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跳出樊篱 成就自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跳出樊篱 成就自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篇 踏着名师的脚印

1994年4月9日 星期六 雨过天晴

坐在窗前的我,就如这雨后的睛天,开朗而兴奋。最近这几天一直为参加学校的赛课而发愁。精心设计了《寒号鸟》,唉!一试教竟糟糕透了。今天上午,一筹莫展的我一头扎进图书馆用功,没想到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居然找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篇教学实录——《壁虎》!而《壁虎》这一课又恰巧是我所教的这一册书的课文!最妙的是,此课编排靠后,还未进行教学!哈哈!真是怎一个“巧”字了得!若不是顾及图书馆的安静,我准会笑出声来。如获至宝!我喜眉笑目地把书捧回了家……

1994年4月10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是周末,我坐在书桌旁,一边放着于永正老师的《壁虎》教学实录,一边摊着备课纸,开始认真地拷贝。

第一步便是把学生的话去掉,将教学实录还原为教学设计,我抄了整整九大页呢!

第二步最关键,我得把于老师的原话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不管是开头设疑导入,中间画图学文,还是结尾课外拓展,都得一招一式地学,逐字逐句地记,真是忙煞我也!你别说,于老师的课堂语言还真是幽默:“嗬!这壁虎别看小,视力好。”“它的尾巴细而长,爬行的时候左右摆动,壁虎是跳迪斯科的大专家!”“你们说,小飞虫难道没长眼吗?怎么竟然落到壁虎的嘴边送死呢?”“你们听谁说过壁虎的‘坏话’吗?”……这样的语言怎么会不激起课堂的高潮呢?

第三步较特别,是学画画,练动作。于老师在这课中最令我佩服的是采用“画壁虎”方式学第二段——壁虎的外形,再用手势做壁虎状学第三段——壁虎捉虫。设计巧妙极了,我得好好练习。

假日就在一天的忙碌中过去了,但我过得很充实,从于老师身上真的学了不少呢!尤其想到明天下午的赛课,定会出彩,我心里踏实极了!

1994年4月11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是赛课的日子,听说湖南省长沙市教科所的几位领导都会来听课,我一大早就醒了,又捧着教案默记了一遍,思索了一会儿。

突然,想到于永正老师好几处经典的教学语言都是顺着学生的话抖出来的,万一我们班学生不这样讲,我怎样接?不行,关键处得找几位学生备备底。尤其是最后的拓展部分,一定要记住:中午布置学生回家问家长有关壁虎的“坏话”!

【后记】

再看到这组教学日记,已经是20年后的今天了。但或许是因为那是第一次copy名师的课吧,至今我还能清楚地忆起那天上完课后听着满场赞扬,带着满脸笑容的那份得意。

但今天再来审视这段历程,心中竟生出一些寒意,齐白石老人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赫然出现在眼前。从这组日记中,我一眼看到了自己的错误:盲目模仿名师,却忽略了自身的创新。尤其是《壁虎》一课的模仿,纯粹就是“鹦鹉学舌”,在课堂上,我言语着名师的言语,板书着名师的板书,悲伤着名师的悲伤,快乐着名师的快乐,表面上看这一课我成功了,可离了这一课,我又收获几许呢?

名师是要学的,他们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给我们以启迪,以影响,他们是教育史上的重要营养。但学名师绝不可如此踏着名师的脚印机械地学,而一定要深入地学,“自我”地学,要将名师身上最深刻的东西理解消化,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然后加以“改装”,让它发生能释放新能量、产生新风格的“化学反应”。

2013年8月10日于湖南大学家中

中篇 随着理念的春风

2004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多云

星期三下午向来是语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日子,今天也不例外,我带着听课本去邻校听课。

返校后,那位年轻的执教老师的课未在我心中留下太多痕迹。倒是听课席上几位老师的戏谑让我感慨万千:“教法一年一个样,怎么学也不像,刚刚学的有点像,谁知来年又变样。”

是啊,从教十多年了,从旧大纲新大纲新课标,从“应试教育”抓分数“素质教育”学汩罗“快乐教学”学长沙“情境教学”学李吉林……“新课标,新理念”。各种教育理念的春风不停地吹拂着我的心头,改造着我的课堂。

还记得刚毕业时正是盛行“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年代,小学升初中是要经历残酷的升学考试的,教育局更是每年不忘组织全市会考,分数排队。于是,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我“和知识结了过深的缘”。我仔细分析了《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把所有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在每一篇课文中。每一次语文课堂都被分解成背景介绍、听写生字、解释词语、分段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一课上罢,学生的脑中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没有优美动人的文学语言,唯独堆砌了许多知识的零部件……

接着,是大肆批判“填鸭式”教学、弘扬“素质教育”的日子。此时的我又“和情境攀上最近的亲”:音乐、美术、表演被我引入了语文课堂,幻灯、音响、多媒体开始满堂飞。备课成了写剧本,上课如同是演戏。一切都为了创设情境,展示课文情境。我的课堂确实生动极了,热闹极了,但“闹”过之后呢?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精美的诗句,更不会把积累已久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惜可叹!

2002年,新课标开始实施了。捧着新课标,我的心为之一震,许多曾被我忽略的字眼跳入眼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在懵懂、兴奋、诚惶诚恐中开始了我的新课改。在我的课堂上常听到这样的语言:“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你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待会儿再汇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用掌声向她表示祝贺!”……新理念似乎体现了,学生也成为“主人”了,可作为教师的我呢?在哪里?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只顾随着理念的春风摇摆,却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后记】

看到这篇日记,我便看到了前几年的摇摆与迷茫。确实,正是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的浅薄认知造成了我的迷航,使我不知不觉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误区。

邹韬奋曾说过:“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每位教师都应该千万次地追问自己: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自己的突破口在哪里?自己的创新在哪里?语文的特点在哪里?学生的需求在哪里?

只有将自身个性、教学底蕴与教育理念融合成自然体,只有坐下来静静地研究语文、贴心地了解学生,只有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才能在潮流中坚守并优化自身的教学品质,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013年8月10日于湖南大学家中

下篇 触摸学生的心灵

2013年3月23日 星期日 小雨

真是应了那句歌词,“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淅沥沥下个不停”。天地间的雨丝织就了一张迷蒙的大网,网住了远处的青山,网住了近处的绿树,也网住了浮躁的我,让我能静静地坐下来对这段时间的教学作一番梳理。

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不断反思让我日渐成熟起来,不觉中,竟也成长为同事口中的“专家”了。细细想来,最深的一条经验便是:教师不管研究什么理论,更新什么理念,改进什么方法,其核心永远是一条——关注学生需求,触摸学生心灵。这一条说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如何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将关注学生变成自己的生命本能。因为,教师的意义在课堂,如果离开了学生,那么,一切所谓的“诗”与“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如何将触摸学生心灵落到实处呢?我给自己定下了“备课追问原则”。即备课前,备课后乃至上完课后都提醒自己务必要追问自己:

这篇课文何处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何处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哪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哪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我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能否接受你的设计,能否适应你的设计?假如是学生,安排自由读两分钟够不?多长时间才是全体学生都适应的?怎么样安排读书才会让每一个学生各有所读,时间又绝不浪费?哪些问题,学生会有和伙伴合作学习的需要?哪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会充满热情地献智出力?什么方式汇报交流,会让学生有倾听欲望和分享成果的快乐?

课这样上,我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思考?能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否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语文素养……

有了这样切实的追问,有了这样深入地关注,我想,我们的课堂自然会像成尚荣先生所说的:“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教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那是诗意的欢聚。”

【后记】

翻开这篇日记,满纸的清新便扑面而来。从教二十多年,我曾踏着名师的脚印亦步亦趋,我曾随着理念的春风左摇右摆。而今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呀,只有保持个性,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只有不停地反思,方能跳出樊篱成就自我

2013年8月10日于湖南大学家中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子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