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哈姆雷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哈姆雷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哈姆莱特》戏剧的解读,发现文中善良人物背后那些丑陋人性扭曲的一面,从中探索在人文主义时期,那种以人为本、个性解放旗帜下社会颠倒混乱、私欲泛滥的现实。

关键词:奸诈;丑恶;阴谋;黑暗

一、满脸笑容、万恶不赦的奸王――克劳狄斯

可以讲,凡是读过《哈姆莱特》戏剧的读者,都会对“克劳狄斯”这个人物形象充满憎恨。他是先王的弟弟,哈姆莱特的叔父。在此戏剧中,一切罪恶的起因都是由这个“笑面虎”、“两面派”所引起的。原本的丹麦国是一个平静快乐的国家,有着公平正义的统治者--哈姆莱特的父亲,一位慈祥、美丽的王后--哈姆莱特的母亲,人们都生活在安稳和平之中。但当克劳狄斯以丑恶的嘴脸出现以后,由于私欲与的膨胀,杀兄霸嫂,独占权势,将丹麦国推进了黑色的深渊。当然克劳狄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虽然哈姆莱特以正义的身份贯穿全文,但克劳狄斯却是反面人物中重要的代表。他被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不仅杀死亲兄霸占嫂嫂,将祭日与婚礼一同举行,还将自己的亲侄儿哈姆莱特置于死地。他的行为完全是私心大于慈爱,毒恶大于善良,才使得每一位心善之人陷入他的魔掌之中。然而他却以满面笑容接纳王后,骗取众臣的信任,赞扬哈姆莱特的孝心,进而将他用慈爱的糖衣包笼在自己掌中。

那么,让我们再看看克劳狄斯的奸诈。在戏剧的第五幕,主要写了奥菲利亚的死和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决斗的场景。但这每一件事的悲惨结果都是与克劳狄斯分不开。相反,这却是他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的阴谋。他设下了比剑的圈套,利用哈姆莱特的善良天性,为他的死亡布下了利剑、毒药、毒酒三道罗网,让他插翅难逃。可是当他费尽心机去谋害他侄儿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死神的手中,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所以哈姆莱特说他是“满脸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

二、趋炎附势、处事圆滑的大臣――波洛涅斯

在《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那些贯穿于全剧的人物,像哈姆莱特的正义、奥菲利亚的痴情、克劳狄斯的丑恶。但是,在私欲膨胀的丹麦国,一位大臣却成为了国王与哈姆莱特的斗争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波洛涅斯―一个年老、却又世故圆滑、自以为是、善于应付、会讨欢心的御前大臣,可以说他是国王的心腹和得力助手。他为了保护个人的利益,毫无是非曲直之心。他阻止奥菲利亚与哈姆莱特接近,在哈姆莱特装疯后,又认为哈姆莱特是因为女儿拒绝他后失意而疯。而他为了让国王与王后相信他的看法,成为国王面前的重臣而派女儿奥菲利亚去试探哈姆莱特。可见种种事端都表明波洛涅斯是一个私心极强的人。但有些评论家和读者却认为波洛涅斯的死是个意外,是哈姆雷特的错杀。波洛涅斯的私心只是人应有的一种本质。

三、为报私仇、怒潮高呼的臣子――雷欧提斯

在《哈姆莱特》戏剧中,从最最本质上讲哈姆莱特复仇的起因是为了叔父杀父的事,属于私仇。但是哈姆莱特却一点点从这种私仇中走出,他看到的是丹麦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的现实,动荡不安的社会是从新国王克劳狄斯上任开始的。然而另一个为父报仇的雷欧提斯却一直在为父报仇的漩涡里打转。他并没有想到克劳狄斯想“借刀杀人”。因此,从我的观点看,雷欧提斯虽是一个流连于花街柳巷的纨绔子弟,头脑简单、不学无术,他更是一个私欲深重的人,他并没有看到国家的利益、目光短浅。他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他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不求结果;只是个人恩怨,却无扭转乾坤的大志,成为了奸王借刀杀人的工具,显得既简单又鲁莽。

四、背叛友谊、施以私欲的朋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

我想,大家对戏剧中那些不起眼的人物都是以忽略的态度去观赏的。而这些小人物往往能体现小角色的私心。那么在本部戏剧中这样小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位朝臣,哈姆莱特的朋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虽然他们在为国王做事,但是他们两个却不像霍拉旭那样对友情的执着。这种做法必然会满足他们已有的私欲――物或者权利,他们深知只有国王开心,他们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他们表面上是好的,只是国王的走狗,但实质上他们不分黑白,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在黑暗中求索。

五、虎视眈眈、有掠夺之心却又失去坚定之气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

这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有着与哈姆莱特相似的命运。可是这个挪威王子的出现却少了一点哈姆莱特的气概。他虎视眈眈地窥视着丹麦的局势,随时准备夺取丹麦的王位,侵吞邻国的领土。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他的命运背景,但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他也有兴兵复仇、夺回老国王失去国土的计划,可个人私仇却十分强烈。为了一块弹丸大小的贫瘠的土地,牺牲了两千人的生命……可见一个被个人私欲驱使的人,固然不顾慈爱,不顾兴亡,不顾生命。一个本与丹麦王子不相干的人,却为了私欲缺乏哈姆莱特的坚定与刚强,虽然他不费力气地得到了整个丹麦,不能说乘人之危,但也称得上渔人得利。

结语:哈姆莱特是一个正义的典型,而作者莎士比亚正是用他的眼睛去审视那个时代人的善与恶,他不仅看到了国王、王后等人心灵的丑恶,同时也自省到自己心灵黑暗的一面。作者用他的认识来隐喻文艺复兴个性解放的口号带给人们的“为所欲为”。让我们记住哈姆莱特这位英雄,同时更加对那些丑态的人物加以深思,他们的罪行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心里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也让我们体悟到了人性善的一面隐藏的恶。戏剧中每一位角色都是丰富的、复杂的,而在社会与人性、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的交错发展中,我们深思着当时的社会与人的命运……

注释:

[1]拉法格.李卜克内西《回忆马克思》第5页

[2]《马克思与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册、第146页

[3]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