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努力做个正常人,是另一种疯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努力做个正常人,是另一种疯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精神病医疗这行混久了,就比常人更加清楚,哪些是正常,哪些才是真正的问题。电脑程序纠结,就会死机,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儿;那么人脑纠结,就会产生精神疾病,是否也没啥可大惊小怪的?

我们的理智愿意将事物明确地分类,但现实告诉我们,世界不可能是这种非左即右、非对即错、非病态即健康的简单划分。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些特立独行的身影,天天跟他们相处烦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你又是怎样看待这些“不对路”的家伙?

正常是个伪命题

疯狂罕见于个人,但对团体、党派、民族和时代来说则是常态。”—弗里德里希·尼采

从数据上看,精神病患者犯罪的概率要比正常人小。得出这一奇怪的结论原因何在?有精神障碍的人通常不会搅和进我们这个社会的疯狂中来。与此相比,他们极其个人的疯狂根本无足轻重。相反地,正常状态也可能意味着悲剧的命运。正常人要报复,煽动战争,尝试抢劫、谋杀、诈骗,有时候干脆为了逃避罪责直接装疯。在《蒂凡尼的早餐》里,美人奥黛丽·赫本不是说了嘛:“如果谁都拿你当疯子,是很有用的。”

“正常是轻微的弱智。”这句20世纪初,某位精神病学家用来描述人类智力的话语,在时过境迁之后,有了一种别样的讽刺意味。

这些人给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正常控”—正常吃饭,正常喝水,正常上班,正常加班,正常恋爱,正常淘宝……嗯,总之一切都以“正常”为最高指导标准。

在学校里,这群人就是和谐低调的大多数,工作后,“正常控”们进入事业编制,上班打卡后默默地戴上套袖,让自己在办公室别太显眼。他们也会跟风开通微信,或者在微博上跟帖骂街,有点儿批判性,但不会太过分。

我们不想鄙视这些疯狂的正常人,他们终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黏合剂。他们是每条马路保持秩序井然的条件,也是所有统计学家的朋友。

不过这些和谐的正常控有个问题—他们不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对那群厌恶穿得花哨、大声叫喊、不守规矩的货色,他们从不屑于跟这些人说话。心理治疗师保尔·瓦茨拉维克就讲过一个著名的“锤子的故事”:有个人想把一幅画挂到墙上,但是家里没有锤子,于是就想去邻居那儿借一把用用。但邻居是个怪人,总是寡言少语。于是这个家伙想,这个邻居说不定还骄傲自负、自私自利,甚至老奸巨猾,就算有锤子,也不肯拿出来!真是太不要脸了。于是他就按响这个不熟的邻居的门铃,急赤白脸地冲着那个惊呆的人吼道:好好留着您的锤子吧!

适度“犯二”

人们只有在“犯二”时,做的才是真正的自己。其他时候,他们不过是cos正常人罢了……作为一种高雅的方式,“犯二”这项运动已经拯救了N多个人,让他们从过于程式化的固有轨迹中暂时喘口气儿。

“犯二”其实是挺让人happy的一件事儿。莱茵地区狂欢节庆祝的就是“犯二”。在这里,你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生活,穿上早就压箱底,不合身也早变成老古董的“普通”旧衣服。戴上奶奶的草帽,穿上姥姥的睡裙,只需要在脸上乱涂乱画一下,然后就可以混到嘈杂的人群中了。有人断言,莱茵地区的人只有在狂欢节时,才是他们自己。其他时候,他们不过是打扮成正常人罢了。

威尼斯狂欢节也跟这情况差不多。在这个充满艺术创造力的节日,整个威尼斯就是一个舞台。我曾经看到过N多个穿着迥异的“教皇们”在无数随员的簇拥下突然碰到了一起,即兴上演了扣人心弦的喜剧。充满异域风情的面具长时间出现在城市的广场上,没有严肃,没有死板,一切都轻松愉快。

戏剧毫无目的,却非常有意义。它激发了想象和创造力,它表现生活,又充实了生活无法重复的瞬间,并且以这种方式把观察者引入一次精神探险。这样,包括戏剧在内的每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剧作,都从压抑的生活中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人,他们假装“犯二”,借此胡闹一下。

当世界打开,我们迷茫了

过去人们几个世纪以来对“Norm”这个词的理解是流传下来的规则。人们相信在此基础上,社会可以在有保障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古希腊悲剧,就源于“流传下来的规范”和“独断专行的统治者”这两个看似无解的纠结。

今天则完全不同。地理大发现、世界的殖民地化和非殖民化让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今天,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某个特定的地点,我们突然不再清楚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在任意某个时刻想起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人—还有他们各种各样的准则。我们一夜间从所有的“规矩”中宣告自由解放—因为在地球的某个别的犄角旮旯,那儿的人不遵守我们的“规矩”,但是也活得很乐呵。

这种解放的代价是:我们突然间迷茫了……当所有的“规矩”都是同样有效,也就等于所有规矩都无关紧要。当解放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如果没有什么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压力也就随之产生了。

于是青春期的娃娃们开始紧张:他们想自己决定一切,所有的一切,而且要用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但是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如果说,世界上几乎所有东西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内都曾经是或者现在是标准的、正常的,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

丰富多彩的天堂

人们渴望非凡的,而得到的却总是平常的。

我们当下的现实社会离这个丰富多彩的“天堂”越来越远了。中规中矩的正常人束缚了我们,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整齐划一。世界各地的手机都长成了一样的脸,领带和西装款式大同小异,各国的制服也开始越来越像,要体验“异国风味”,只有去旅游景点或者博物馆,才能在展厅中依稀拼凑出曾经的回忆。

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特立独行的形象是广受欢迎的。如果读过《中世纪的衰落》一书,品味过当时形形的社会生活,或是被维克多·雨果剖析人性的巨著《巴黎圣母院》和居塞比·威尔第的名剧《弄臣》所打动,会遗憾自己无法亲临那个时代、经历那些人异常强烈的情感。

我们并不是要有意忽略那个时代的黑暗可怖。但那时,人们起码知道敲响钟鼓是为了庆祝什么,知道应该为自己的生命欢呼。那时还没有发明闲聊寒暄,没有发明本来可有可无却变得无法避免的“开胃小菜”,没有满是空洞辞藻的冗长祝辞。那时,人们没有必要刻意寻找“怪异之人”。不过,现在也存在拥有奇特个性的人,他们为我们淡而无味的生活添加了作料,使它变得有滋有味,成了我们每天早起刷微博的动力。

也许不久的将来,那些存在感低的“正常控”会逐渐减少,丰富多彩的奇特个性则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