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犯罪的科学根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犯罪的科学根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表哥最近和出租车司机打了一架。在北京8月的街头,这位原本性格温和的司机给了对方两拳,最后赔了人家200元,只是因为出租车在路上“别”了他一下。我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不是表哥的错,要怪,只能怪那天天儿太热。

高温让人犯罪

“护短”也要有科学依据。这不,美国两位科研工作者刚在《科学》杂志上发了篇文章,他们综合60项气候变化和人类侵略行为关系的研究,对象遍布6大洲,贯穿人类史前史和文明史,最终得出结论——温度或降雨的小幅度变化会让冲突的爆发显著提升。

表哥的“路怒症”还只是其中最轻的反应,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大规模社会冲突和战争。一位科学家统计过,气温每增加1摄氏度,非洲大陆的冲突会提高近50%。在美国,气温每上升约3摄氏度,斗殴、谋杀等暴力行为会增加4%。远的不说,这个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极端恶性事件,就不知道有多少起了。

如果按照环境科学的说法,气温上升导致粮食减产,对于以农业为主的非洲国家来说,这更容易让弱者拿起武器。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气温上升导致人类心神不宁,增加了暴力的倾向。但不管怎么解释,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是,到了2050年,全球温度上升,由此导致农作物减产、大规模移民,将可能使人类冲突增加三分之一。说来说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原来都是替老天爷背黑锅的可怜虫?

基因让人犯罪

屎盆子也不能一股脑儿扣在老天爷头上。要知道,环境为犯罪叩响扳机前,基因已经提前上了膛。

最近,美国神经犯罪学专家阿德里安·雷恩接受采访时说,遗传在犯罪行为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暴力基因”确实存在。这位学者曾经撰写过《暴力解剖》一书,探讨犯罪背后的生物学基础。

比如,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控制着我们的冲动行为,它的损伤可能导致犯罪;杏仁核管理着我们的情绪,一些研究显示,心理变态者的杏仁核有缩小的趋势,在面临道德困境时,杏仁核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率低的人可能无所畏惧;睾酮、皮质醇、五羟色胺和冲动暴力有关……

在雷恩看来,神经科学给犯罪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或许可帮助减少犯罪。因为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过去我们只关注了社会因素,现在是时候看看硬币另一面长什么样了。否则,我们永远不能了解犯罪的全景,而报纸头条仍会出现各种令人恐慌的罪行”。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犯罪的原因几乎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天气很炎热,人类很脆弱。但是,我总会想起《发条橙》的故事,犯罪少年接受了实验,进行治疗,一度从良,但最终,他又露出了狰狞的眼神,和实验之前一模一样。

犯罪也能预测

气温飘忽不定,基因潜伏太深,幸好,科学家还带来一个好消息,犯罪是可以预测的。

最近,美国南加州阿罕布拉市警察局向外界宣布,警察局今年运用“预测犯罪”系统配合警察执行勤务,使城市犯罪率大幅下降,车辆被盗的案件减少20%,车内物品被盗案件下降32%。这套犯罪预测系统的原理并不复杂。它的主界面是一张城市地图,根据分析和监测某一地区过往8年以上的犯罪活动统计数据,借助特殊算法,计算出这里发生犯罪的概率、犯罪类型,以及最有可能犯罪的时间段。比如,红色代表偷窃、绿色代表交通工具犯罪、蓝色代表入室行窃等。这张地图可以应用到移动电子设备上,警察将对犯罪热点区域进行重点侦查。

这个新装备看上去很拉风。其实,对于经验老到、有责任心的警察来说,这样的工作也许根本就不用系统来完成,地图就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科技提供方便,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一位警察局长曾经表示,有了这套电子工具,警方犯罪预测就能像天气预报那样简单。但别忘了,是技术就有漏洞,至少天气预报里说的北京这场雨,在我写稿的这天始终没下。

(摘自《青年商旅报》20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