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5岁后,生活在别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5岁后,生活在别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时候,旅行是一种蓄谋已久的冲动。

冲动的原因,也许多年前我们都很爱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是3秒钟前你在人潮拥挤的购物区,突然闻到Chanel的中调里普罗旺斯的淡淡香气;又或者是此时此地你听到一首很老的英文歌,当你小声地跟着歌者哼到“we are sailing 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便瞬间想起他当年对你说,有一天,我要带你去浪迹江湖……

这些暗藏的记忆,仿佛是一些漂浮的碎片,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让你心心念念,不敢相忘。于是,尽管我们青春渐逝,并且已经习惯了踩着高跟鞋在办公大厦里杀进杀出的生活,但总会有那一刹那,给我们冲动和力量,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出走,去遥远的彼处,在古老的城堡和千年的教堂里找寻悲喜与感动,在幽隐的小镇和各式长短桥上想念或遗忘,在异乡咖啡馆里和日落的瞬间微笑或流泪……

生活永远在别处

海滩:谁心中的伊甸园

多年前曾经看过电影《青青珊瑚岛》。电影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漂流到孤岛,在岛上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们从最初赤身的奔跑和嬉戏,到后来成为男人和女人,电影画面把他们成长的快乐与幽蓝的大海以及碧绿的小岛融合在一起。有一个镜头,是只有15岁的波姬・小丝从湛蓝的水底突然钻出,她光洁湿润的身体像一朵娇嫩的芙蓉,至今还是许多人心底珍藏的图腾。而电影中那个美得令人震惊的岛屿,也同时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伊甸园。

那么,你的伊甸园在哪里呢?

Cinque Terre 被遗忘的时光

Cinque Terre是意大利利古里亚区的一段沿海地区,在这段海岸上有5个依山而建、临水而成的小镇。每个小镇面积都不大,建在峭壁悬崖上,由于背倚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面向碧波荡漾的大海。Cinque Terre的5座小镇地形相似,建筑相似,历史长度也几乎相同,但仔细打量每个小镇的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不同的小镇风格、捕捉到不同的生活气息。

Vernazza是狂放的,像是深奥的哲学家与张扬的诗人的混合,再加上一点神秘和玩世不恭;Corniglia是绝世的,至今仍然保持着拒绝喧扰的一脸高傲,这里的人们都像是哲学家,不愿在生活的表面浅尝辄止的漂流;Rio Maggiore是安坦的,不强求、不执著、不妆点,山水建筑全在幻化之间,无形,无质,无声,可以入画更可入诗;Monte Rosso是浓浓醉意的,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酩酊大醉、溢满激情;Manarola是出世的,在镇上深不可测的午后,只能听见,阳光蹑足经过的声音。

塔希提:一个绮丽的梦境

一直以来,Tahiti就是热带天堂的神话、一个未经现代化垦伐的处女地。阳光下湛蓝的海水,摇曳着慵懒树影的海滩,海中各式姿态穿游的热带鱼,再加上混着多种文化所产生的风味小吃……夹杂着法国幽雅和波里尼西亚热带风情的Tahiti,如同一个绮丽的梦境让人深深的迷恋。

据说来Tahiti旅行的人一半是情人,一半是高更迷。

在Tahiti的沙滩上,最常见的画面就是一对对缠绵缱绻的红男绿女,如果站在高处向下望去,无论是多么沮丧的人,都会觉得人世是如此的甜蜜和温馨。

还有另一半人为画家高更而来。高更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就是在Tahiti度过,他最有代表性的画作也是出自Tahiti时期。高更墓在塔霍古港山上的墓场。墓前有一座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塑,下面摆满了鲜花和卡片。我也用笨拙的法语写下了自己的祝福,并告诉他,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芳香的土地》时就爱上了他,对于我来说,他并不是一个两百年前的画家,而是一个朋友、一个情人。

马尔代夫,想变成一尾鱼

在马尔代夫,你永远分不清哪边是海水,哪边是沙滩。也许,在这里海水本来就是沙滩的延伸,沙滩也原本只是海水的依托。

白天的马尔代夫,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喧闹。沙滩上,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比基尼美女摇曳而过,虽然美艳,却并不张扬,完全不像是在佛罗里达或是夏威夷,每个女人表现出夸张的性感,都期待被人注意。在马尔代夫,所有美丽的女子都甘愿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她们安静而内敛,在她们的眼神里,流淌着安详而纯粹的笑意。

深夜的马尔代夫,仍然吹拂着柔情万种的印度洋暖风,这时海上已极少可以看到船了,若一旦有深夜不睡的旅行者乘船漂过,一定让人误以为看到了诺亚方舟。很多学者说,美丽的马尔代夫因为地球的温室效应,即将在百年内如庞贝古城般消失,淹没在蓝海之中。这些岛屿,将会成为未来人们传说中的神秘花园,犹如童话中的金银岛。站在这四面临海的小岛上,你会想变成一尾鱼,在这里老去。

Hawaii

不知从何时开始,“夏威夷”几乎成了“浪漫”的代名词。夏威夷的浪漫气息已经渗入于无所不在的空气中:无论游走于海滩、街头,或只是懒懒的兜风、发呆、晒太阳;无论身在热闹明艳的欧胡岛,或是站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处俯瞰繁华;无论是天造地设的自然面貌,还是人为经营的活动环境,夏威夷纵有千变万化的风情,但不变的总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浪漫气质。

在威基基海滩上,到处是相爱的人们在光影中漫步,阳光大片大片的直射于洁白的沙滩上,棕榈叶子在风中自在的摇曳,菩提树下的呼拉舞者正在随钢吉他及四弦琴的乐曲翩翩起舞。

只有在夏威夷,才能体验到这些美妙的感觉,我现在才能够懂得,为什么夏威夷语中不存在浪漫一词了,因为没有必要,浪漫是夏威夷人无时无处不在的生活精髓。

在别人的城堡,演自己的缘份

造访人文荟萃的欧洲,参观古堡是必然的行程。欧洲的古堡多不胜数,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故事却各有不同。无论是伤感缠绵的新天鹅堡、浪漫瑰丽的尚博尔堡、华美壮丽的温莎堡,每座城堡里都隐藏着一些让人思念的故者,和令人唏嘘的爱情……

温莎堡

出了伦敦城,沿着泰晤士河一直往西就可以遇见大名鼎鼎的温莎城堡了。温莎堡本来是战争之作,千年之前,征服者威廉为了巩固伦敦以西的防御而修筑了温莎堡。后来乔治四世把古堡扩建为宫殿,成为世上面积最大的古堡。温莎堡的内部陈列着许多无与伦比的艺术收藏品,达・芬奇、鲁斯本、伦勃朗等大师的画作在这里都可一一找到。但温莎堡最为世人着迷的,并不是奢华的宫殿和精美的艺术品,而是一段或悲或喜的爱情故事。

比如那个将江山拱手让人,却执意要与半老徐娘结婚的爱德华八世,从王位上退下来,成了温莎公爵。在他开始“浪迹天涯”之前,曾在这座城堡里与辛普森夫人有一段蜜月时光。

曾经创造了日不落帝国辉煌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丈夫艾伯特死后,就没有穿过华丽的衣裳,一袭黑衣就是她对深爱的人最好的怀念,维多利亚女王在温莎城堡里,挨着圣乔治教堂建起一座艾伯特纪念堂,此后40多年她没有再嫁,执政余暇,她总是要到这里与亡夫喃喃细语。

查尔斯王子邂逅戴安娜也是在温莎城堡,遗憾的是这场看似美丽的恋情和随之而来的婚姻却只能让世人唏嘘不已。离异和背叛,在温莎城堡并不鲜见。

新天鹅堡

远远的守望新天鹅堡令人有一种梦境般的感觉,阳光自云中时浓时淡的透出,雾气缥缈。远处的山间,云海茫茫,树木繁茂。高低错落的塔尖在风动的树林中时隐时现,似有人声在浮动。在山峦云雾掩映下,新天鹅堡风姿绰约,如梦如幻。

它就是那样矗立在石山高原上,灰色的哥特式尖顶冷冷的指向那深邃的苍天,那么高傲。

在长久的与新天鹅堡对视的时间里,我总有一种错觉,我是那么坚执的认为,新天鹅堡是不该属于人世的建筑。

从山脚下一路走到城堡广场只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整条山路林荫蔽天,并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难行。

站在山腰,回望一路走来的道路,美得令人不敢相信。山脚下,广阔的平原点缀两泓泛着粼光的湖水,天空的流云投下的影子使森林和原野忽明忽暗。城堡的背后悬崖峭壁,飞悬的瀑布直落谷底,新天鹅堡就建在这风景迥异的接点上。这浪漫到极至的画面,犹若华格纳的音乐,壮美且浓烈,蕴藏着阿尔卑斯的呼吸,以及远古时代的心跳,一直闯入观者的灵魂深处,让人眷恋、痴迷、万般缠绵。

尚博尔堡

尚博尔就那样静静的藏匿于森林里,在清晨揉红的明媚中,从刺目到柔和。

猛然间,你会觉得这座城堡已经诱惑你很久了。

据说梦想的实现,总是以失去梦想的美丽为代价的。可是当时当地的行走在通往尚博尔的林间道上,却看到梦想的色彩更加浓烈,总有一种让人微笑和感动的绝美感受,让人无法全身而退。

走上古堡3楼的塔顶露台,秋风蔓延过来,来来回回,不止不息。在风中晃动细碎的绿色树叶,发出像流水一样的声音。

环绕着古堡的树林,一天天的加重着秋天的色彩,幽蓝的天空,一边微妙的变幻出不同浓烈的蓝色,一边与整个城堡保持着和谐的步调。

刹那间,想起多年前曾读过的《幽谷百合》,“那里展现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有腾跃之势,上面的古堡错落有致……那绿岸夹护、碧波粼粼的长长水带,那装点爱情之谷的摇曳多姿的行行白杨、那弯弯曲曲的岸边坡地的葡萄园中脱颖而出的片片橡林、那渐渐远近而色调变幻的空蒙天际,都在表述这种爱情……”

徜徉于那些神圣的空间

即使是一个没有任何的人,每一次在异乡的城市里看到教堂,内心里都会受到深深的震撼,无论它是圆顶还是尖顶,是东正教还是佛教,是光线明亮还是幽幽隐隐,在这些神圣的空间里,我都会觉得内心丰盈而平和,感恩并喜悦。

圣・索非亚大教堂

古老的伊斯坦布尔遍地都是历史的痕迹。建于四世纪的红色大教堂圣・索非亚,是城里第一个教堂,也是最惊心动魄的大圆顶教堂。

索非亚的圆顶结构出名,顶上一圈有40个大天窗,在光线的衬托下,石头屋顶高大飘忽的圆顶,像是无重量地浮在空中,它象征古人对天空的幻想。因为结构复杂,大教堂曾多次在地震中受损,几经修复,所以细看已不是完全圆的了。

在伊斯坦布尔街上行走,总是觉得过于喧闹、零乱和无序,但一走进圣・索非亚宏大而高遥的殿堂,感受就会如同大风掠面,忘记所有尘埃,也忘记呼吸,仿佛悬空飘在50米之上的华彩圆顶,从不同方向、高度的几百个天窗里射进来的光线,让这里有一种似乎天界的神圣光芒。

你正是站在一片圣土之上,古希腊人就这样深信。

科隆大教堂

我一直相信,科隆大教堂是世上极少的,你会在第一眼就受到心灵强撼的地方,这种震撼力是任何肤色、任何文化、任何背景下的人都无法避开的。

科隆大教堂高傲的屹立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到1560年,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而中断工程,至1823年续建,1880年才得以竣工,此时教堂的建造已历经6个世纪。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以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仰望中一派绚丽,巨大的尖顶,层层向上,罩下来一种天空般的寂寞,极度的空和轻盈,似乎任何东西一碰就会飞起,顺着光线上升而去。

参观科隆大教堂不仅要了解一点建筑史,更需要有足够的体力和耐性,毕竟要走过500多级盘旋的台阶,登上教堂顶部可并非易事,不过据说只要你做到了,就可以站在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这样的诱惑够不够呢?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早在古罗马时代,圣彼得广场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历史上有名的罗马大火,就是从这里蔓延开来的。当时暴君尼禄嫁祸基督徒,屠戮无辜,把基督徒做成“人肉火炬”,为了纪念这块弥漫着血腥味的“殉道者之地”,于是便在这里建起了历史上第一座基督教堂――圣彼得教堂。

最初教堂被设计为希腊十字架形,各边相等,中央交叉处是一个圆形的穹顶,但施工中途,设计师和老教皇先后去世,直到1547年,米开朗基罗继续主持教堂工程,72岁的米开朗基罗接手之后,仔细审阅了原来的设计图纸,他大吃一惊,感叹道:“谁离开了这些设计图,谁就离开了真理。”但这位可爱的大师在真正施工时,仍然离开了原来的图纸,重新设计了教堂的穹顶。可见,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真理的。

但穹顶尚未竣工,米开朗基罗也辞世,贝尔尼尼接手工程,才完成了今天的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不朽的纪念碑。大殿下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样的运气25年才有一次。

印度菩提伽耶寺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到菩提伽耶云游,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使他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他就这样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悟得了正道,成为佛陀。因此菩提伽耶也成为了众多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于是阿育王时代就在菩提伽耶建造了一个大菩提寺,供各地来的朝圣者与出家人到这里静修。

菩提伽耶寺的历史已过千年,但直到今天,每个清晨,天微亮雾还没散时,大菩提寺就已有五、六十位僧人在做大礼拜,有的在菩提树下,有的在正殿旁的长廊,或其它角落。

他们穿着红色袈裟、盘腿而坐,日复一日的诵经,那声音简短有力,还有共鸣声,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却仍然觉得内心满足而喜悦。终于相信,信仰的确是一种力量。

沉溺于异乡的咖啡馆

在旅途中,咖啡馆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一种无法抗拒的引吸力。它了解我们、改变我们、诱惑我们。于是,我们迷恋那里的光线、声音、空气,忘记时间的沉溺于异乡咖啡馆里,与一群与自己一样的人相遇,可能是没有只字片言,但大家却心照不宣。

花神咖啡馆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说:“自由之路从花神咖啡经过……”

位于圣日耳曼大街172号的花神咖啡始于1887年,100多年来,这里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人文艺术家,也成为带动巴黎时尚风华的源头之一。

存在主义大师沙特先生曾住在花神咖啡旁的邦拿巴街,他午后常常在花神咖馆与一群左岸的知识分子在此相激相荡,孕育了当代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在西蒙波娃的回忆录中,只要提到与萨特相处的时刻,她的心情就回到圣哲曼大道的咖啡座。再后来,毕加索先生推开了花神的落地玻璃门,花神因获毕加索青睐而更加名气暴涨。

所以,你若是在花神咖啡馆喝咖啡一定要十二分的敬畏之心,因为也许你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思考的椅子上、萨特写作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

中央咖啡馆

以“中央咖啡馆”为名字的咖啡馆其实很多,至少在纽约有,在东京和里斯本似乎也有,但维也纳的中央咖啡馆无疑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一直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外交官们聚会的地方。甚至还有人说这里是奥地利许多诗歌、剧本、小说、音乐的摇篮,这样的说法也许无法去考证,但是当年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圆舞曲王朝”施特劳斯父子的确都是中央咖啡馆的常客。

据说维也纳的咖啡馆有个不成文的行规,那就是“咖啡固然重要,但气氛更重要”,所以今天中央咖啡馆虽然生意兴隆,但不管里面多么拥挤,客人还是想呆多久就呆多久、热爱什么就谈论什么。

Tortoni咖啡馆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座老城,满眼是残旧的繁华和颓废的姿态。

在城中心只有几条勉强算得上繁荣的大道,比如Av Mayo街。

Av Mayo街边到处都是CAFE,各式各样都有,炒过的咖啡豆现磨现煮,端上来香气扑鼻,因为生意太好,所以常常没有位置,但Av Mayo街上的银行和写字楼却很萧条。

在旅游中心发行的手册上说,布宜诺斯最有名的咖啡馆是Tortoni,据说这里是文人们的地盘,很多大文人都习惯傍晚来这间这间咖啡馆约会或者休息。

走进Tortoni,就发现和那些适合约会的幽暗咖啡馆不同,Tortoni里光线明亮,是阅读的好地方,最难得的是,这几年来,阿根廷的经济很不景气,布宜诺斯艾利斯也破碎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但在Tortoni咖啡馆里,仍坐着许多来讨论文学和写作的客人。

A Brasileira 咖啡馆

里斯本,虽然不似巴黎或者纽约般光芒立现,却有另一种于不经意间发现、让人惊艳的含蓄之美。

就像是那间位于上城山坡上再朴素不过的咖啡馆A Brasileira,看上去有点破落的样子,像一个风华已逝的美人,让人莫名的伤感。

A Brasileira咖啡馆的里面是色彩浓烈的红墙,墙壁上挂着南方风格的Art Nouveau作品。长条形的房间里,客人们沿着玻璃镜子墙一排排坐进去,很典型的那种诗人、梦想家和神质才喜欢的感觉。

A Brasileira是葡萄牙大诗人Fernando Pessoa常常流连的地方,虽然作家身影不再,馆主却依然保留了作家长年驻足的位置,并且不准他人取代,他说,作家的魂魄仍然长居此地,不曾离去。

狂欢节,让一切条规见鬼去吧!

想象不出这世界上有谁会不爱狂欢节。人一辈子如果不忘情的疯狂一次,是多么遗憾的事!曾经,在里约的狂欢节上我遇见一群德国来的游客,记得他们一直在街边大声吆喝着,“让绅士与淑女都见鬼去吧!”

没错,在狂欢节短暂的欢愉时光里,让平日道貌岸然的我们去见鬼吧!

诺丁山:听快乐在尖叫

诺丁山,不只有电影里星光四射的朱莉娅・罗伯茨和腼腆的英国绅士休・格兰特,不只有意趣盎然的波特贝鲁市场,不只有喧嚣的英伦日常生活和慕名而来的旅人,还有鼎鼎大名的诺丁山狂欢节。

40年前,当时生活在英国的有色人种压力很大,他们为了排解思乡的哀愁与异乡生活的压抑,于是那年夏天在诺丁山这个多种族多文化地区办起了狂欢节,结果引起轰动。自那时起诺丁山在每年8月就会举行一场全民参加的街头舞会。

诺丁山的狂欢节场面极大,在最拥挤的街头,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不论是白人、黑人、黄种人,还是工党、保守党,或者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什么身分在这里都得打碎重建,人人都是狂欢者,谁和谁都可以跳舞,谁和谁都可以拥抱。不用迟疑,也不用拿捏分寸,快乐就好。

因为参与游行的人大多是拉美裔移民,游行时所放的音乐也多半是蓝调、爵士和灵魂乐,不同的音乐在街边高高低低的响起,声音一并涌来,可以令神经脆弱的人捂住耳朵也仍然招架不住。如果你听不懂蓝调或爵士也没关系,你只要跟着游行的花车和乐团沿着Ladbroke Grove和Chepstow Road来来回回的在城市里穿梭,一边游走一边乱扭就足够了。当然,你也可以扯着嗓子唱家乡的民歌,是《桑塔露琪亚》还是《茉莉花》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一直吼到喉咙沙哑、精疲力竭,方可偃旗息鼓、止戈散马。

里约热内卢:停不下的舞步

一年一度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又疯狂的汹涌而来了。

这时的里约热内卢,几乎整座城市都陷入疯狂的状态。所有人都丢掉庸碌的现实生活,一道忘形,不知高低。

狂欢节原是欧洲人的节日,后来葡萄牙人把狂欢节带到巴西,却没想到巴西人竟把狂欢节举办得比欧洲国家更加淋漓和透彻,从天真的孩子到沧桑的老者,从贫民窟的主妇到名媛淑女,从贩夫走卒到达官显贵,都会涌向街头尽情狂欢――巴西人好像就是为狂欢节而生的。

街上,跳着桑巴舞和阿克赛的年轻人和着打击乐激烈的摇摆着身体,每个人都一脸骄傲,互不相让,他们的舞步像暴雨倾泻在屋顶上一样,紧张、狂乱,让人头晕目眩。我最爱巴西人那忘情而疯狂的样子,他们好像在用尽一生的力气来跳一场舞,似乎这一舞,就会忘掉所有的痛苦和忧愁,忘掉他们是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孩子,忘掉自己的口袋里只有可怜的几个雷亚尔,忘掉停下舞步时,等待自己的仍然是一贫如洗的生活。透过拥挤的人群,看到在对街一栋矮楼的屋顶,仍有一个棕色皮肤的年轻男子在跳桑巴舞,还是那么疯狂的、放肆的。那一瞬间,突然爱上了这个巴西男子,也爱上了这样的里约热内卢。

威尼斯:假面的狂欢

威尼斯嘉年华起源于8世纪,是为了庆祝威尼斯国对抗Ulrico的战役胜利。它原来只是贵族们私下的狂欢舞会,但从15世纪起,却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嘉年华一旦开始,就一天比一天热闹,整个威尼斯城几乎陷入了疯狂状态。不论深夜或清晨,一走出旅馆,总会看到远望的人群在桥上、河边、广场上肆意舞蹈和尖叫,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夸张的首饰,当然,最重要的是以诡异而神秘的面具掩饰原本的面目。威尼斯面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人说,过去的名门淑女都流行戴面具出门,因为18世纪的意大利,几乎每个男女都有秘密情人,所以就利用戴面具的传统,和他们的情人在街上散步,也不会被识破。

时至今日,面具已经成为威尼斯嘉年华最重要的标志,人们在嘉年华期间,戴着多变的面具,还不忘搭配一顶帽子,一件黑色丝绸或天鹅绒斗篷,把自己扮成如神仙或鬼魅一般,争奇斗艳,上演着一场场生动的宴会,以及一幕幕没有剧本的嘉年华大戏。

守候最绚烂的日落瞬间

在很多文学家的书中、画家的画作中、摄影师的作品里都描述过他们心中最美的日落。一路带着这些作品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守候日落,走过爱琴海、阿尔卑斯山脉、撒哈拉沙漠,让我们像一个去朝圣的教徒,只为了看到那些最绚烂的日落瞬间。

圣托里尼不可言说的美

Santorini是希腊的岛屿,Santorini原本是个圆形的火山岛,但在一次火山爆发后毁掉了大半,只剩下今天的新月形小岛。岛上的房子在火山口边拔地而起,白色的地中海建筑镶在百尺高的峭壁上,如同是卡尔维诺笔下才会存在的城市。

在Santorini岛上的画廊里,可以发现很多名为“sunset”的作品,不少酒吧和咖啡馆也取名为“sunset”,因为在Santorini岛北方是小镇Oia,你可看到号称世界最美的日落景象。

我像许多旅行者一样,喝了下午茶就去小镇Oia等待日落夕阳。

当阳光黯淡的一刹那,天空幻化出不同的颜色,鹅黄、柔红、黛紫……日落下的爱琴海也因为光线的渐变,幻化出深浅不同的蓝色。原以为欣赏夕阳,只不过美在落海的一刹那,没想到在Santorini的日落,是需要长时间的品味的。海上的滟滟波光随着太阳渐渐的西沉,慢慢的和天空一起变幻着各种瑰丽的颜色,有些色彩是无法形容的,看过,便觉得内心温暖而充盈,这时,即使是Santorini岛上冷峻的岩壁也把持不住,露出了几丝温柔。

下面有船只缓缓划过金黄色的海面,一寸一寸的移动,最后消失在夕阳揉红的明媚中。日落后,回头看Oia小镇已亮起大片的灯火,像镶在深黑色石块上的金边,美得不可言说。

阿尔卑斯山,日落是最后的燃烧

多年前曾欣赏过塞冈第尼的画作《死》。画中是白雪压顶的阿尔卑斯村庄沉入青紫色的暮霭中,巍峨的群山在夕阳的残照下,宛如生命最后的燃烧。画的内容虽然是风景,却以日落来表现生与死,看过画的人,伤感却不绝望,明白了悲喜亦体味出生命的微妙。

塞冈第尼的画作让许多人都爱上了阿尔卑斯的日落。金黄色的雾霭像轻烟一般,飘浮在山峰之间和沟壑之上,绵延不断的白色山峰背后,是微红色的天空,正是水彩画家描述的那种,借以最初渲染在纸上的那几笔色彩。但这色彩瞬间便消失了,随之而来是淋漓尽致的血红色。

山峰之上,大风自四面流布而来,雪积得很深,还不时被风吹起,在夕阳里漫天飘荡,有种水墨诗情,和寂寞无为的意境。人虽然已经被冻僵了,却很兴奋,一边颤抖一边尖叫。这时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天边勾勒出一条奇特的、交错的金黄曲线,远景与近景,时间与空间,这一切的交叠使眼前的景致变得更丰富,更厚重。

太阳很快便隐去,飞走的光辉就像是费利西安・达维德的曲子中,小提琴空灵而优雅的颤音。站在雪地上,最后一抹日落的光线拉长你的身影,影子浮在未被踏过的白雪之上,竟生出一些人在江湖的感觉来。

撒哈拉,围困在时间的沙地里

在撒哈拉看日落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撒哈拉的午后,风很干,空气也很粗糙。光线锐利,像一把快刀。阴影和阳光无序的交错。沙石连天。坐在车里,人也跟着三菱吉普的四轮上下颠簸,疲惫又刺激。

车外风声簌簌,声音好像从沙丘上飘来,又像是从地下钻出来,它们彼此呼应相连,四面八方的袭来,让人无处藏匿。

视野的起点和尽头都是大片的枯黄。我跪坐在吉普车后排座位上,等待既将到来的沙漠日落。

没有大海与森林的映衬,也有没有幻化绚丽的色彩交织,更没有闪光灯与汹涌的旅行者苦苦守候,撒哈拉的日落之美,是一种最纯粹、最原始的美感,暗黄色的天空高而遥远,像一个无限的圆弧,抛向大地的另一边。此时的空间像是一个不可参透的巨大难题,时间沙地,把人围在这片没有坐标的平野里,夕阳压顶,令人内心震撼却又无法表达。

这时,远方昏黄的天色下,出现一列移动的身影。仔细辨认才看出是沙漠中的骆驼队,他们缓缓的移动着,在迷离的日落尽头,无涯无岸的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