。那么,在就业市场如此激烈的今天,是不是可以在给予女性一定的补偿后劝其回家呢?这样不就能减轻女性的负担吗?还能让她们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女性的确在艰难地“负重爬坡”,“回家”的确能让女性现阶段轻松些,但试想,在以后的以后,当女性习惯了穿睡衣的日子,她们的竞争力何在,自主力何在?想要重新进入风云变幻的职场寻求个人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全,似乎都要成了天方夜谭。

“因性施教”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因为现阶段男女两性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同,为她们设立了不同的教育模式,使女生更加“女性些”,发展她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让男生更加“男人些”,培养他的逻辑思辨能力,推理数学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但以后的以后呢?会成为一种教育的“性别隔离”吗?会进一步巩固今天的“职业隔离”吗?人与人之间呢,会产生“交流隔离”吗,等等。显然,不能因为一时的判断而失去了对未来的思考。

到此,我依然要穷追不舍地问道,这些让大家伤透脑筋,最后逼着提出一个“因性施教”的男女两性间的差异和不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有改变的余地吗?

先讲怎么产生的问题。从生理上来讲,目前比较流行的科学讲法是关于男女两性大脑的一些研究。例如,女性在左脑半球偏侧专门化上比男性要早,男性则在右脑半球偏侧专门化上早于女性,这种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智力发展中阶段性的性别优势与不足,这就是女生在小学时,(好像)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会好一些,男生在升入初中后(好像)智能发展会加快。即使女生小学时优秀,男生中学时崛起,我们也并不能排除教师的教学引导,教科书的价值导向,师生互动的模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后天来讲,现在几乎所有的性别学者,教育学者,如文中提过的吴亦明先生都承认男女两性的差别大部分由家庭,学校,社会通过后天建构而成。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讲,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对女生总是蜻蜓点水,因为女生能力本来就不强,而且脸皮薄,对男生就不留情面了,因为男生胆大,不在意,经得住批。这种对女生的“保护”是真的保护了她们吗,还是削弱了她们的竞争力,不利于女生长久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