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身在北美情系中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身在北美情系中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如果有人问你,从伦敦到伦敦有多远,也许你无从回答。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上有两个伦敦并立于北大西洋的两岸,也许你会更加惊诧。由于历史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加拿大很多城市直接沿用欧洲的地名,比如伦敦(London)、巴黎(Paris)、剑桥(Cambridge)等等。时至今日,英伦三岛上的伦敦,早已成为名扬四海的国际化大都会;而大洋彼岸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伦敦,却仍然坚守着那一份恬静与从容。这个拥有近40万人口的“森林之城”,是安省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更令她倍感自豪的是,一所蜚声世界的著名大学——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就坐落在这里。

历经133年的打磨,西安大略大学已成为一所享有盛誉的研究型大学。但对于当地华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还是来自她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享有盛誉的毅伟商学院(Ivey School of Business)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交流项目(Co-op Program),已结出了累累硕果。而其他领域诸如医学、工程、人文、艺术的学术合作,也比比皆是。更令西安大略大学倍感自豪的是,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华人校友,如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等等。随着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一批批中国学生踏入校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华人教授也选择加盟西安大略大学,在这个宁静典雅的校园里,挥洒着青春与汗水,贡献着才智与力量。

18年前,在一位华人教授的家中,诞生了西安大略大学华人教授协会(Chi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以下简称为“协会”)。那时的协会,成员仅仅10人,所谈话题也多集中在生活领域。时光荏苒,今天的协会已经成为拥有60多位成员,以学术交流为核心,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搭建中加两国桥梁为己任的正式团体。也正是这个团体,逐步走出了西安大略大学,发起成立了加拿大华人教授协会,联络着越来越多的安省乃至全加的华人教授,交流着各自的心得,分享着彼此的经验,携手共进,砥砺前行。现在,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历史与活动,共享它的成功与荣耀。

协会历史

谈到协会,它的发起人祝京旭教授,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1994年,也就是祝教授加盟西安大略大学的第二年,他就联合了另外9位一同在这里工作的华人教授,共同建立了一个组织。起初的设想是比较朴素的,就是想成立一个联谊性质的华人教授团体,所谈所论也很贴近大家的日常生活。有了这样一个组织,大家交流经验,共享信息,互相支撑,彼此提携,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事业的起步与发展都大有裨益。当年,小小的协会带给了每一位成员信心与温暖。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教授加盟,协会的规模也水涨船高。2003年,协会已逐步走向正规制度化。设有一个常务理事会,主要由4位成员组成:主席、副主席、前任主席和荣誉主席。主席任期1年。为了保证工作的稳定与连贯,下届主席一般由现任副主席接任,前任主席则在理事会留任1年。经过多年的实际运作,大家普遍认可这样一个稳定和高效的组织形式。

2012年度协会的常务理事会成员为:主席靳吉锁教授,副主席凌红教授,前任主席方骏教授,荣誉主席祝京旭教授。

从2007年开始,协会走出了西安大略大学,开始与安省的其他大学合作,举办一年一度的多学科学术研讨会(Multi-disciplinary Symposium)。在历届主席徐杰、冯清平和黄忆宁等教授的组织下,研讨会越办越火。2010年7月,在时任主席的柏冬林教授的协调下,西安大略大学与滑铁卢大学合作,共同主办了第4届研讨会,邀请了来自8所大学的40多位华人学者参加。2011年7月,在上届主席方骏教授的组织下和在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教育组的支持下,西安大略大学与多伦多大学联合,在风景如画的安省小镇马斯科卡(Muskoka),举办了第5届多学科研讨会,加拿大和中国16所大学的60多位教授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其中包括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的教授。2012年6月29日至7月2日,现任主席靳吉锁教授将代表协会,与渥太华地区高校的中国教授协会合作,在首都渥太华举办第6届多学科研讨会暨中加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

百家论坛

创立18年来,协会已变成了学术与生活并重,且以学术为主的团体,每年定期举办至少2次颇具规模的聚会,展示了这个华人团体的勃勃生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尽管对于华人教授来说,他们在加拿大有着欣欣向荣的事业,北美也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眷恋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新。

每年圣诞节前,协会都会举办一次聚会,不但向每一位成员发出邀请,而且鼓励家属参与。由于文化的差异,加拿大没有法定的春节节日,从某种程度上说,圣诞前夕的聚会带给大家的不止是一次家庭联欢的机会,也同时送上了圣诞、新年和春节三位一体的节日祝福。在欢歌笑语的同时,协会的组织者也不忘学术交流,还为教授们所关心的问题提供信息和帮助,比如鼓励一些会员分享子女教育的经验,邀请行家里手讲解股票行情,传授医疗保健方面的经验与方法。

如果说圣诞聚会带有较浓的人情味道,那么协会组织的暑期学术研讨会就是十足的“百家论坛”了。如前所述,自2007年以来,历届的协会组织者都把学术交流作为协会发展的重心,很多亲身参与其中的教授都感觉受益匪浅。粗略地说,研讨会的价值体现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横向开阔了教授们的视野,纵向促进了各自领域的深入研究。

大学素有“象牙塔”之称。很多教授身处“塔”中,心无旁骛,做着常人看来深奥而枯燥的尖端研究。为了避免出现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眼界反而变得“狭窄”,协会决定通过举办多学科研讨会,为会员们提供开阔视野的平台。研讨会的讲座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各位专家的中英双语讲座往往高屋建瓴,妙趣横生。考虑到“隔行如隔山”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协会希望讲座“深入”与“浅出”并重,特别强调“浅出”,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参加协会的华人教授基本上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研讨会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对此,生理学专家柏冬林教授深有体会。在攻克科研难关时,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维度,也许就会“柳暗花明”,柏教授称之为“多维度方法”(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同时,今天的学术发展早已呈现多学科融合的大趋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正方兴未艾,比如通过交流,生物医学的教授与工程学的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的“协同攻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情系中华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西安大略大学的华人教授们,身处北美,心系中华。他们为中国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和鼓舞,也在家园和同胞的每一次困难与波折面前,表现出了责任和担当。在那场举国同悲的国殇——“汶川大地震”面前,协会积极组织并且身体力行,向受灾的同胞捐款捐物。据时任主席的冯清平教授介绍,协会协助募捐了8万多加元,折射出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