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园新区:一座智慧新城的蝶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园新区:一座智慧新城的蝶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新区:产城同步集约化

——注重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规划布局的同步与协调,居住人口、就业人口与产业结构的同步与协调,城市建设管理与产业发展升级的同步与协调,实现城市新区集约、集中、集聚发展。

不过几年,原本鲜见人影的茶园新区就车马喧嚣起来。

双向八车道上,车流不息;道路两旁,楼房林立。

雏菊,在人行道上吐露金黄。企业想越过这片金黄,得经过层层“选拔”——亩产不低于600万元。

十年前,这里不过是一片荒地,而今已成一座靓丽新城。

茶园新区蝶变的秘诀何在?

规划破题

2005年9月12日,重庆城市副中心设计方案评审会场。

数家设计单位的代表屏住呼吸,翘首等待结果的宣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方案获得茶园副中心城市设计第一名。”声音铿锵落地。

时任茶园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勇舒了一口气。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立“茶园新区成为重庆城市副中心之一”,茶园新区和两江新区、西永组团一起,成为推动重庆城镇化的“三驾马车”。

2000年,茶园以工业园区的身份挂牌。而现在,从14.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摇身变为120平方公里的城市副中心,瞬间“膨胀”的茶园新区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是如何规划布局。

“这将决定新区的未来!”马勇笃信。

2004年初,马勇曾带队前往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是当时全国园区的样本,但这次考察,马勇却发现它也曾经历“病痛”折磨。

为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园区内只有清一色的厂房,没有任何住宅、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每天上班,动用大量公交车将工人运送到园区,下班时又将其送回。期间,车辆只能闲置”。

因为产、城发育不同步,园区和城市发展受到阻滞。

“如果茶园这样产、城分头发展,将是一场恶梦。”马勇看到了危机。

为避免重蹈“空城”覆辙,2005年6月,重庆市规划局和茶园新区管委会,联手向全球征集茶园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法国AREP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著名设计机构,闻讯而来。

最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设计方案因整体性强、功能分区合理夺得桂冠。

“规划的三块集中工业用地,如三足分布在不同方向,足与足之间通过两大湿地公园连接起来,同时三足周围环绕着商务中心、证券中心、电视媒体中心、市民中心、SHOPPINGMALL浮岛嘉年华、SOHO、博物馆、体育俱乐部、酒店等功能设施。”马勇说。

时间上同步推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茶园新区产城联动之路由此破题。

群狼战略

2009年11月5日,茶园新区管委会三楼办公室。

凝视窗外整齐的现代化厂房,刚履新茶园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夏正刚又喜又忧。从最初的临时办公楼和寥寥数家企业开始,在南岸区政府的领导下发展迅速。几年来,茶园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等各项经济指标,在重庆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中一直名列前茅。

2004年,茶园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2005年,这一指标翻了一倍,达到40亿元。

但勃勃生机之下,却潜藏危机。

由于入驻门槛低,园区几十家企业里竟囊括了十几个行业——机电、印刷、制药、造纸、制衣、农产品加工等。

如此“大杂烩”,怎能支撑一个城市副中心发育壮大?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动力,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何来人气?”在管委会召开的专题会上,大家纷纷建言。

“靠‘散打’走不远,必须实行群狼战略,让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聚不能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不能是产业与产业的堆砌,必须是产业链之间的互补联动。”

“刚入驻的国虹集团年产值上亿元,何不以此为‘点’向外拓展?”

随后,管委会深入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很大,但光靠国虹集团一家独臂难撑。

对此,管委会班子得出结论:大力引进配套企业,形成从“点”至“线”,再至“面”至“网”,形成立体化产业协同。

产业大战即将打响,而另一道难题却迎面而来。

筑巢引凤

“公司招不进高级人才!”2006年初,国虹集团向管委会抱怨,“高端人才看重生活品质,一看工作地点就什么都不谈了!”

国虹集团坐落在茶园新区核心地段,出门三公里,竟难找到一个小卖部。

“过来开小超市吧,我们提供门面,免租金。”管委会主动找小商户。

“不去,那里人都没得,卖给谁。”小商户拒绝。

管委会陷入窘境:“连小卖部都引不来,如何聚集产业?”

“必须同步打造城市配套设施!”管委会决定。

首先“开刀”的就是横亘在主城与茶园之间的铜锣山,它是茶园开门迎客的一道障碍。

随后,慈母山隧道工程开始动工,按照方案,慈母山隧道将西接朝天门大桥、黄桷湾立交,东连茶园的通江大道,形成快速路网。

与此同时,茶园新区还形成了以茶园换乘枢纽、迪马公交枢纽、茶园临时换乘中心等九个公交枢纽——市中心与茶园的距离越来越近。

不仅如此,饱受污染之苦的苦溪河也成为重点攻关目标——2009年,苦溪河下游建成了污水处理厂,河道两岸进行大面积绿化,并布置绿色景观和休闲设施。

茶园一天天变样,但管委会并未停止造城的脚步。“茶园新区有10万余亩天然森林,应利用这个先天优势,建一座绿色城市。”随后,点线面融合布局的绿地与公园迎风铺展,改变了茶园新区的冰冷气息。

“有了宜居之形还不够,还得有城市内涵。”茶园新区管委会社会事业部领导坐不住了。

在区委、区政府的合力推动下,重庆市11中、南岸珊瑚小学、南坪实验幼儿园等名校纷纷进驻,“我们的目标是每2万人有一所小学、3.5万人有一所中学”。

为给产业提供人才支撑,茶园新区划出一平方公里,兴建职教园。

岭顿商业长廊、同景国际配套商业、庆隆希尔顿酒店商业小镇等特色商业社区纷纷开建。

达尔康医院、重医附二院江南医院、重庆市东南医院入驻。

…………

倾力打造之后,一座新城脱胎而出。

而产业之战,也在同步打响。

产业航母

2008年10月,初秋微凉。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要成立分院了!”茶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何峰一脸激动。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是中国最大通信检测机构,为3G手机颁发入网认证,“这是天大的机遇”。

此时,茶园新区产业之战经过一年猛拼,正进入关键期。

从2007年开始,茶园新区开始着力打造以移动终端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泰塑胶公司、鼎 科技公司等配套企业相继入驻茶园。

一个个“点”的落地,形成了工业设计、PCB模组、注塑喷涂、电池生产等手机配套产业“线”。

如何将这条“线”拓展为“面”,茶园新区久攻不下。

“如果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分院能落户茶园,完成这个‘面’就不难了。”何峰说。

茶园新区管委会联手市信息产业局(现已并入市经信委),公关工信部。

“在深圳有几千家手机厂,而南岸茶园只有国虹集团一家,为一家企业开设一个分院没必要。”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否定提议。

危急关头,在市政府和区政府的率领下,茶园新区打响两大战役。

一是继续公关——“要成立分院,就需要高端人才加盟。茶园新区不是工业园区,而是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具有吸引高端人才的软环境。”

二是争取3G基地落户——2009年3月,中国首个3G基地落户茶园新区,包括IBM在内的多家世界级TD通讯公司入驻茶园。

工信部动心了。

2010年,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落户茶园,相关企业将在家门口享受到通信设备测试、认证、技术评估等高端服务。

茶园新区就此站上3G时代技术潮头,移动终端产业由“线”扩展成“面”。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一落户,立即变为“磁石”,国信通、宝捷讯等手机整机企业随之入驻。

随着手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一体化运营体系成型,电子信息产业之“网”全面铺开。

茶园电子信息产业,就此形成了庞大集群。

与此同时,电器制造业、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也以集群发展之势,不断茁壮成长。

2010年,茶园新区三个工业园区合为一体,茶园新区的“产业航母”就此形成。

高端升级

2012年6月1日,下午4时45分,下课铃响,中学生张嘉格走向校门。

张嘉格持门禁卡,朝紧闭的铁门轻轻一晃。

绿灯闪烁,铁门打开。

同时,张嘉格母亲邓红葵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学校放学,张嘉格出校门。

从学校试点“家校一卡通”以来,邓红葵每天都要收到几条类似的短信——连消费、用水等情况都一一在列。

“‘家校一卡通’作为校园应用项目,只是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小试牛刀。”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重庆)副总经理谢志远说。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随城市升级换代了。”邓红葵感慨。

这声感慨,源于茶园新区的高端出击战略。

近几年,茶园新区经济增速在重庆已趋前列。

“十几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园区,年产值能达600多亿元。茶园新区才400多亿元,还大有可为。”再次就任茶园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马勇不甘心。

“全世界的物联网建设都处于探索阶段,这是中国和全球在电子信息领域唯一同步起跑的产业。”茶园新区决定“吃螃蟹”。

随后,经多方衔接,市政府、区政府相关领导带领团队开始出击“物联网”。

2010年12月,茶园新区成功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在此吸引下,2011年11月,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落户茶园新区。紧接着,北大方正、源通世纪等企业纷至沓来。

2015年,茶园新区物联网产业产值将达1500亿元。

产业与城市的高度融合,开始推动茶园新区向智慧新城转变。

2013年,茶园新区中小学全部安装“家校一卡通”;城南家园公租房小区、江南小区安装“宜居通”;400台电梯安装“电梯卫士”……家居、市政、交通、物流、安防、环保、医疗等领域,一一开始引入“智能化”。

产城融合的智慧新城,开始聚集人气——国虹集团首席技术官陈维富举家迁进茶园。

“公司出门五分钟,就是生态商圈、轻轨车站……我很享受这里的新生活。”陈维富说。

“2011年至今,公司引进工程师近200人,流失率为零。”国虹集团副总裁郑克江满是欣喜。

茶园新区的产城融合之路还在延续。

2012年,经开区拓展至茶园。“这预示,茶园新区管委会的工作重点转向城市功能配套和社会事业建设。”茶园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永华接过城市建设的重担。

2012年底,南岸区委书记刘宝亚明确提出,南岸区将举全区之力,把茶园新区打造为“创业园、新都会、智慧城”——一座产业与城市和谐,城市与自然和谐,经济和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江南新城。

十几年历程,一片荆棘荒地,通过产城融合,摇身变为产值突破千亿元、容纳100万人的智慧新城,而现在,一幅新的蓝图——“江南新城,一生之城”又徐徐展开。

【经验集锦】

两江新区:“生态+产业+城市”同步推进

作为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放开发新区,两江新区按照“生态最美、环境最优、山水突出、个性鲜明”的目标,努力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宜居新区,建设具有现代功能的国际化城市。

智能化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空港、水港、铁路港、保税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功能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两江总部基地、国际品牌港、中欧商贸城、生命科学园、创新创业城、国际影视城等综合性项目建设。以“智慧+自然”为城市开发建设理念,实施了悦来国家绿色低碳生态城区、水土片区可再生能源建筑集中连片应用示范区等项目;开展了数字城管、保税物流便捷通关、“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等大量智慧城市建设。

“五园合一”搭建产业平台。邀请著名规划大师彼得·卡尔索普主持规划设计。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产城同步、产业融合的原则,集产业园、创新园、家园、物流园、生态园“五园合一”,为产业入驻搭建优质的承接载体。如水土高新园区在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同时,积极配套家园、生态园——开建41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7万平方米的云顶山公园、6万平方米的云计算广场等。

注重生态与产城的平衡。水域、山地和生态面积占去两江新区近一半,总规模近6000亩的龙湾中央城市森林公园、九曲河湿地森林公园、蔡家中央森林公园三大城市森林公园,使两江新区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协调分布。按“江山叠翠,绿网融城”的规划理念和“一带、四楔、十廊、百园、绿网”的空间布局,两江新区又实施四山森林屏障工程、横向森林廊道建设工程、森林生态休闲游憩区建设工程、两江滨江景观带建设工程、城市绿化空间建设工程和城市森林绿网建设工程。

强化农转城人员融入。按照“一改六好”(即“划拨地改为出让地”,“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好”)的标准建设了新型安置房,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落户入园企业拿出15%的就业岗位给农转城人员,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订单式就业培训、新市民日常培训,让农转城人员逐渐融入城市。

西永组团:三位一体推进产城融合

重庆西永组团位于歌乐山和缙云山之间,是重庆城市副中心之一,其规划范围包括西永镇、土主镇、陈家桥镇和虎溪镇四个镇域范围。通过准确定位,西永组团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之路。

借势教育产业。位于西永组团的大学城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市内高校入驻园区,在较短时间内积聚了15所大学,教师、学生人数15—20万人,使西永组团一跃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积聚了大量技术人才。

拓展全产业链。通过深刻把握世界IT产业链向亚洲转移的趋势,2005年建设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吸引惠普、富士康等IT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16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家,西永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同时,西永积极拓展电子产品产业链,涵盖笔电、平板电脑、打印机、手机、相机、显示器、服务器等众多种类,集成电路、电子产品制造和软件研发三大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规模。

打造商贸中心。规划400余万平方米商业配套、219万平方米中央商业区,倾力打造西永城市商贸中心区,为大学城、微电园、铁路物流园三大高地提供以居住、商贸服务为主,文化娱乐、旅游度假等为辅的多种配套服务,并在每个居住区域内规划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幼儿园。规划建设总规模达297.6万平方米的公租房,由园区统一分配给IT工人居住,可容纳10万人。?笊

【专家观点】

重庆的城市新区在推进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用地混合功能和多元聚居模式。将工作、生活、交通、游憩等功能相对集中和有机融合,通过对空间和功能有组织地控制,实现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减少跨组团的长距离出行,为市民创造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城市用地以集中紧凑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发展,通过相对集中的混合土地利用,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促使人口和经济地集中,保持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活力,有利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采取混合居住模式,可让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在同一个大型集聚区中,共享高水平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享受均等化的生活服务和配套设施,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规模按比例配置,同时保障性住房要尽量安排在公共交通干线和站点周边。

——重庆市规划局城市规划师 王法成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规划、资金、土地等原因,往往造成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所以这方面要强化:一要强化交通先行,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提高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郊区、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达性,构建高密度、大容量、多形态、无缝化的城市交通体系;二要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推进一些园区市政设施的改进和完善,在不同城市空间的交集地带,按照共享共用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适当的市政设施;三要强化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完善环保设施的布局,加快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李学杰

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双向提升,这是产业新城的核心诉求。产城融合,存在二产、三产融合的问题,产业之间首先要进行融合,然后才是产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在空间上的深度融合。二产、三产的融合为我们描画了未来发展的模式:原先我们做一个产业区,就是盖厂房、搞工业,二产、三产融合之后,除了工业,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从事第三产业。在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加工制造业也会不断地第三产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孙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