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协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延时流与协作环境,便于学习者能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为了探讨基于bbs异步协作学习互动过程,通过以案例形式进行实证性研究,其中,运用了会话内容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对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中的帖子总体数量情况、各组发帖时间情况、帖子间关系情况以及基于知识建构模型的异步协作学习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因此,研究对于指导异步协作学习互动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知识建构;BB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88—08

一、引言

作为计算机媒体互动的一种形式——在线BBS。其特点是学习者能够延时性地对交流信息进行回复。换言之,正是因为互动延时,能够让学习者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如何或回复他人的信息,即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反思信息内容。因此。异步协作学习互动优势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比如在线异步学习讨论与辅导、写作技能的培养、学习项目合作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近几年。有关异步协作学习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研究的焦点发生了转向。从关注异步学习参与频度、互动水平和消息长度、发帖量等定量研究转到了开始关注分析所发帖内容、帖子间的关系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的过程。这样才能够知道在异步协作学习过程学习者之间是否发生了真正的互动。学习者是否真正地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之中。因此,本研究将以一个典型的异步协作学习案例尝试着探究上述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BBS课程论坛中异步协作学习活动进行分析。网络互动是异步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互动过程的分析,可以探讨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力度、会话质量和知识建构等情况。由此,本研究拟对以下三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如何反映他们的知识建构过程?学习者在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中将表现出哪些特征?哪些因素将成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过程的关键因素?

三、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异步协作学习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三角互证法、综合运用量性分析法、质性分析法等来处理与分析所有关数据。

三角互证法作为一种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多元方法研究策略,越来越引起教育学界的关注。这一方法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并被应用,而是主张结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的功能优势,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以期对问题能够全面地理解。当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对同一研究问题在所获得的认识趋同或一致时,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互相证实。增加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因此。本研究综合运用会话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作为量化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三角互证法,来综合处理与分析所获的数据。具体见下图1。

四、活动设计

本研究活动主要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展开,完全采用自由、开放的异步协作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主题,安排活动时间,协作成员分配。其中,异步协作学习活动持续时间约为五周,活动学习的主题是各组自行选择课程学习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所开展的异步协作学习活动属于该课程中一个活动环节。具体的活动流程见图2所示。

五、研究对象分析

研究对象是某大学教育技术专业2008级本科生,共有80名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其中,任务团队由协作组构成,每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推选出,负责活动时间安排、任务协调等事宜。由于本次活动的人数较多,故选择了12个小组作为分析对象,平均每组5-8人。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哪一专业的学习者参与这一学习活动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样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增强了本研究的效度,减少在活动中可能出现不必要的困难。因此,本研究选取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仅仅是让研究者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也将会拓展到其他专业。

六、相关问题分析

(一)异步协作学习环境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精品课程网站上的BBS互动系统作为异步协作学习活动环境。这一系统是众多的异步互动工具中的一种,具有其它系统的一般性和通用性特征,即一种基于图文符号的、以文本记录的方式镌刻在线会话过程的工具,其优点是:(1)能够及时地为学习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2)有利于学习的连贾性。学习者在学习课程时已经接触了该网站。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的各个功能,因此,他们从心理上乐于接受此网站的风格与功能布局:(3)BBS互动系统结构简单、功能齐全,基本上满足了异步协作学习环境的需要。但是,这一学习环境因其互动的延时性和匿名性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互动过程的人际关系不稳定性与会话内容的随意性并存,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自律性”降低,其次是网络学习环境下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容易导致学习“迷航”,最后,在异步协作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着观望现象,即不发言或很少发言。所以,我们在利用BBS互动系统作为异步协作学习活动的环境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异步协作学习的优势。

(二)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特征分析

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的互动方式主要通过、浏览和编辑帖子等形式进行,帖子分为首帖和回帖。当学习者对的帖子进行回复时才能够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因此,回帖成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存在的前提条件。具体互动流程见图3。

综上所述,互动方式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1.符号化特征

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是一种借助图文符号形式进行的活动。这意味着参与者将在“符号世界”里进行思考、交流与创造。因而,它为这一世界赋予了符号新的功能,并使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符号作为语言信息交流的工具。使人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这一语言符号经过数字符号“0”和“1”的编码可以成为网络中传输的数字符号,实现了网络环境的“语言”交流功能。需要强调的是,当网络技术、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介入后,引起了互动方式的改变:从言语表达方式转向读写交流方式,从肢体表达方式转向了图文符号结合的表达方式。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学习者间互动不仅仅把符号作为其沟通中介,而且还可以作为他们进行直接操作与认知的对象。因此,符号化成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的首要特征。

2.可视化特征

学习参与者在以发帖与回帖的形式相互交换观点与意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诸如经验、操作技能、策略、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以显性的方式凝结在所讨论的内容之中,成为一种能够被人们直接认知的显性学习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者在互动中进行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嵌入在参与者的信息以及可以转化为信息形态的非信息形态的内容之中。因此,在互动符号化的特征基础上,形成了异步协作学习互动过程的可视化特征。

3.认知留存特征

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在相互交换观点的过程中,需要阅读他人的帖子信息,并且只有在充分理解之后才能做出回应。这种阅读功能的实现主要是BBS能够以文本的方式记录下所有的学习认知过程,避免了在互动过程中精华信息的丢失。因此,借助于BBS工具使互动方式具有认知留存的特征,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以更为缜密的方式去表达观点与建议。

(三)异步协作互动过程中的知识建构模型

从互动过程反映知识建构的情况,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模型。比如,Henri等人以参与性、互动性、认知水平、社会性和元认知技能为参数,构建一个针对网络讨论文本内容的分析模型。Gunawardena对Henri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提出知识互动分析模型。弗兰德斯从互动语言行为的视角出发,通过互动分析模型阐明了不同的师生互动行为如何影响学习效果,进而反映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Stahl在研究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中,把交互过程分为三个维度:反思、管理和情感交流,根据这三个维度,按照交互言行的基本目的进一步分成七类别: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管理、情感交流,并由这七个类别构成交互过程的模型。对于上述模型而言,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这类模型是一种基于会话过程的互动模型,倾向于互动行为类别的归纳和再划分,表现了一种“说明性”理论描述,但是无法充分对实践研究做出指导,需要向“处方性”理论转变。其二,这些模型都考虑到在协作学习过程的知识生成因素,却忽视了对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的分析。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和对实践活动的观察与反思,构建出一个具有了解、表达、冲突、协商和决策等五个互动操作行为的知识建构模型。本模型不单单是对交互过程的单纯抽象地映射,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建构过程中所存在的了解、表达、冲突、协商和决策等这五个互动行为的分析,也包括对每一种互动行为的背后具有的认知成分进行的分析。因此,认知因素在互动行为分析中是不能忽视的。模型如图4。

其中,(1)了解行为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在彼此之间建立良性的信任机制,包括知道、记忆、辨认、陈述等具体形式。这是协作学习活动的第一要义,尤其在活动的初始阶段,需要全面了解其他学习者的情况,包括个人信息,喜好、知识背景、技能倾向等,明确即将参与活动的目标、环境、条件、流程、方式以及自身可能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和所分配什么样的任务。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相互了解,必然也反映出学习者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或意识的一种内部主观状态的存在,即一种感知认知状态的存在。(2)表达行为是通过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和看法,并互相交流,将思想、情感、意义等用言语方式或非言语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行为,包括领会、阐明、简述等具体形式。这表明学习者在对事物的意义和因果关系进行判断、推理和整合等基础上揭示互动信息中存在的意义,即通过理解认知行为达到对事物的把握。(3)冲突行为是学习者对观点所持的一种质疑、批判的态度,包括赞成、提议、反对、反驳等具体形式。冲突不仅表现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辨析,而且将会触发学习者产生一种启发(相互启发与自我启发)认知行为。通过冲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让学习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并超越自身已有的见解和主张。(4)协商行为是为达成共识而减少不一致性或不确定性的冲突与矛盾的表现形式,包括说明、比较、组织、选择等表现形式。这不仅仅需要学习者在心智方面进行内部协调,而且还需要在客体(学习者间、环境、资源、工具等)之间进行外部协调。因此。协商过程中需要协调认知行为。为保证协商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5)决策行为主要体现对事件、问题、观点等内容的一种自律性选择与确定,包括鉴定、选择、判定等表现形式。这体现为一种互动行为上的自律,即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对他人立场的考虑以及对行为的合理『生和接受性的思考来做决定,这是一种从内部认知来控制自己行为的表现,不是由他人控制或监督自己的行为。

我们知道互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模型所描述的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各个互动行为也并非按照线性发展的,而是互动强度与密度的不同、不断变化的交织着的循环过程。这一点将在下述分析过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因此,该模型的最大优点是通过这一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知识建构的结构性框架,使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参与者在学习活动系统中所产生的各种互动行为:另外。该模型不仅仅强调了互动行为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性,也重视认知行为的作用,为我们分析知识建构过程提供认知支持。

七、研究数据的收集过程和整理原则

(一)研究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从17个小组中挑选出12个小组作为研究对象,从协作学习活动记录中提取分析数据。经统计,帖子数共625条,其中,主帖86条、独帖154条、回帖386条,总阅读数4051次。另外,对参与的12个小组部分成员进行了网络访谈,以作为质性分析数据。

(二)研究数据的整理原则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于帖子内容的长度不一的划分有句子单元、段落单元、消息单元、意义单元和言外行为单元等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意义单元作为BBS所发帖子内容的划分标准,因为“它是单一的思想或观点单元,是从一段内容中抽取并表达单一的信息”。本研究把所有组帖子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按照意义单元为划分单位把每一份帖子纳入到会话内容编码分析表中的某一维度之中,而且每一份帖子只能归于一个维度。当遇到很难归入到某一编码中时,采取相近的归纳原则归类到某一维度中去。

其中,会话内容编码分析表的设计是基于上述的知识建构模型,即把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互动行为作为会话内容编码维度。因为会话帖子内容不仅仅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历程,也体现了知识建构方式,所以内容编码通过互动行为为中介反映出了知识建构的情况。会话内容编码分析表具体见表1。

八、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帖子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在分析之前简要说明一下所使用的变量,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数据的定量分析过程。(1)主帖:一般指在BBS中发主题帖。需要说明的是。主帖并不一定就是首帖。因此。需要对主帖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判断才能确定。(2)独帖:指没有回复的帖子。当一份帖子发出后,没有任何回复的话就可视为独帖。独帖不仅能反映发帖人对某一观点或问题进行过梳理与构思的情况。而且还能潜在地为他人提供思考与启发。(3)回帖:是指对他人所帖子进行的回复,可能是一个图像符号,也可能是一小段话语,等等。(4)回帖率:是衡量组成员的主帖得到回复程度的一个指标,其公式表示为:回帖率=回帖/主帖。通过回帖率可以看出学习者对某一问题讨论的深度。即互动的程度。但是当主题过于复杂时。可能导致学习者对问题纠缠不清。走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是不利于知识建构的。因此,仅从回帖率这一指标来判断是不能完全表现出小组互动成效的,而只能判断该组的互动频度高低。(5)阅读率,是指某一小组所有的总帖子被本组或其他组浏览次数的比率,其公式表示为:阅读率=阅读数/总帖数。

分析一:各组帖子数量统计与分析

各组的发帖数量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帖子数总共625条,其中,主帖86条、独帖154条、回帖386条,总阅读数4051次。其中,主帖数量最大的是“七人行”组为12条,最小的是“熊猫”组只有1条:独帖数量最多的是“灰常6+1”组为30条,最少的是“悟组1”与“熊猫”组各1条帖。

回帖数最多的是“404”组有65条,最少的是“候鸟一族”组只有8条。而回帖率较高的是“熊猫”组(回帖率=21)和“悟组1”(回帖率=13);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贴子的内容,这两个小组的会话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熊猫组”在发帖内容中更多地涉及到有关活动安排、部分作业和同步互动记录的张贴,而涉及到深入学习互动的次数并不多。“悟组1”也是如此。另外,这两个小组的回帖率虽然较高,但是组员总是围绕一个大主题进行回帖,回复内容上也较为单一,因此,互动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其他小组,如“404”组的回帖率(6.5)排第三,而且与上述两组的回帖率值相差较大,但是该组的学习互动效果是非常好的,在成员间存在着很好的协作学习关系。

总阅读数能反映出一个小组的参与情况。当小组的总阅读数越大。那么所反映的学生活动参与的情况就会越好。另外。若有成员对其他组的帖子有着积极的关注而导致阅读率提高的话,这可以推断该组的帖子能够引起其他组成员的共鸣,并为其提供帮助和启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量只能作为组成员的整体参与情况的参考。而作为体现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程度的指标参数还是缺乏可信度的。旧在本次统计中总阅读数前三的分别是,“非常男女”组(523次)、“七人行”组(554次)、“404”组(423次)。

另外,经分析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主题帖数量是比较小的,独帖量居中。而回帖量是相对较大的。这说明学习者能认真地阅读他人的帖子,并认真地回复他人的帖子,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帖子仅复制了他人的观点或同步会话的记录,从而削弱了BBS应有作用的发挥。今后对于如何提高各个小组交流主题的多样化是开展类似学习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分析二:各组发帖时间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各组在每周发帖的时间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共性表现在:各个小组在第一周基本上都是没有积极地开展活动,而活动开展基本上集中在第三周后(占了8个小组):各组在每一周学习活动中发帖量也是非常的不均衡,有的一周发帖很多,而有的一周内没有一条帖子,整体上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发帖趋势,反映出了学生异步协作学习的内在规律。而差异则表现在:除各小组的每周发帖量不同外,有些小组集中在某周讨论后就慢慢的“沉寂”了,没有持续性。如“lock”组每周的发帖数量分别是0、33、1、0、0。还有“七人行”组主要集中在第二周和第五周、“蒲公英”组集中在第三、四、五周。对于这一现象,通过对小组部分成员访谈,得知其真正的原因是:“lock”组的成员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较多,因为四级考试与学位证书挂钩,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英语考试的准备工作上:而“七人行”组中有部分成员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忙得焦头烂额,很少有统一的学习时间用在本课程的后期学习任务上。

另外。由表4可知。在一天不同时间段发帖数与帖子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各小组多集中在23点以后开展学习活动,而白天学习活动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尤其像“候鸟一族”、“灰常6+1”组和“七人行”组都在晚上23点左右进行学习。对于大部分组员喜欢在深夜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因,对各组员进行面对面随机访谈或QQ访谈时,得到的一致性结论是:由于白天事情太多,只有晚上的时间属于他们,而且在面临各种考试和课程作业时。他们需要权衡任务的轻重缓急。除此之外。据了解他们都属于“夜猫子”型,很多学习任务宁愿拖到晚上才肯进行,这在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

总而言之,从各小组的整个活动时间流看,都比较集中在中间时段上,发帖数量也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趋势,另外,从一天的发帖数量看,学生比较喜欢在晚上开展活动。

分析三:帖子间互动关系分析

通过帖子间的关系分析互动流,我们可以了解帖子间的关系。本研究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帖子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笔者将利用Levin等人使用的帖子间消息参照分析法(Inter-message Reference Analysis)对“七人行”组的所有帖子进行互动过程分析,展示小组互动过程中的关系,以厘清小组帖子间存在的协作关系和学习主题。具体情况见图5。

“七人行”组包括六名成员。小组以六个讨论簇讨论有关任务,这些任务分别是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细化、学习素养和信息素养、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模式协商、论文写作讨论。其中,互动最不明显的是学习素养和信息素养方面的讨论,最明显的是学习内容设计的讨论。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整个小组的互动关系。其中包括:主帖之间关联(用虚线连接)、讨论簇中帖子之间的关系(用实线连接)以及小组成员的发帖的数量和讨论簇的复杂程度。因此,这些在单网中形成的讨论簇呈现出一种复合式民主关系,即在同一网络中,组员可以在两个以上的话题中实现彼此互动,且沟通路径是多元的。另外,从各小组每周发帖数量的统计表可以获悉该组集中在三个周内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帖子和回复帖子的数量都比较均衡,回帖基本上是围绕主帖展开讨论,表现出学习者讨论目标比较明确、讨论效率较高。

另外,该图还显示出指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指导教师让所指定的小组在固定的讨论栏中进行讨论只了一条帖子,其他所有的帖子均由学习者自己。在最后写作任务分配时,组长基于这条帖子进行了重申,并把协作任务具体分配到个人。由此看来,该组的自律性较好,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主导,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模式转变。

(二)基于知识建构模型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动行为分析

我们利用知识建构模型作为异步协作学习过程的互动分析框架,把每一条帖子进行归类并统计,制成表5。由表5可知。发帖频度是相当不均衡的。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协商行为和表达行为的发帖数量远远超过了了解行为、冲突行为和决策行为,这表明表达和协商在知识建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图6显示,协商行为与表达行为的波动幅度最大,这可能是小组协作互动绩效的产生差异根源所在。

以表5和图6为基础,详细地分析协作学习互动中各个行为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异步协作学习中的知识建构过程与互动行为特点。

1.了解行为

“了解行为”在这12个小组中的总帖数比例占13.4%。这一行为多发生在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期阶段。从帖子内容可知,了解行为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出席和任务进展情况进行了解,而不是对成员的知识背景、协作能力的了解,这是因为本研究选择的对象是在班级中开展活动的,学习者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协作小组都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关系密切程度来组合而成的。这与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即从未谋面的学习者进行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2.表达行为

“表达行为”在这12个小组中的总帖数比例占36.2%,比值最高。这反映出学习者有较高的表达欲望,并以此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其原因是。清晰的表达成为讨论问题的“必经之路”,只有成员充分而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才能形成真正的交流、沟通与理解;只有在不断地经由思考的表达和应答中,才能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学习者各自的经验、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彰显,才能与人分享、被人理解。

3.冲突行为

“冲突行为”在这12个小组中的总帖数比例仅占4.4%,比值最低。这一点是在著者的意料之外。在研究之初,预想学习者能够激烈地争论,从而可以引发强烈的观点冲突,经分析可知。其结果恰恰相反。为什么学习者不愿意通过冲突来产生思想火花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经过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在冲突中有部分学生认为冲突只是强化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未充分意识到通过冲突可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如推理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创造能力),由此导致了他们对冲突功能的认识不足。另外,在这次活动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可能因需要维持私人关系,她们更喜欢采用表达与协商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从而避免冲突。

4.协商行为

“协商行为”在这12个小组中的总帖数比例占29.5%,成为知识建构的主要行为。由图7可知,它也是波动幅度最大的行为,各组在这一行为中所发帖子量的差异高达20多倍。这反映了协商行为是不均衡分布的,还有一些小组成员并未重视个体间的协商作用。但是我们知道,协商是一种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而建构意义却不能被视为单一个体表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同的学习者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和共同理解,才能在自由协商过程中增加认知投入,使他们对问题的深层理解有着强烈的动机而非停留在对问题的表层理解,最终帮助他们建构与确认新的共享知识。因此,协商行为需要交织在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致力于探讨问题的本质,才能建立起共识与认同。

5.决策行为

“决策行为”在这12个小组中的总帖数比例只占9.5%。相对是比较低的,这表明小组决策力在活动中很难发挥作用。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一是组长领导能力不强,对活动组织、任务分工等方面的力度不够。二是部分参与者对于以内部自律的形式来约束一些不良行为的敏感性较差,导致他们认为决策都是由组长来决定,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但是,意见决策需要组员积极地参与。才能体现最后决定代表的是全组成员意见的综合。总之,这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积极关注,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和活动的开展。

九、研究结论与建议

异步协作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需要参与到小组的对话之中,能够对所讨论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与他人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相互了解、表达、冲突、协商、决策等互动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一)讨论主题成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的驱动力

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关系是通过回复他人的帖子建立起来的。帖子与帖子之间关系的存在实际上是通过主题之间的联系而连接起来的。当成员对某一主题发起讨论时,另外一些成员对这一主题给予回复,经过循环往复而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因此,主题是小组成员进行互动的共同指向,要想帖子得到他人的回复,只有在某一线索下保持与主题有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学习者的互动行为只能借助主题来实现。由此可知,讨论主题中所凝结的智慧、建议和经验等隐性知识将成为互动的驱动力。

(二)协商将影响着知识建构的深度

在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以协商为讨论形式的发帖数量占总帖数的1/3左右。成了主要的讨论形式。学习者在协商过程中包括与他人一起进行信息获取、讨论并分享观点、交换和解释数据、获得意见反馈等。当协商成为一种协作学习实践与学习资源时,它就能够帮助学习者确立一系列广泛的重要学习目标,促进知识建构。因此,协商的价值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协商活动能够加强更深层次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强化学习者逻辑推理和反思能力。第二,由于协商是协作的一种形式,所以能够广泛地促进学习者发展社会的觉知和协作能力。第三,通过协商能够使各方的观点得到尊重与理解。并且在赋予个人偏好和意见的灵活性的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更充分、更自由的方式来开展持续性对话与合作,以提高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力量。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活动中,指导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到学习的支持者,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模式。这一角色的转变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反而更需要教师来巧妙地扮演这一角色,即需要了解何时抛出的问题是合适的,学生何时偏离了活动目标。也需要理解活动进程何时将会陷入困境。其中心任务除了精于协调、善于理解、激发学生动机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外,还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能才能更顺利地帮助学生完成活动。

(四)异步协作学习的认知态度将影响着活动质量

从各小组每周发帖数与每天不同时间段所发帖的数量分布来看,学习者对异步协作学习方式的认知态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外,通过对一些学习者的访谈,也发现他们对此学习方式有着较低的认知水平。他们认为该学习方式对知识建构作用不大,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已。当学习者持有上述的认知与态度时。将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降低学习意向性。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态度作为主观倾向。与意向性有着一致性。当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认知能力较低时,其意向性也相应较低。二是导致互动信息中缺失个体思考。在一些所发的帖子内容中。存在观点抄袭。没有体现学习者的思考。三是弱化了学习目标的强度。当学习者有着有效的学习目标时。将会更加努力集中于指向完成目标的行为,而从实际发帖数量来看,有些小组在冲突或决策行为上出现了零帖现象。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正是借助于互动的延时性而带来的弱约束力,使学习活动处在一个松散的状态,导致发帖与回帖在时间分布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端正学习者的认知态度将成为教育工作者今后需要关注与思考的重点。

(五)利用知识建构模型指导异步协作学习的互动内容编码的构建是可行的,而且借助该模型使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到知识建构过程

从本研究过程来看,知识建构模型作为理论指导框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异步协作学习的互动分析过程之中,使我们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到网络异步协作学习情况。并且从分析中发现了异步协作学习中的一些互动行为特征。可以说,这一模型丰富了异步协作学习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总而言之,虽然这次所开展的异步协作学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4离预期的效果仍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在帖子中,部分同学把作业的初稿往上贴;有些组只有组长的留言,其他的同学要么附和,要么就简单地一些QQ图片;还有一些组员甚至把一些同步会话的记录也当成帖子在学习空间中等弊端,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会成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时重点考虑和解决的内容。另外,本研究结论是基于单一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而且也只是选取了某一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更有效度与信度,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选择更多的样本数量和不同专业的研究对象,对更多的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