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平等;对话;有效;生成;课堂

How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dialogue” classroom

Liang Hengyu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in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mode, our teaching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cramming cramming, traditional, teachers monopolize the right to speak, the students only accept the container of knowledge, come very naturally formed the center of teacher, classroom center, education center,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knowledge based and elit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biggest disadvantage is that the lack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t negates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dialogue significance, denied the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lso denied the teachers in teaching has real direct effect.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 that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For the current request to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subjectivit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Chinese teaching, 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of “dialogue”, talk about the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Key words】equality; dialogue; effective; generation; classroom

1 “对话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教学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学对话”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他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长期的教学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

纵观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有真正的对话。教师追求“讲深讲透”,整堂课就在无意义的一问一答中过去了,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详尽的说明者,这是课堂的“假对话”。在这样的课堂,纵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难有释放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形成不了课堂对话。课堂上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获得知识确实是教学的目的之一,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思维而教”,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假对话”,要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对话”,并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真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真正的“对话教学”,是教师使用“提问的策略”来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列举与学生以往经验矛盾的事实、利用学生知识的漏洞提出相互矛盾的看法等,使学生的思维失去内部平衡。在企图重新恢复这种平衡时,学生的思维就展开了。因此,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能力得到发展,这才是“对话式教学”的核心。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对话呢?

2 给学生真正的平等地位,在平等中对话

对于教师而言,真正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关系,既应是朋友,更应是严师。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也需要被管束被要求,宽而有限度,严而不苛刻。在课堂上,学生能否得到尊重,是否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将决定着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与融洽,也决定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

2.1 理解、鼓励,营造对话的氛围:和学生“平等对话”,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虽然这些“自然感受”可能是很小、很肤浅、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对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有一位教师在上《山中访友》时,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去拜访怎样的人。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一位死去的好友”时,引起了教室里不小的骚动和议论。这时,教师略显惊讶之余,依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由说下去,然后评点说:“逝去的朋友还能让‘我’久久不忘,这肯定是位难得的知己。”于无声处巧妙化解了矛盾。整个课堂对话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以展开。

2.2 虚心、真诚,共享对话的资源:由于具体的对话往往随机性比较强,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是动态的过程,它与教材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所以,如何把握动态的对话过程和相对固定的话题之间的和谐一致变得尤为重要,把握过“死”,对话便会变得拘束呆板,没有了对话的情趣,也就很难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和创新灵感的闪现;把握过“松”,对话就不能突出主题,实现教学目标,对话也就变成了空谈。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分层,把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又互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分话题”。分层推进,同时又在各个阶段留有一定的个性思维空间。

还是《山中访友》教学实录中的一个片断:当教师正在小结学生们所感悟到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时,一个男生高高举起了手臂。教师停了下来,让男生站起来说。这位男生说:“作者这样爱着这些自然朋友,他为什么会摘花呢?”教师微笑着说:“是啊,他为什么会摘花呢?”顿时,大家议论纷纷,气氛十分热烈。

关于摘花的讨论,原本不是教师所预设的,也似乎偏离了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并没有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所谓的“正轨”中去,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探究意识以及探究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思辨性得到了体现。从中体现出来的对生命对作者的写作用意的理解的差异,也就成了师生共享的一种资源。

2.3 导向、修正,提升对话质量:随着教师走出“一言堂”,我们在看到反对“标准答案”,主张“多元解说”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另一种弊端。在教学中,由学生说了算,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答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放任自流,教师或成为慈眉善目的长者或不讲任何原则的“好好先生”。不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何,都一味地赞扬鼓励。这样的教学对话是无聊的、虚伪的、互动水平低下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教师的失职。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单纯的倾听者,而是一个有效的提升者。

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发言中会出现读音错误、用词不当、语句不完整等毛病。作为教师绝不能听若罔闻,或者因为学生发言中其他出色的地方而一味夸奖。在弘扬人文性的同时,将语文的工具性抛在一边。但凡优秀或称职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对语言的瑕疵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应该运用合理的修正技巧使学生领悟并改正,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用重复法,教师有意识地放慢速度重复一遍,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可以用转述法,教师用自己的话把学生的意思转述一遍,学生也能从对照中体会到正确的表述方式。这样,教师的介入与及时反馈既克服了师生之间的交往障碍,以保持师生对话的顺利进行,又避免了学生因语言的错误而打击对话的积极性。而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用清晰、简练、准确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用文明、典雅的生动的语言来增强对话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最大程度地得到高质量的语言的熏染。

3 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在创造中对话

“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教学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而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创造中对话,在对话中发展。教师必须根据交流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再者,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有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的最为丰厚的回报。

教学细节,往往无法预设。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经过主动探究才会有所创造。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学生大胆提出异议,教师不但真诚鼓励他,还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对话”环境。“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学生在这样生成的对话中,所获得的感悟更丰盈,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有望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展的舞台,才有望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总之,对话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者。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对话的设计,更要关注课堂生成,善于倾听,积极回应,引发交流,使对话及其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真正实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对话”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