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受到个体数学概括水平、抽象水平及推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分应包括数学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要素。如何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思维能力;自主;灵活;创造

数学活动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一、数学活动的教学意义

1.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能把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景之中,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能产生亲切感,由此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较少,合作交流欠缺,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品尝出自己获取知识、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去获取数学知识,由此提高学习效率。

3.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在活动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切实发展。

二、组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体现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2.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3.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数学活动要注意的问题

开展数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要有所得,而不要为热闹而活动,为活动而活动。

数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其活动任务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机会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努力完成活动的任务。

教师应根据学习需要合理调控活动过程,将时间花在刀刃上,保证数学活动的效率。

数学活动要因地制宜。有些数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如教具、学具、实验用品、音像制品、现代化教学手段甚至场地等。教师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活动,以保证活动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给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地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延伸学生生命灵性的根基。

参考文献:

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长兴县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