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学科。然而,以往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语文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现语文的育人功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育人功能;能力水平;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课堂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能力水平的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下,能力水平不再简单地指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即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还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工具,应用是其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重视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创造机会,搭建应用平台,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故事性较强,所以,我组织了讨论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有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讨论活动做好前提工作。接着,我组织了“对文本中各人物形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的讨论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对文本中人物进行了分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说喜欢林黛玉,一些学生说喜欢王熙凤,还有些学生说喜欢贾宝玉等,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把握主要人物形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等。并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中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文故事的开端对全篇有什么作用?(3)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审美情趣的锻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价值,还应体现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上。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审美教育却是我们经常忽视的一方面内容,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导致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成了知识的接收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全面认识语文的价值体现,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采取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因此,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的感情变化是什么?(2)“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是本文的文眼吗?(3)从“修辞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对下面的几个句子进行鉴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等。从整个教学活动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黄伟.用新观念来观照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功能[J].基础教育研究,2001(10).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西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