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怕“难住总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怕“难住总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全国“两会”,对总理的“首秀”表现,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是“靠专业和坦诚”获得“满堂彩”的。但民众对中国记者――准确地说,是对中国内地记者――的现场表现,则颇多苛责之声。

答记者问当天,我正出差在外,但还是忍不住“溜会”,躲进房间看电视直播。我的一位同事不断用微信和我交流,他的看法是,今年内地女记者的打扮,比往年靓。

他话音未落,一靓女就得到提问的机会。接着,他猜,还会是靓女,结果他猜对了;再猜,他说还是“她”,结果,他错了。猜错了他不服气,说,你瞧,这靓仔,“磁”性十足。总之,是女记者忙扮靓,男记者尽套磁。

再看看人家境外的记者,才不靠这一套,靠的是问题本身。他们的提问犀利,针对性强,多少有些想“为难”我们大国总理的味道。可大众说,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为难”,这样的味道。有网民说中国内地记者是“新闻的水”兑“一滴表演的油”,让人“受不了”。

针对这种现象,《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说,别怕“难住总理”。

文章说,纵观近几年记者招待会,内地记者和境外记者提问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的记者提出的问题,轻飘飘,软绵绵,像弹棉花,不够分量,似乎生怕“难住总理”,不如外国记者的提问直截了当,入木三分。文章还引用网民的话:“中国记者真没水平,中国人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可一个都不问。”文章的结论是,也许记者们如此提问有难言之隐,但是,如果对中国改革的“深水区”问题缺少探索,对街谈巷议的民生问题缺少关注,对全球瞩目的国家发展方向缺少思考,那么无论提问设计得多么精妙,都会流于“弹棉花”,而与深刻无缘。文章最后呼吁,要切实加强记者的修养。

“抄袭”了《光明日报》文章的一大半,有种越抄越坐不住的感觉。鄙人“廉颇老矣”,虽不能在记者的第一线“冲锋陷阵”,但自己的同事毕竟天天在第一线“攻城略地”,他们虽无法像中央一级的媒体,在“为难”还是“不为难”总理之间选择、徘徊,但他们几乎也是天天要与“小巷总理”打交道啊。想到要切实加强他们的修养,顿时觉得“如负泰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可是再一想,不对呀,这《光明日报》近乎“教训”人的口吻,有点“手电筒”不照自己专照别人的感觉呀。我回忆了一下,那天,总理的答记者问,就没有《光明日报》的份嘛。设想,如果有呢?《光明日报》的提问,就能够提及“深水区”问题?就能提及“食品安全”问题?就能提及“国家发展方向”问题?那么,你不敢,就是你的记者修养有问题?你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的糊涂?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了全国“两会”期间的《光明日报》。

我只查一条新闻,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那天的讲话非常生动,非常到位,非常深刻。他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这么好的讲话,《光明日报》没登,当然,我所在的媒体也没登,《人民日报》也没登。可是,江苏的《扬子晚报》登了;结果,全国的小报,都选用了《扬子晚报》的稿子。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吃了豹子胆,胆敢不刊登总书记的讲话?当然不是,是“有关部门”下指示只能用新华社的通稿。而新华社通稿不“通”,我们发了,就要面临被“通报批评”的危险。

我写下这些,绝对不是也绝对不敢“叫板”《光明日报》,只是想说,记者或者说新闻单位也想像境外记者那样大胆、犀利、深刻,做得到吗?

(作者系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日报》总编辑)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