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临床诊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辅助作用。方法 用乳胶免疫比浊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进行D-二聚体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入院当天所有颅脑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均升高,3d达高峰,7d开始下降,且损伤越严重,含量越高,下降速率越慢,预后越差。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D-二聚体含量与其损伤的程度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D-二聚体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应用,颅脑损伤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颅脑损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尤其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治疗困难,致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院2012年01月~2013年07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6例进行D-二聚体动态检测,探讨血浆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在颅脑损伤诊治中的辅助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入选标准:有明确脑部外伤史且GCS≤8分。排除标准:复合伤及开放性颅脑损伤,孕期或经期妇女,有肝病及血液病史,近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在观察期内接受手术者。本组136例(男108例,女28例),年龄15~66岁,平均(33.6+10.4)岁。车祸伤98例,暴力击伤26例,坠落损伤12例,入院时(GCS)均≤8分,头颅CT: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89例,颅内多发性血肿30例,单纯硬膜外血肿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 GOS)[1],Ⅰ级(死亡) 18例,Ⅱ级(植物生存)6例,Ⅲ级(重残) 32例,4级(中残)45例,5级(良好)35例。3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6~54岁,平均(28.6±9.8)岁。排除标准:排除肿瘤、肝病及血液病史、服用抗凝药物、孕妇及经期妇女等。两组的年龄及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别(P>0.05)。所有患者患者均给予常规20%甘露醇脱水、预防感染、静脉营养支持等,所有患者在观察期内未输血液制品。

1.2实验室检查 患者组均于入院后立即采集肘前静脉血,此后分别于伤后1、3、7、9、11d清晨空腹再次采血进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按照研究设计对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D-二聚体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正常范围:0~0.55mg/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与患者组D-二聚体及GOS分级比较见表I。患者组GOS级别越低,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P

3 讨论

在正常人中,凝血与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此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后,可能引起机体血栓的形成及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倾向[2]。脑是人体含组织凝血活酶最丰富的组织,当脑组织受到损伤后,凝血活酶释放激活了外源性凝血系统,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又触发内源性凝血系统,使血小板聚集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随之继发纤溶亢进。高凝状态可造成脑组织循环障碍使脑血流下降,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纤溶亢进则可能导致颅内再次出血[3]。研究发现[4-5]体内D-二聚体是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遭遇急性颅脑外伤的患者,在脑外伤早期所有患者都有明显升高,此结论在本实验中也得到证实。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在血浆中的稳定性好、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是一种稳定成熟的标记物,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其血浆中的含量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系统的亢进,在临床上能准确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其水平升高,表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并有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6],常预示血管内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出现。提示患者在急性颅脑损伤期有明显的纤维蛋白原形成和降解,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本研究发现在颅脑损伤早期D-二聚体均显著升高,入院第3d其值达到高峰,入院7d后开始下降,李钢[7]等也有类似的报道。本研究还表明,颅脑损伤越重,D-二聚体升高越明显,伤后7d D-二聚体开始下降,且下降速率越慢,患者的预后也越差,而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一直很高,经统计发现,凡入院后测得D-二聚体>12.30mg/L时,患者均死亡。

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患者行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可发现患者的凝血及纤溶紊乱状态,必要时早期行临床干预,调整治疗方案,预防脑梗死及迟发型的颅内出血的发生,对改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4.

[2]Takahashi H, Urano T, Takads Y, et al. Fibrinolytic parameters as an admission prognostic marker of head injury in patients who talk and dateriorate[J].J Neurosurg,1997,86(5):768-772.

[3]王森林,王晓斌,崔晟华,等.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诊治体会[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1):123-125

[4]田薇薇,田敏丽,李晓梅,等.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与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64-765.

[5]Yuan F, Ding J, Chen H, et al. Predicting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risk score based on admission characteristics[J].J Neurotrauma,2012,29:2137.

[6]周巧云,鞠文东,张艳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纤溶异常与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142-143.

[7]李钢,徐如祥,柯以铨,等.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5):75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