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复旦投毒悲剧发生后,以及随之发生的一系列相似案例,引起全社会极大反响,再次警醒人们对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个话题的深思。极端的个案背后,是大学校园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互交往中随时可能暴发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冲突。任何一个小小的矛盾火花,都可能引燃一桩大悲剧。这不,哈尔滨一所高校赶忙出台新规,为了以防万一,禁止桶装水进入学生宿舍。这样的做法似乎有所过极,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也的确给管理者出了难题,不得已使出这因噎废食的招数。无独有偶,华中农业大学学工部日前出台《寝室长工作条例》,要求寝室长“密切关注寝室成员的动态,了解寝室成员的外出和异常情况,对于发生的紧急或异常情况要及早发现,并向班委报告,必要或紧急时可直接向辅导员汇报”。

高压态势下,往往会矫枉过正,于是大家都显得有点神经质。不过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危机现象的确存在。日前,西南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近4成大学生认为寝室关系不融洽。而早在今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宿舍关系,在武汉12所高校也做过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调查中发现许多相似的案例,有的寝室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个别极端利己的人,或者不合群的人,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有寝室长感叹自己“就要崩溃了”!其他同学也觉得受不了,可是那些极为自负的“极品室友”,仿佛生活在无人之境。从不顾及其他同学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就耍“公主”或“王子”做派。当然,更多的还是因生活琐事,不能彼此包容忍让,以至最终爆发冲突。

任何事态的爆发总归是有一个积累与发酵的过程。极端的个案,虽说有很大的偶发性,但联系到社会环境与教育现状,就不免让人为整个大学校园人际生态现状深感忧虑。原来孳生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土壤不是贫瘠而是肥沃,一旦当我们弄清楚了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根源,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也好对症下药,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

一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减少,造成情感的隔阂,人性的冷漠。当今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均已离不开网络,年轻人是网络的时尚宠儿,而大学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据调查,大学生迷恋网络已很普遍,其中有网瘾的接近一成五。一旦现实中找不到合适的交往对象,就会沉醉网络。调查显示,75%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网上寻找聊天伙伴,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交流时间的占32%,二者时间差不多的占44%。也就是说有76%的大学生自认为,大半时间都是在网上度过的。

大学生盛行网聊,原因在于网聊具有极好的隐匿性,可以规避现实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难堪、尴尬等窘境。网络聊天其实是给部分不善于交际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通道。正如大学生自己所言:网络就是给大学生一个假面具,借助网络使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言语木讷,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可以变得侃侃而谈。然而,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越是依赖网聊,现实交往越显得蹩脚。还有就是原本善于现实交往的学生,也会因网络的影响而对现实交往变得疏远起来。然而,人毕竟是要面对面地打交道,现实交往是不可逾越的生活必经门道。网络营造的只是一个虚拟世界,只会拉大同学之间彼此的感情隔阂,扩大人际交往的距离。

还有更严重的则衍变为网瘾,严重的变成病态,整天泡在网上,从不与同学面对面地交往,也很少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或同学私下组织的群体活动。手机上网功能实现后,更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曾经“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何时变成了“睡在我上铺的敌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学室友间矛盾频现,甚至挥刀相向?有高校研究生认为,仔细想来,缺乏沟通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造成大学室友间沟通缺乏的“罪魁祸首”就是互联网。现在的大学生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下课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听歌、刷微博,几乎所有的交流都改在网上,甚至连打牌都改网上了。离开网络,彼此见面无话可说。长此以往,室友间缺乏沟通了解,能不产生矛盾吗?

二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身上较为集中的共性问题所致:相对较为自私;心胸狭小容不得别人。不论家庭出身背景如何,独生子女成长的经历都打下深深的优越性烙印。打小时候起就是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浸淫着,从小被宠爱被娇惯。好胜自负,受不得委屈,嫉妒心强,眼里容不下别人,逆境遭遇少,承受挫折能力差,抵御矛盾与冲突缺乏一定的迂回与韧性。独生子女天性就不好与人交往,加上极具竞争色彩的教育和社会价值导向以及对网络的依赖,更放大了这些缺陷。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独生子女占88%,其中84%的调查对象认为,造成人际交流障碍的主要因素是不宽容。

赢在起点或者不输在起点的“虎妈”“狼爸”教育,严重扭曲了孩子的人格,使得大学前的教育早就埋下了心理缺陷等诸多隐患。有报道说,河南漯河有位高中生,因无法忍受家庭严酷的教育管制,顾凶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姐姐。以前我们就曾听闻过有关报道,相似的悲剧不断重复上演,说明应试教育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耶鲁大学法学院组织的一项专门针对300多个华裔家庭的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学术成就和情感健康方面,随和型父母所养育的孩子表现名列第二,排在支持型父母的后面。而严酷型教育背景下的孩子在学业和社交方面,表现最差,最容易抑郁和焦虑。然而,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国家长普遍认同严酷型的“虎妈”“狼爸”教育,甚至连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主体思想观念上倾向于从严管教。在这种基础教育文化中浸泡大的一代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对全新的人际氛围,早前固化的应试教育人格,很容易使其迷失自我,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大学校园的新生活。结果只好借助网络进行自我慰藉。

三是教育重讲竞争与成功,轻谈合作与付出。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物质轻精神;重名利文凭轻道德修养;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重就业,轻育人。教育目的直奔文凭与就业。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原本就是目的本身,现在却变成了教育的工具。基础教育时期学生是学校提高升学率的工具,大学时期又成了大学提高就业率的工具。整个教育在全领域都充斥着浓厚的功利主义。利己而非利他成为教育实际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哪怕你的学生平均分考了90分或更高,只要不是第一,那你就得继续努力。过分强调竞争,已经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同窗情’而把同学视为‘敌人’”。同学关系变成了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敌对关系。大学生如是说。

常言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教育才是解决大学生人际危机的惟一出路。显然,网络时代与独生子女时代是既成的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惟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教育。问题是当下的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抑制或者修正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消极因素,相反却是助长了时代的弊端。我们之所以一再呼吁教育要回归本原,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在全领域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切实推行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只要教育的路子走对了,教育的观念、思想、方法使用得当了,网络与独生子女现象可能诱发的弊端就一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更何况,网络与独生子女并行的时代,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好的教育还可以将其发扬光大。

说起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尤其是学术型精英教育,是以育人为最高宗旨和惟一目的。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就是用来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精英教育者就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就是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决不做依附世俗社会的平庸者。然而,我们常常把孩子身上的问题一股脑地推向社会,认为是环境决定了他们如此这般如此那般。其实较之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来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欧洲哲学圈就有这样一个教育决定论的传承:英国经验主义者大都主张人性是可变的。培根坚信可用适当的教育改变人性;洛克更是直白了说,人性是一张可以任意刻画的白纸;穆勒父子都主张教育对人性的改造至关重要。罗素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教育决定论的思想,把教育看成是改变人性最重要方式,指出,“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它既能带来好的品性,又能带来坏的德行。人们幼时的教育最先决定了人性。为此,他特别强调早期的人格教育。

好的教育除了有好的教育理念,更为基础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教育体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体系。显然,现行应试教育体制,是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也就无法实现完美的人格教育,达成真善美的人性境界。

日前举办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届通识教育高峰论坛上,学者们重点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再次聚焦人的教育和通识教育,着力强调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其实,西方学派曾流行过的利他的功利主义以及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君子教育,两者在本质是相通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君子人格的高度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中国传统精英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一个心地始终有他人,胸怀天下的人,何以会为人际交往的区区小事而鲁莽行事呢?

(作者单位:深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