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贵在“自然”之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贵在“自然”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言道:化妆的最高境界是若无妆般自然,表演的最高境界是如生活般自然。我想“自然”应该是所有表达美的最高境界。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也是表达美的一种形式,所以离不开“自然”。而每每听课,有时听到同学们面无表情地读,有时是眉头紧锁故作焦虑地读,得到的不是赞叹与动容,而是一阵阵掩口而笑。我不禁想到了“自然”。如果那朗读是情感的自然迸发与展现,还会如此令人发笑吗?为此我谈谈在朗读教学中探索出的方法。

一、读贵实在,着力“自然”,注重朗读的数量和质量的均衡

读得实在,是指数量实在和质量实在。有的教师毫无指导地、反复地让学生读课文,读了一段又一段,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一味地读书,到底有何收获不太重视,长此以往,学生读而生厌。朗读,作为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必须力求扎实有效,必须把形式与目的交汇于自然无形之中。就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面大量广”“层清目明”“形活量高”。因为读课文不仅是为分析文章做准备,而且是理解课文的体现,更是表达课文主旨的重要方式,所以读书的量要大,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书的面要广,尽量做到形式多样,让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读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都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清楚,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这样的读书质量才会高,才能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读出滋味来,并达到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这首词通俗易懂的特点,把理解词的意境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做到“五读”:

一读:了解大概。在看图和叙述图上景物之后,让学生大声读课文,图文对照,找到图文相应的内容。

二读:发现问题。在一读的基础上我逐步深入,让学生二读课文,找找疑问并想恰当的办法解决。同学们带着疑问去读课文,目的性强。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读:兴趣展现。同学们通过二读对“村居”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便与其探讨农村生活的乐趣,鼓励再读。同学们兴趣盎然。

四读:感悟意境。读出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还不够,我让学生再读再感悟词的下片,同学们很快就感受到了词中那浓浓的亲情。

五读:教书育人。当同学们满怀激情和向往再读词文时,我将主题升华,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让同学、老师听出他最喜欢的人物,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们都很踊跃。有的喜欢老人,因为老人祥和平静;有的喜欢中儿,因为他勤劳;也有的喜欢小儿,因为他的天真无邪……

通过这扎实的“五读”训练,同学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的绽放。

二、读贵精彩,感受“自然”,注重朗读的过程和结果的和谐

所谓精彩,就是朗读过程的精彩和结果的精彩。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朗读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约束,学生在课堂上如同提线木偶。为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有的教师绞尽脑汁,在备课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轻读、速读、慢读、回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从形式上看是精彩了,但是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进步却不得而知。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我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就运用了电教手段,找来了《话说长江》的资料片,让学生首先感受到长江那磅礴的气势,倾听长江那滚滚的涛声。学生们被长江的气势震撼了,都睁大双眼,张大嘴巴,发出了啧啧赞叹。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长江那迷人的风韵,体会长江那博大的胸怀。文本语言本就读来上口,再加上情景的渲染,学生们读得更是激情飞扬,我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的气势和温柔的衷肠。我看同学们已能成诵,便趁热打铁,在背景上加配歌曲,让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他们又把对长江的爱融进了歌曲中。又如教学《游天然动物园》一文,我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动物形象,耳听长颈鹿的轻语、基马猴的长啸、大象的喘息、雄师的怒吼……想象这些声音合奏成大自然的乐章,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怀着对动物的爱和对大自然的情去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读贵有悟,情归“自然”,注重朗读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悟,即感悟。阅读教学强调“在读中有感悟”,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规律,从而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有的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课题,还没有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识时,就要求学生带着激动的心情、沉重的心情、矛盾的感情、陶醉的感情去朗读,这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也就免不了出现令人掩口而笑的一幕。感情是学生受到课文感染之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自然就不要你去告诉他要用什么感情、语气朗读课文了。

如我在教学《所见》这首诗时,了解到此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牧童、黄牛、知了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更不用说有所感悟了。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一幅活动的课件。画面上: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个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着优美动听的歌声,歌声在树林里回荡,这时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知了在树上鸣叫,牧童为了逮住知了立刻停住歌唱跳下牛背。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牧童的天真可爱了。为了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村居》、《春晓》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生出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幅幅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我通过为诗作画等多手段教学帮助学生感悟,不仅调节了教学气氛,而且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根植于课文这片“沃土”,这样才能让朗读绽放出自然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