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学习重在多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古至今,语文学习的根本就是一个字――“读”。多读都有哪些好处呢?
1.多读才能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与写关系的最形象、最恰切、最简洁的表述。它确定在读与写的关系中,读是根本,是关键。古代私塾教育最成功的教学经验就是学生多读,师傅少讲。正是这样的主张,造就了一大批古文学家、诗人、学者。
2多读才能善说。想当年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唇如枪,舌如剑,折冲樽俎,为中国外交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与他的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读书不无关系。
3.多读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从书中可以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可以“欣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可以增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隋壮志;可以体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浪漫温馨。
4.多读可以提高语文成绩。“你的语文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概90%的同学会说:“无它,惟,多读耳”。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也没见他怎么用功,只是有事没事总爱抱着一本书看。也奇怪,每次考试成绩一公布,没下功夫学的语文,成绩往往较为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恐怕与长期无意识状态下的阅读有关。那么我们想想看,如果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积累的话,就从考试得高分这一点上,也不会吃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因此,阅读自然也是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阅读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笔者下面仅从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多读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导语引读
课前一段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心理,唤起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例如,一位教师针对学生不愿学习文言文而设计了一则导语:
一上课,教师不动声色地且又煞有介事地宣布一条奇闻:“天外来客”大约于924年前已莅临我国!同学们的目光,唰地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脸上。老师把抄有一段文言文的小黑板,挂在教室前面大黑板的正中,说:“这就是证据。”小黑板上写着《梦溪笔谈》的第369条:……
学生们争相研读小黑板上摘录的文言文。读得懂的在兴致勃勃地分析,读不懂或半懂不懂的,急得抓耳挠腮。这时,老师指引学生疏通、翻译这则古老的记载。同学们个个神飞天外,余情未尽。老师戛然而止,话题一转,对学生进行学习文言文的教育,而后转入课文学习。这样导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学习基调。
二、表演激读
针对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以及兴趣不浓的现状,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采用表演法尝试了文言文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读文言文《孙权劝学》、《口技》、《宋定伯捉鬼》和童话《皇帝的新装》时,笔者也尝试运用此种方法,效果也很好。
三、绘画带读
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最佳例证。教学中,在指导了学生理解文意,反复朗读全文后,笔者让学生把文章描述的小石潭的景色画出来。学生听到老师让画小石潭,顿时充满好奇、兴致大涨。但笔者并不急于让他们匆忙动笔,而是抓住他们的兴头逐步引导。笔者请学生先思考画面内容和意境。学生阅读后,说出绘画内容。
学生甲:“小丘、簧竹、小潭、潭中鱼。”
学生乙补充:“还有潭中石和潭外水源、作者及同游者。”
学生丙补充:“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
笔者接着又问:整幅图应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学生再读后思考回答:“空明澄澈”、“清新自然”、“寂静幽深”……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又进一步启发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和景往往交融在一起。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明白了: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败遭贬的情况下写此文的,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欢快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所以图画应创设出一种凄清的境界,暗含着淡淡的抑郁忧伤之情。
经过这样有目的的指导后,学生开始画画。为了画得准确、完整和生动,学生必须多次研读文章,琢磨语句意思。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书的过程,没有细心认真深入的读,就无法完成画的任务。同时画画又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检验了读的效果。
四、比赛促读
儿童的天性争强好胜、爱竞争,因此将比赛竞争机制引入平时的教学中,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给课堂注入活力和快乐。
五、体验助读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在钻研课文时,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足以唤起情感的因素,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之所以不能够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真实、相似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积累。尽量去丰富学生的精神阅历和情感体验,这对于读懂文章会有巨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