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务员易患“职业倦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倦怠症在公务员身上 高发呢?这是因为,很多公务员每天都是按部就班,按照惯例处理有关公务,不 求有功,但求无过,自主性根本无法张扬
“职业枯竭”的由来和表现
多年前,一位事业如日中天的建筑设计师在成功的颠峰处却日渐感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慢慢耗尽,对成功的追求和渴望荡然无存,对工作的热忱和期待丧失殆尽,工作成为了日日重复的功课,没有丝毫兴趣可言。在经历了这样一段内心的痛苦挣扎后,他放弃了在人们眼中充满光环的工作,逃进非洲的一个原始森林中打算开始新的生命旅程。
这是1961年美国一个叫做格林尼的作者撰写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中所描述的故事,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后来一个叫做弗登伯格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发现自己和书中所描写的人物一样有如此挥之不去的消极心境,便根据自己的生活写照提出了“职业枯竭”这一新名词,他用其来描述那些在工作中持续出现的身心耗竭的现象。
曾经在上个世纪后期美国、日本等国家流行的这种“病”,目前已然蔓延到中国,中国正在进入职业枯竭的高峰时期。
职业枯竭的人表现各异,有的人感觉身体能量被耗尽,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有的人才智枯竭,有种被掏空的感觉,总是担心自己无法更好地承担工作;有的人情绪枯竭,对工作无热情,时而烦躁发脾气,时而又冷漠、无助、悲观、沮丧;还有的人价值观衰落,感到工作没有成就感,生活和工作都找寻不到意义;也有的人人际枯竭,不由自主地从人际关系中退却出来,什么家庭聚会、朋友聚餐,一概没有兴趣。因而,职业枯竭的三个典型特征正是以上这些特征,情绪耗竭、冷漠麻木和丧失成就感。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止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而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
我们为何不能和工作“热恋”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倦怠感”呢,我们不能永远对工作保持热恋的激情吗?其中,造成人们职业枯竭的原因是多重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对工作不再兴致勃勃的时候,就会产生职业枯竭,而这种挫折、焦虑、沮丧是日积月累而成的。就如同婚姻中的“七年之痒”一样,有人将职业枯竭称为“四年之痒”。入职时我们对工作充满了希望和热情,是与工作的“蜜月期”。几年之后心境大变,原来的理想和热忱无影无踪,留下的是对个人实际需要的无限放大。当在工作中慢慢消耗掉人的斗志,甚至还屡屡出现小挫折和小困难,于是我们开始怀疑个人能力,工作变得无趣而懈怠。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价值观、成就观、幸福观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对职业缺乏认同感和成就感,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快乐。许多人深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感染,工作成为个人满足虚荣感和显现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尺,至于工作本身的意义却考虑甚少,这些都形成了倦怠情绪的“催化剂”。
同时,正是生活和工作中充斥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人们只能依靠埋头拼命工作来提升安全感,久而久之,已经成为机械式的工作人变得麻木,忽然用大脑思考一下价值和意义等深刻问题,便顿时因一片空白而倦怠。
公务员为何容易“职业倦怠”
组织环境中,缺乏控制感,缺乏职业反馈和交流,工作负担过重,角色冲突或混淆,以及长期不愉快人际关系也是个中原因。职业枯竭的发生率与工作性质、工作要求有很大关系,其中比较紧张、压力大、要求高的工作容易使人倦怠。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倦怠症容易在公务员身上高发呢?这是因为,很多公务员每天都是按部就班,按照惯例处理有关公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主性根本无法张扬。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也得下级服从上级,不敢擅越雷池。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抑制,如同一台程式化的机器,倚仗一种惯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唱着“同一首歌”。此外,公务员群体发展机会又大多依靠向上流动,而升迁的职位有限,竞争激烈,这种一元化的发展途径也容易导致倦怠。加之个别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这样的不公正和非公平的情境下自然滋生人们工作无意义和前途渺茫的消极感受。
就个人化因素而言,职业枯竭也有特异性。那些对工作有高要求者,成就动机比较强烈,而现实又缺乏一定的工作资源的人容易导致倦怠感;那些缺乏耐久力、低自尊和对外界过于敏感的人也容易产生倦怠;一些逆境商指数很低的人更容易产生职业枯竭。
每年中央机关招录公务员俨然变成“国考”,报名人数远远地超过实际可录取人数,但门外的人们还在不断削尖脑袋往里挤,而门内的人正高发倦怠症。这与许多公务员一味强调职业声望,而无视个人的兴趣和专业有关,时间长了,厌烦情绪滋生,工作懒散,被动应付。
换个眼光看待工作
职业枯竭在个体层面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在组织层面囿限绩效提高。另外,职业枯竭有一大特殊性,即它的传染性极强,这种负性情绪的感染性会以几何传递的方式感染给其他同事,甚至传递给客户或工作对象,进而影响部门工作效率。另外,工作者带着无限的不满意进入家庭,弥散在家庭氛围中就成为各种冲突的隐性导火索。因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出现职业枯竭,整个社会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但职业枯竭作为一个警示标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员工的倦怠感是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它可以使领导层密切注意为何员工产生倦怠,是组织中有不公正现象吗,是组织中缺乏一定的授权吗,还是组织中岗位设置不合理,或者是工作安排过于单调和乏味呢?倦怠作为组织和社会风向的指向标也是发现问题的最好来源,它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组织环境,开发合理的激励模式,促进提升员工满意度。
对个人而言,如果把造成倦怠的工作压力比作小提琴的琴弦就再恰当不过了,无压力就好比是松松垮垮的琴弦,怎能演奏美妙的乐声?而巨大的压力就好比拉紧到极致的琴弦,最终的后果只会断掉。这样看来,合理的工作压力是正常现象,压力并非是敌人,但处理不好才是敌人。
同样,职业枯竭者其压力的来源可能是迥然不同的,有的人因与领导处不好关系而烦恼,有的人因工作负担重而郁闷,也有的人因屡屡受挫而消极。所以,准确的定位来源是解决之道的关键步骤。
建立安全和紧密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人际间的亲密关系,对一个人的抗击倦怠有很大影响。日常生活中,亲密关系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安全感、自尊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需要,而且能提高我们的自信并产生自我实现感,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而丰富,产生深刻的幸福感。他人给予的爱和信任使人生长出接纳、信任他人的能力,愿意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感恩地接受帮助,也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一能力将爱变成了循环力,越聚越多,织成一张网络,个人的自信,也在这温暖的包围下,破土发芽,勇敢绽放。
另外,你以怎样的眼睛看世界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抑郁的人都是消极思考的人,他们透过自己黑色的眼镜看世界。当你的心境永远在强化消极信念的情绪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好心情是不会来赴约的。正如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工作中也并非缺少乐趣,而是缺少体验乐趣的心灵。(作者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