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色彩间接性心理效应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天赋,会左右人们的思想甚至行为。它包括色彩联想、色彩象征和色彩错觉。

关键词:色彩;间接性;心理效应

1 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的概念

色彩心理指的是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人的眼睛在不同波长的光的照射下会产生与之对应的色感,于此同时,亦会产生与之对应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当色彩刺激引起生理变化时,也一定会产生心理变化[1]。而色彩在知觉效应中产生的心理变化,也有个从简单到复杂性的问题:由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某些心理体验,可称为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当直感性心理效应在知觉中造成一种强烈的印象时,就会唤起知觉中更为强烈的感受,这种因前种刺激导致后一种更为深化的心理效应,我们称之为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前者的直感性心理效应更多具有客观性,而后者复杂的间接性心理中更多地带有主观性色彩和特殊性味道。

2 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的内容

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包括色彩联想、色彩象征和色彩错觉。

2.1 色彩的联想

联想是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理学中也称之为暂时性联想复活。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生物——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对这个世界的经验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在总结前人旧的经验而获取新的认识来充实自身。正如一个从来都没有见到过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房子的人就不可能把蓝色与博怀、成熟稳重等词汇相联系,就不可能对蓝色的情感表达有着深刻的认识,更不可能把这种认识有序的储存于头脑中,成为记忆中的符号。相反而言,一旦我们的头脑中将这种有关蓝色的认识综合,它并不会像具体实物和词汇那般机械地相加,而是会引起我们内心的各种联想,这种新的联想所得出的认识将会超过事物本身的范围,达到更深刻的新领域,并以新的、丰富的形式体现。如我们见到红色联想到红旗、红色的血液等,联想到激情、热情。因此,红色就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近乎于象征性的价值和结构关系的特征——积极、乐观富有张力。激情的、动感的、快速且充满活力地运动节奏,是红色给人的感觉。当再次遇到红色时,这一切将被唤醒,成为创造新事物有效的组成部分和可能性。其他的色彩同样如此。

对于色彩联想的研究,学者们可以从自由联想方面入手,但是这种不加任何限制的联想对于统计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更常见的是中外学者通过预调查而选定一定范围展开研究。曾经有研究者准备了10张待研究的色卡和116张可能被联想到的词汇卡来进行调查。调查方式有两种:A、先分别对各个被试者一一出示不同的色卡,然后让其根据颜色发挥联想并在选定的116张词汇卡中找到最适合各个颜色的词汇;B、先对被试者出示116张词汇卡,然后再根据词汇所表达的语义从而选择适合的色卡。与A方式相反。然后通过数学工具对上述两种调查方式所测定的结果进行统计,进而求出该调查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稳态数据。如表1所示,是以欧洲人为研究对象,对10种色彩的首位联想与次位联想。

从表1上看,对于色彩的联想欧洲人与中国人是相似的。可是由于自然风貌的差异、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多多少少在色彩的联想中还是有表现出些许的地域差异性。比如红色,在中国,首位联想应该更多的是燃烧、强烈甚至于暴力、革命。又如白色,中国人看到白色,首位联想更多的会是死亡、悲哀、恐惧。纯洁、无邪可能只是次位联想。

2.2 色彩的象征

当色彩的联想与某个社会甚至特定的文化发生关联时,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社会观念,这就形成了色彩象征[2]。但是由于受各地区的社会人文及自然环境的制约,所以在色彩象征语义的形成过程中,同一色彩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地域有着不一样的色彩象征语义。如黄色,在我国象征帝王色彩、在委内瑞拉象征医药卫生、在巴西表示绝望中的奋斗等;如白色,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纯洁被用来制作新娘的礼服,而在我国白色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通常用来制作丧服,而新娘的礼服则用大红色来制作,因为红色才象征着喜庆。

色彩象征有时即使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地域也会由于不同文化领域而产生不同的色彩象征语义。比如在我国的日常生活领域,红色象征喜庆、革命;绿色象征生命、和平;白色象征不吉利;黑色象征死亡。可是如果这些色彩被纳入京剧的人物角色中,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语义:红色象征忠心;绿色象征凶恶;白色象征狡诈;黑色象征刚正。

色彩象征,是最能表现色彩精神品格的设计元素,设计师通过色彩象征的应用能贴切而又真实地体现其应用这种色彩所体现出来的内容。比方说,在某些作品中色彩会被用来作为一个国家的符号或象征,此时,色彩已不是单纯的客观自然状态,而是已经达到了人们的精神层面,也就是说,人们人为地将更多的内涵赋予给色彩,而不再是其本身所体现的简单自然面貌。色彩所被赋予的精神内涵会自然而然地被人们联想到,或者说人们看到某种颜色的同时自然而然能想到这是代表某一个国家。现代中国的色彩象征是红色,因此,我们在它背后所看到的蕴藏的精神性意义可以说要远远超过红色本身许多。

2.3 色彩错觉

色彩错觉指色彩在人视觉感受中产生的错觉,属于视错觉中的一种。而色彩错觉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三方面:色彩作用产生心理的“联觉”反应,经验判断产生视觉对象的感知误差和外界环境因素干扰产生的错觉变形[3]。而色彩错觉又包括色彩物理错觉、色彩生理错觉和色彩心理错觉。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包含色彩的心理错觉,本文所阐述的色彩视错觉指的是色彩心理错觉。色彩联想与色彩象征的特性与色彩视错觉关系密切,将影响和加重色彩的心理错觉。

(1)色彩的温度错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并不是物理上的真实温度感,而是人们的各种心理联想和视觉经验造成的。如我们看见红色、橙色、黄色等会感觉到温暖,看见蓝色、灰色会感觉到寒冷是因为长久的经验造成的条件反射——当我们在生活中靠近红橙色的火光时、太阳光照射到我们的身体时,都会有温暖感;而当我们站在灰白色的雪地里、漫步在蔚蓝色的海边时,都会有寒冷感。所以,我们把红、橙、黄称为暖色调,蓝、绿、紫称为冷色调,绿、黑、白、灰则称为无彩色。

(2)色彩的轻重错觉。色彩会产生轻重的心理错觉既有直接因素又有间接的联想因素。白色、浅蓝色的物体轻飘,黑色、深褐色的物体沉重,这些感觉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中的体验。如看到白色、浅蓝色让人联想到天上的云朵、泡沫、棉花,给人以轻的感觉,而接近黑色的深褐色、金属灰色让人联想到岩石、钢铁。一般来说,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与纯度。色彩的轻重感基本规律为:(重)黑>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白(轻),(重)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白),色彩轻重的次序排列为:白、黄、红、灰、绿、蓝、紫、黑。

(3)色彩的软硬错觉。色彩的软硬感其实也取决于明度和纯度,所以与色彩的轻重感有着直接的联系。明度高的轻的物体色就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如白色、淡黄、浅蓝会让人联想到质地软绵的棉花、绒毛和雾气等。明度低的重的物体色给人以强硬的感觉,如黑色、褐色、深灰色会让人联想到质地刚硬的铁块、钢板和煤炭等。色彩的软硬错觉感是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包装色彩设计的选择的。

(4)色彩的年龄错觉。一般明亮素淡的色相、避免强烈色彩对比的色调,如粉、浅蓝、浅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还在襁褓中婴儿能享受到温柔的呵护。而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的高饱和度色彩形成的朝气蓬勃的色调则让人联想到活泼可爱的儿童、青少年。暗灰、褐色、暗紫这些对比不太强烈、素雅稳重的低明度低纯度的色调会让人联想到中老年人。

(5)色彩的性别错觉。暖色调的色彩如红、黄、橙会让人联想到温柔、妩媚的女性,而冷色调的色彩如蓝、绿、紫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阳刚、大气的男性。

3 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的重要性

研究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可以使色彩更好的运用到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绘画艺术等当中。它尤其在包装设计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可以表征产品本身的特征,令一方面,它也可以使消费者产生美好的感觉,从而引起购买欲和心理共鸣。因此,色彩在包装设计中通常被称作“包装设计的灵魂”[4]。由此而言色彩的间接性心理作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因为它对消费者的视觉乃至情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包装设计所有因素中色彩是最富有变化性和创造力的一项,如果能充分利用人们的色彩视觉感受,就能创造出多样、个性、有趣的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1] 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 张宪荣,张宣.设计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张瑛.试析色彩环境错觉原因及合理利用[J].河南: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 崔静.包装设计的色彩情感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胡简(198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