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情境中突破数学课堂教学难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情境中突破数学课堂教学难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般认为,教学情境的设置多为文科教学的专利,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多动脑筋,一样会通过情境的设置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应该属于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情境范畴。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能积极地去参与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数学知识,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像成年人那样能够维持较长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把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编成有趣的小故事,在课堂中向学生讲授,使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数学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快突破知识难点,从而更好地吸收和运用这部分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有一个知识点“鸡兔同笼”,学生在理解这个内容时,对其中假设法的理解较为困难,全部假设成“鸡”或全部假设成“兔”,常常是假设之后出来的数量弄不清楚是鸡的只数还是兔子的只数。举例说明一下:

鸡和兔共8只,腿26条,问:鸡兔各有几只?

①8×2=16(只) ②26-16=10(只) ③10÷2=5(只)

这时学生在第三步算出的5只不知该是鸡的还是兔子的只数。其实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学生对第一步和第二步算理的理解不到位。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作者引用一个小故事进行讲解,效果很好。具体方法如下:

教师:鸡和兔在一起做游戏,兔子看见鸡两条腿走路非常羡慕,于是兔子们决定要学学鸡的样子,于是它们都将两条前腿抬起来,只用后腿走路,这时大家想一想,鸡和兔的只数现在是几个?(8个)对!还是8只没变,但腿数变了吗?(变了)现在有几条?(8×2=16条)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少了)少了多少?(10条)怎么得到的?(26-16)少了的10条腿都应该是谁的?(兔子的)为什么?(都是兔子抬起的腿)那每只兔子抬起了几条前腿?(2条)请你告诉我共有几只兔子(10÷2=5)。

这个小故事让学生们掌握了鸡兔同笼的假设法,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每一步算式都能很好地理解,运算速度与准确度明显提高,同时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再比如学生们对于两人合作完成一件工作时的合作工效与合作时间的关系掌握不好,于是在讲这部分内容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老师需要在电脑上打一份稿件共6000字,可是老师的打字速度太慢了,每分钟只能打50个字,于是找来一位同学帮忙,她每分钟可以打100个字,于是师生合作。如果老师一个人打字则需6000÷50=120分钟,大家想想师生两人一起打需要几分钟?学生们基本都能列出6000÷(50+100)=40分钟,于是教师顺利地列出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合作工效=合作时间。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认识”前,作者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收集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及全校人数,或收集各年级的各民族人数,或者在家庭中收集每周或每月家庭的消费状况等数据,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教师引导、讲授运用统计的知识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各种统计图。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再举一个例子:在讲授“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作者让每一位孩子拿出一张纸对折,然后在这张纸的一面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剪掉。这时就变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这时再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这时学生很快就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并且得出了面积。之后,再让学生继续拿刚才这张纸在一面画一个钝角三角形,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面积,这时作者惊喜地发现大多数学生利用刚才的思路竟然自己能计算出所剪三角形的面积,为了全面理解,这时再继续放手让学生再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让其总结这个任意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学生们很快得出了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知识,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锻炼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理解应用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课本中列举的练习题一般都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叙述时提到了“拖拉机收割小麦时的作业宽度”一词,学生们不好理解。这时我把一段粉笔用其侧面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条粗粗的“长条”,表示已经收割了这么多,然后告诉学生这个“长条”的宽度相当于拖拉机的作业宽度,学生们这时基本都能理解。

再比如,在授课时讲到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部分内容时,作者想了一个办法:用绳子一端系紧一根粉笔,另一端拿在手里,这时我将手开始摆动,粉笔就做圆周运动,学生们很直观地看到粉笔的运行轨迹是一个“大圆”,这时我将绳子缩短再进行摆动,这时学生们又直观地看到一个“小圆”,这时我问学生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齐声回答“半径”,我又问:那也就是说还和什么有直接关系?学生们再一次齐声回答“直径”。学生们的理解非常好,为下一部分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