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梦想从脚下开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梦想从脚下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新闻专业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发展都需要在实践中完成,“无学”正是强调了新闻实践的重要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实习经历让我真正走上媒体一线,加深了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体会到了学海之无涯,实践之艰辛,也坚定了我的记者梦。

从忐忑不安到渐入佳境

淡黄色的大楼,高大的警卫,幽长的走廊……刚踏进《人民日报-海外版》报社的第一步,一股“威严”之风迎面袭来。我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实习旅程。在主任的耐心教导下,我明白了报纸的性质与工作原则,看到每一篇文章所承载的社会责任,面对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不禁内心打鼓:“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新闻选题是新闻产品生产的核心,它直接决定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我的工作便是从选题开始的。在每周例会的报送选题环节,聆听着记者们思想的交锋与碰撞,赞叹着记者们独特的视角,感受着他们兼济民生的情怀。在观察和感悟中,我也从最初的一筹莫展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渐渐明白了“党报”并不是“板着脸孔的说教者”,它是历史的记录者,民生的关怀者和社会的凝聚者。

曾经,我梦想着自己手拿话筒,站在镜头前向观众播报新闻。殊不知,笔下的文字才是千斤重,它是记者肩头的道义,也是时代的见证。记得在全国两会期间我做的第一篇报道《韩国社区的两会情》,在实地走访和交谈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生存生态,第一次能将民众的心声通过笔下的文字反映出来,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

“不出错,要出彩”是主编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它时时警醒着我新闻写作最重要的原则——真实准确。大到文章的结构、段落的逻辑,小到人物的名称、职务,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每一篇稿件的反复审读,每一处消息源的确认,每一个数字的核对,都让我认识到新闻容不得半点马虎。

“记者就是要讲好故事”

主编常常对我们说,新闻不是学术作品,记者就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要让自己的读者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必须用直白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因而要多用短句短段,多用描写的手法。短句短段能让文章错落有致,而描写则能让抽象晦涩的概念生动具体。

“要增强文章的现场感,不仅要写别人说出来的,更要写自己看到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老记者钟嘉老师告诉我。

记得在写一篇关于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文章时,主编告诉我要用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人民调解专门组织和之前的医疗纠纷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不同。为此,我专门联系了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跟随调解员了解他们一天的工作流程,观察他们调解的场景,记录下他们所做所说的,并将它们化作生动的语言记录在文章中。在直白生动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贴近民生的理念。

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新闻工作是一扇窗,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窗口。从全国两会到各类新闻会,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百姓,每一个采访对象都会带来一段别样的故事,每一次采访经历都是奇妙的旅程。而在接触不同人、不同事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一名优秀记者所需要练就的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本领。

这首先体现在采访过程中,想让采访成功,不仅需要有充足的准备,还需要强大的沟通能力和谦逊的姿态。

还记得去采访一位北大医改专家,因为准备工作不到位,迟迟没有找到专家办公的地点,迟到了将近半小时,到了之后因为对话题缺乏了解,采访也难以深入,简单交谈20分钟后便窘态尽出。这一次的经历,告诉我在以后的采访中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此外,强大的沟通能力和正确的采访姿态也必不可少。记者要与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有人健谈、有人沉默寡言,这对我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多次的历练中我意识到以真诚谦逊的态度对待受访者,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他们交流,对所有人示以理解和尊重,最终能够实现沟通,达成采访目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的日子里,我有幸能够独立外出采访,在行走中不断发现、感受和思考。

还记得在京藏列车中采访43名赴北京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患儿,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纯真、质朴,一种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单纯向往;在苏州地铁竣工的现场,我看到的是工程人员数以十载的辛勤忘我工作;在首都钢铁厂的现代化厂房里,我看到了央企在面对变革时积极而艰难的蜕变……

远行练就了我的应变能力和勇气。在复杂的环境中,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积极寻找受访者,获取我所需要的信息,在获得材料后迅速梳理,理出思路,并在“马背上”完成稿件,这无疑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和提升。而强健的体魄也是记者的必备素质,记得第一次出差回来就连发两天高烧,这让我认识到了好身板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每一次的出行经历让我结实了不同媒体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媒体人的朝气与活力,加深了对行业的认识。记得《北京晨报》一位女记者告诉我:“只要是干媒体行业,没有人不热爱这个行业的。尽管很辛苦,但总能让你的生活充满新鲜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会遇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