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注重数感培养 提升数学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数感培养 提升数学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指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在生活情境中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在实际生活中脱离实际的数学让人感觉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对数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内涵。比如,工程问题“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先做几天,接着由乙队做几天,最后两队合做几天完成”这样例子中所讲的情景我们生活中很少出现,属人为编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联系的学习情景,帮助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好地感知数学的存在,让学生发现数学,使学生体验数感。如教平均数问题,根据我们学生多数地处海边的特点,创设这样的情境:出示一幅图,图意是“海中一艘小船,一边坐8人,一边坐4人,船在水中倾斜得厉害”,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很感兴趣,易积极投入,最后问题的解决就轻而易举了。再如“龙王”台风给我县海边的农民带来重大损失,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就联系这次台风灾害,出示这样一道题:台风“龙王”袭击我县,张大叔和李大爷合伙经营的渔台毁于一旦,连生活都成问题,各级政府援助了张大叔和李大爷9000元救灾款,下面是两家基本情况统计:

请同学们算一算他们两家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学生的兴趣盎然,想出不同的策略。有的学生说,根据他们投资分摊,张大叔损失多要多分;有的学生说,根据家庭人员来分,因为李大爷人口多生活困难,故要多分;有的学生说,平均分这样公平。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学习估算中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提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会估算的兴趣与技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中,给学生一大盒巧克力让学生估计一下盒中巧克力的数目。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先数一下盒中每一小包巧克力的数目,然后设法找出每一小包与整盒的关系来估算;有的建议用称出20颗巧克力的重量,然后称出整盒的重量,利用两个重量间的关系,估计盒子里巧克力的数目;有的学生拿出小尺子测量出5颗巧克力的长、高、宽各是多少,再量出整个盒子的长、高、宽,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估算……在这种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产生了极大的乐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既发展发散性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学好估算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三、在动手实践中丰富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天空,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必须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数感的培养,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动手操作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教学,于动手中做数学、用数学,而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教学。例如,讲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过程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学具,利用拼摆的方法,掌握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中为什么要除以2,就很容易理解,并且不容易忘记了。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课堂氛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还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培养了动手能力,还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再如在教学“统计”中,根据课本中的主题图设计问题情境,“小明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哪一种水果吃的人最多?”“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同学一眼就能看哪一种水果吃的人最多?”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然后用实物图摆一摆。并从学生摆出的作品中选择最优方法,引导出水果的统计图。这样,在教学中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在实际应用中升华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开放时空,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中有一道练习题:体育学校为派车送19位运动员去车站,小轿车每辆可坐3人,面包车每辆可坐8人。请你设计几种派车方案,哪一种方案比较合理?像这一类题目,在整个小学阶段是很多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此类题的解决。又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号呢?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解法,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编排,而不同的编排方案可能在实用性和便捷性上是不同的。有些编排方案从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年级和班级,区分出男生和女生,或很快知道一名队员是参加哪类项目等。再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调查班上小组成员每人的爷爷、奶奶各多少岁。然后让学生估算一下,平均年龄约多少岁。结合教师提供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光盘,让学生根据每位评委的打分,估算每位歌手的最后得分约是多少。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比较合理。

总之,“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态度与意识。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