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比较与翻译中的文化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比较与翻译中的文化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英文化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种文化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必然存在差异性。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做好翻译工作的根本。本文从《红楼梦》两种译本的比喻翻译谈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指出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比较语境之下,实现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化、阐释和构建。

【关键词】文化比较 文化建构 跨文化研究 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253-02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例如,哈蒂姆和梅森在其著作《语篇与翻译》(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ion)中将翻译界定为“一定社会语境下发生的交流过程”(Hatin & Mason,1990:3),因而要求译者“不仅具有双语能力,而且具有双文化视角”。奈达也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重要”(Nida,1993:10)。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著作《文化建构:文学翻译研究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中指出:“翻译是指一种文化建构”。令人欣喜的是,时下在国内亦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翻译纳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比较语境下来进行探讨和研究,从文化的维度来考察全球化在文化领域内的影响和作用,将语言当作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而考察翻译是将语言学的经验研究和文化学的人文阐释以及翻译文本的个案分析结合起来的有效尝试,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对翻译学这一新兴尚不成熟的边缘学科的理论建构。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反映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丰富多彩,而中、英之间,无论是语言或文化都相差甚远,因此对其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成为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红楼梦》有两部比较成功的英译本,一部为中国译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部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本文拟就书中一些典型的文化涵义的翻译,按照著名翻译家Nida对文化的划分,从宗教、生态及语言文化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取向及翻译策略。

一、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它们对该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英国人多信奉基督教,而中国人则受佛教和道教影响较大。

中国人相信:在开天辟地以后才有世界,主宰自然界的是“天公”、“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内涵不同,其含义也不一样。“上帝”这个概念具有较浓厚的基督教色彩,而“尊天命”、“听天由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带有中国的宗教色彩。曹雪芹在《红楼梦》多处都写到了老天爷、菩萨和神仙。我们从杨氏夫妇翻译为“Heaven”,“Buddha”,“immortals”;而霍克斯翻译为“God”,“good Lord”,“salvation”。由此看出他们由于受中英宗教文化的不同影响而翻译的差异。如杨宪益夫妇把《好了歌》中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译为“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n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而霍克斯译为“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have done”。杨把“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而霍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It’s up to us to think of something. We must leave it to the good Lord to decide whether He’ll help us or not. Who knows, He might give us the opportunity we are looking for.”由此可见宗教文化对语言影响非常大。

霍译也是注意宗教文化的转化。实例: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第十六回)

杨戴:You’re an educated young fellow, don’t you know the saying,“if the King of Hell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霍克斯:You’re an educated young fellow: 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 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 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

维科汉英词典对“阎王”的解释是extremely cruel and violent person,与这句话的语意相符,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在翻译中,杨戴把阎王转化成了更通俗易懂的“king”,整个有国君对臣子下命令,臣子必须服从的口吻,而霍克斯则作了归化的处理,介绍外国读者熟悉的“Yama”(the Buddhist dharmapala and judge of the dead)。增加了译文文化的构建和可读性,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

二、生态文化

语言植根于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河流、森林、土地。人类的生活环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地理环境的差异同样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翻译时,译者要特别留神。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第十八回)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

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杨译)

Their mistress, standing in the soft summer breeze.

Finds quite content in everything she sees.(霍译)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第三十八回)

I gaze around in the west wind, sick at heart;

A sad season of the red smartweed and white reeds.(杨译)

The autumn wind that through the knotgrass blows,

Blurs the sad gazer’s eyes with unshed tears.(霍译)

由于中、英地理差异,“东风”和“西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不同的含义。汉语中,“东风”代表春、夏季节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温暖潮湿气流。在英国,“东风”却指秋、冬季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寒风。同样的,“西风”在汉语中一般和秋天有关,然而英国诗人却喜欢用“西风”来描写春天和夏天。在上面例句中,杨译忠实于原文采取直译法,而霍译则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而把“东风”、“西风”分别转换成“summer breeze”、“autumn wind”。

杨戴译文对文化的理解和保留有助于译文的意境重现。如对于“潇湘馆”的翻译,杨宪益译为“Bamboo Lodge”,霍克斯译为“The Naiad’s House”。韩愈在一诗中用“潇碧”代竹;白居易在《江上送客》中写道“湘竹斑如血”,可见“湘”也指代竹。《红楼梦》中曹雪芹描绘潇湘馆是“千百竿翠竹遮映”。中国古人常以竹明志,以竹喻人。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竹来赞扬林黛玉的高尚节操、对爱情的忠贞和忍受“风刀霜剑”的坚韧意志。同时,林黛玉又称为“潇湘妃子”,暗指娥皇女英。而Naiad是希腊神话中河边湖滨仙女。可见,杨宪益是取“潇湘”竹之意,霍克斯则取娥皇女英的典故。两人各取一意,但Naiad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色彩,从而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且Naiad与竹毫无联系。因此,相较之下“Bamboo Lodge”更合适。

三、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反映文化。文化在语言中体现在俗语上。虽然在不同语言中俗语所表达的意思大体相同,但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人们的心理反映不同,相同俗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联想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翻译中要注意俗语文化阐释和构建。

如: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性的混账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第十一回)

杨戴:“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 scoffed Ping-erh. The beast has not a shred of common decency. He deserves a bad end for dreaming of such a thing.”

霍克斯:“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 He’ll come to no good end, getting ideas like that!”said Patience.

贾家的远亲贾瑞,在秦可卿将亡,王熙凤正处心悲之时想调戏王熙凤,这里是熙凤的贴身丫鬟平儿对贾瑞的评价,符合平儿丫头的身份,人物性格刻画十分到位。在翻译时,杨译和霍译仍然采用直译,但一个明显的差异是杨戴夫妇用swan一词来表示天鹅,在柯林斯英汉双解词典中,天鹅对应的唯一英文义项是swan;但霍克斯作为一个母语为英语的外国译者,却故意不选swan一词,而创造性的把其加工成goose in the sky。因为天鹅在西方文化里是阿波罗的神鸟,而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而且还是诗歌和艺术之神。因此,英语中用swan来象征文艺、诗歌,如莎士比亚因其家乡在艾冯河畔(Stratford-upon-Avon)就常被称为“艾冯河畔的天鹅”(the Swan of Avon);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则被称为“曼图亚的天鹅”(the Mantuan Swan)。在英语文化中,“天鹅”和人类的食物没有关系,霍译者显然对中西文化产生的矛盾进行了处理,为了体现语言的对称美,霍克斯还在toad上加修饰语on the ground,与goose in the sky相呼应,细细体会,译者真是匠心独运,这些处理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方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从以上杨氏和霍氏对《红楼梦》两种英译的文化阐释和翻译中可知,翻译中的文化构建要求翻译应从只注重语言文字上转换过渡到跨文化的研究,使译文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再现其相应的文化特色。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仅仅掌握双语言是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熟谙两种文化,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准确、恰当地表述原语文化,吸收,认可译入语文化,为努力实现各种文化类型的平等对话,积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谐发展充当使者。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6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 詹蓓、杨国静.语篇信息型:英汉互译理论新思维[J].中国翻译,2007(2)

7 Cao Xueqin, 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s[M].Yang Xianyi, Gladys Yang, translator.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l978

8 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M].David Hawkes, John Minford, translator.London: Penguin Book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