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病和零容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病和零容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家,著有《西班牙旅行笔记》等,现居美国

这几天,我住的佐治亚州又出新闻,人口1.8万的小城米利奇维尔,6岁黑人小女孩萨蕾莎,因在小学幼儿班大发脾气,撕墙上的贴纸,扔东西,被校长叫来的警察逮捕,双手反铐,抓入警局,扣押了一个小时后家长才知道,消息顿时传遍全国。

追根究底,这都起于“零容忍”政策。

零容忍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的一个报告中。它的理念主要来自两个保守党人,JamesQ.Wilson和George L.Kelling,他们在《大西洋月刊》提到的“破窗理论”,要点是,一个社区假如容忍一栋房子有几扇破玻璃窗,就会有人窥视、有流浪汉或者罪犯发现这是空屋而进去生火取暖、会垃圾四起、会有更多的汽车和房屋的窗子被打破,一个街区就会逐渐被犯罪蚕食,所以对第一个破窗就不能容忍。

它的背景是现代病泛滥导致刑事犯罪剧增。传统文化的约束固然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平衡个人、家庭和社会,然而不论对错,有约束往往有反弹,冲破禁锢的张力也在不断累积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是一个很自然的爆发,它如同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有视野的开阔,有对艺术的扩展,有对异文化的更多宽容,也有各种现代病,例如大面积的个人放纵、家庭解体对社会带来冲击,甚至追求感官愉悦和自戕结合,例如吸毒。解除自我约束,一发不可收。

在堕胎问题上,有个听上去似乎很合理的口号,就是:“我的身体,我的选择”。我的身体,哪怕糟蹋了,干他人何事?干社会和法律何事?事实上,把这个口号移到上,会发现不那么简单,个人的集合就是社会,伤害个人,如若大面积发生,则可能毁灭家庭和社会,当年鸦片盛行就是。何况需要钱,弄钱的紧迫导致犯罪,可能引发严重社会问题。这样的危机前景,导致零容忍概念进入法律。

1994年的国会通过的《学校无枪法》,使得零容忍政策成为联邦教育法的一部分。零容忍也进入克林顿政府司法部1999年5月“打破和犯罪恶性循环”的执法政策。此后各州教育都有相应立法,零容忍在美国和加拿大都变成一个常用词。

零容忍意在消除不良行为,设定对违规行为自动进入处罚的既定规定,禁止在执行过程中酌情处理,即禁止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况改变处罚。将近二十年,公立学校零容忍从“无枪无”开始,此后被划入零容忍范围的不良行为在不断扩大,例如,扩大到对性骚扰、肢体骚扰、暴力、破坏公物、酒精等的零容忍。

从逻辑上说,学校当然可以规范中小学生,似乎没什么问题。实际执行却有重大隐患:零容忍的重罚可能是根据最严重后果制定的,例如对破坏公物而言,烧房子是破坏公物,在课桌上涂鸦也是破坏公物;还有就是不当引入成人刑事处罚,如肢体冲突,在成人社会可能划归刑事重罪。校园内固然也可能发生必须移交司法的严重暴力,可一般的小孩打架是做校纪处分,还是少年犯刑事罪?对暴力零容忍不问具体情况和对象,警察就可能进入中小学执法了。对一些不愿承担责任、忽略学生心理伤害的校方,有如此方便、具威慑力的执法工具可用,何乐而不为?结果就出现简化套用,把复杂的教育变成简单的刑事处罚,出现一系列事件。

例如纽约市,2010年,12岁的小女孩阿里莎·冈萨雷斯,她等待教师批改作业,闲来无聊,就用笔在桌上写了两个小朋友的名字和“我爱你们”,签上名字日期。在社会上,破坏公物属刑事罪,学校“零容忍”,同等归类,启动报警,警察按操作程序,反铐女孩,穿过街道带往警局,她被拘留几小时,留下了被捕记录,还要按照程序去家庭法庭签下同意社区服务的惩罚。2008年,5岁的丹尼斯·利维拉,因在学校幼儿班扔了东西,被戴上手铐送入心理病房。虽然事后各方都认为这毫无必要,但心理伤害已经形成。

即便在成人世界,谈司法的温度,就是酌情处理权。而零容忍政策既可能把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划归司法,也因为零容忍,就一刀切、去除了最需要的酌情处理。虽然逮捕不是一个普遍情况,但是校内零容忍政策带来的开除停学等过重处罚还是不少。例如,禁枪禁到玩具枪。有幼儿园孩子玩官兵捉强盗,用手比画手枪,被停学;有孩子把两寸长的微型“机关枪”形状的塑料片带到学校,受到处罚等等。

所以,零容忍饱受争议。萨蕾莎事件之后,美国著名的“改变”网站已经有超过17万人签名呼吁,要求抹掉萨蕾莎的被捕记录,禁止学校引入警察规范学生行为。法律学者也在建议,呼吁公民们尤其是家长们,要求州和地方立法,对零容忍政策做出必要限制,避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