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雕刻盲”到感悟大足石刻的“佛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雕刻盲”到感悟大足石刻的“佛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在中学时认为西方写实主义雕刻比中国佛教艺术美,那是因为处在“雕刻盲”状态。佛像的内容既然是佛性,表现的内容一定是写实手法难以承担的。佛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圆满性。这种中和之美、中性之美才是“大美”。

关键词: “雕刻盲” 佛性 大足石刻 大美

一、由观看大足石刻引发认识和感悟

我读中学时,班级曾出现这样一幕:观看了大足石刻的图片——《吹笛女》后,老师问:“你们觉得这件雕刻美吗?”同学们默然,然后一阵哄笑……科技社会、信息时代,西方写实主义的油画、雕塑有意无意地出现在许多媒体上。逼真、生动的形象,矫健、完美的体魄表现出猛毅的意志与灵敏的智慧,给予我们极大的震撼,觉得那才是美,才是艺术,才是雕刻。而站在大足石刻的佛像前,我想,这也是雕刻吗?也是艺术吗?而今,我来到四川美院雕塑系学习,遇到我的导师何力平,他教学生做人体雕塑时,不仅仅强调肌肉、结构与解剖,更多的强调整体塑造,整体增减泥块。他教我们把模特儿看做一个造型结构;一个统一的、有气韵的、连贯的有机体;一个有节奏,有均衡,组织精密,受光与影,占三度空间的造型体。他让我们仔细看看佛像雕刻,体会其中的奥秘。之后,我读了一些关于佛教艺术的文章,看了不少佛教艺术的图片,也修了佛教艺术课,对大足石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二、集体审美观

小时候参观大足石刻时,我喜欢听导游讲佛教故事,至今《千手观音》的故事还记忆犹新。2005年看了“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美和善结合在一起,千手千眼在眼前优美地舞动……多么壮观、整体而和谐。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之美,不论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汉俑,展现的都是强大阵列的威严、庄重之美。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也类似,这种美是在众多的人物或手的排列、组合、相互联系当中显现出来的。2008年开春的那场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无数的人伸出无数双手用温暖融化了那场冰雪,用爱心抚平了地震后的伤口。这才是今天的“千手观音”。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龛前膜拜、焚香……“千手观音”应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内在的整体力量,是一种集体之美。

三、传统的继承

受绘画的影响,大足石刻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一些绘画思想与造型手法,如“释迦陧磐像”采用传统“写意”的手法,让佛像身体与山体顺势虚化,显得虚实相生,相得益彰。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界中。这种意象思维,是多么辽阔、旷远与博大。为了创设意境,大足石刻很多都是圆浮雕相结合,而且上了彩,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独立的圆雕毕竟在表现空间体量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背景中图像的雕绘可以起到意蕴方面的补充作用。中国特有的塑绘结合的艺术,寓装饰性于空间感中,那山水画一般的空灵意境之表现,使得有限的空间深远化、无限化。“卧佛”是多种艺术相结合的佛龛之一。

在菩萨的宝冠和衣饰上有着典型的传统装饰;在大起大落的块面划分上,在浑圆刀法的运用上,仍能看出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衣纹和面部的处理既有从汉代画像流传下来的“曲铁盘丝”般的线条,又有“吴带当风”的影子。比如用粗硬的线条刻画出加叶的“瘦”与天王的“猛”,用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肤的丰腴细腻,“圆觉洞”里各个人物飞动的衣带,更是把线表现得淋漓尽致。因线条作用而形成的不拘泥于形体形表的空灵的空间感中,有着一种与西方团块雕塑的实在空间感不同的美感。

四、对于佛像造型秩序的感悟

中学时,我认为西方写实主义雕刻比中国佛教艺术美,那是处在“雕刻盲”状态。现在,我认为,如果不了解佛教艺术的造型秩序,则仍然处在“雕刻盲”的状态。其实,东西方雕塑有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西方在古希腊时期,经济发达,社会秩序较好,政府管理较松散自由,出现了哲学、艺术、科学,在雕刻艺术上,认为神人同性同形,追求完美、理想的结构和优美的形体,把科学的结构、解剖融入艺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处于王权统治下,为了歌功颂德,显示王权的至高无上,出现的陵墓、佛教雕刻都显现出高、大、整体、联系等特征。人物强调精、气、神,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①大足石刻整体、联系的特点表现在佛教故事的情节、场面上。如《牧牛图》组、《父母恩重经变图》组等,形成有主有从、有衬托、有照应、有节奏起伏、有微妙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世界。孤立地绘画或孤立地看雕塑都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容和意义。在这样统一的艺术世界中,造型方法共同发挥作用,表现出整体性的浑然气势。

中国雕塑从宏观的哲学角度认识物体,是透过现象表现本质——精神。西方雕塑从微观的理性的角度认识事物,是科学的、准确的,但对佛教艺术而言却是狭隘的,写实有其局限性。一如中西医的比较,中医是治疗病的人,把人看做一个整体;西医是治疗人的病,病是各种各样的病,它不是一个整体,是分割开来的。佛教艺术运用抽象于万事万物的形式——线条,概括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达到圆满的立体效果。这个效果不在雕塑实在的形态上,而超乎于形表之外,它产生于观赏者的头脑,是一种由主体精神补充上的立体空间感。

大足石刻整体、联系的特点,以及线的运用、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入,让我们看到了佛像的包容、写意、中和……我认为,佛像的内容既然是佛性,表现的内容定然不是写实手法所能承担的。“宇宙的大美,根本来源于它的秩序,社会的大美同样源于它的契约——秩序,艺术的大美,也离不开美学的大限——秩序”。②佛性含摄人间之上的大秩序,只有通过一个超越现时的、大的造型秩序才能体现其深远内涵。

五、一点思考

由于中国的雕塑艺术受到中国特有的大陆型文化的影响,显现出崇尚群体之美、内敛、保守的审美气质;西方的雕塑艺术受到其海洋文化的影响,展现出强调个人主义、外向、奔放的审美情趣,导致了中西雕塑艺术的种种差异,而且影响了整个中西雕塑艺术的走向。要欣赏佛像,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排除宗教成见,或者敌视宗教者的成见。我们必须忘掉与宗教牵连的许多偏见与联想。要欣赏佛像,还要排除写实主义的艺术成见。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忽略了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存在。

大足石刻是佛教艺术更民族化、更世俗化的见证,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佛”更容易被人接受。然而,作为欣赏者和艺术家,如果我们不了解“佛”的观念在人类心理上的意义,不能领会超越生死烦恼的一种终极追求,那么仍然无法欣赏佛像。“佛像是表达一种精神世界,佛是它的内容,这是最广义的神的观念的具体化,如果生动是指肌肤的模仿、情感的表露,那么佛像不但不求生动,而且正是要远离这些,佛像要在人的形象中扫除其人间性,而表现不生不灭,圆满自足的佛性。”③

古人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④说的是阴阳变化的法则是无形的,所以称为“道”,阴阳是有形的,所以称为“器”。艺术家焦兴涛在四川美院第四届雕塑年展的前言里说:“形”,“象也”,是形状、外观、样子,是稳定的表象;是某个生理或物理的结构所具有的外在呈现……“态”即“態”,“心所能必见于外”,是内在的意图,是冲动,是形状的原因,是行动的起点;是流动和不稳定,是可变和可怀疑的,是不确定的理解;是转瞬即逝,是一念之间……“形”与“态”相互转换,既而构成周而复始的艺术轮回。佛教艺术是“道”、是“器”、是“形”、是“态”……无形中,雕塑艺术的内涵孕育在佛教艺术之中。

佛像雕刻的意义就是它有巨大的包容性、圆满性。无怪乎人们惊叹中国佛像的中性美、中和美。这种美超越性别,穿越时空,这才是佛教艺术的“大美”。也许,我明白了为什么导师叫我研究佛像,正是由于佛像的包容性、整体性,我们才在艺术发展的空间有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正是佛像的非写实性才让我们有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不致落入写实主义狭窄的窠臼。也许,这才是雕塑艺术的真正内涵。

注释:

①晋书·顾恺之传.

②范曾,著.范曾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

③熊秉明,著.熊秉明美术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

④易经·系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