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元矛盾的“内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元矛盾的“内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感性与理性、压抑与奔放、悲观与乐观、内隐与豁达、幻想与现实,内质复杂的诗,我们可把它理解为“多元矛盾内省’的诗”。

[关键词] 多元矛盾“内省”

感性与理性、压抑与奔放、悲观与乐观、内隐与豁达、幻想与现实,内质复杂的诗,我们可把它理解为“多元矛盾‘内省’的诗”。

台湾一些诗人在这方面是下了苦功的。

请读宇彬《千年之后》一诗:

“千年之后,我是一种苍老一种风景/有雪花淹然而来/逐渐成熟,为美好的窥探/莫去山头结庐/千年之后,雪花依然/手势久久的是一种归来//千年之后,雪花是我/生命冷冷的燃烧/我必将回南/何处是我古老的城蹀/何处有一面小窗让我轻轻敲打//啊!千年之后/我是无物,我是梦醒的幻/我是神,我是超越时间的存在/不立于如今的山头/千年之后,我是/雪覆盖的泥土。”

“千年之后,我是一种苍老一种风景/有雪花淹然而来/逐渐成熟,为美好的窥探”,这是具有多元结构的设想,一幅冷色调的风暴,只有经寒的雪花才配在这漫长的霜期里“淹然而来”,一双审美的眼睛,面对那份不忍目击的神圣与洁白,成为最“美好的窥探”。接下来,诗人用了“结庐”一词,令人联想到魏晋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记》中的两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于茫茫的尘世,却感受不到车水马龙的喧嚣,抒发了一种超然的平静。诗人在此巧妙地运用“结庐”一词,并在句首呼之“莫去”,使整节诗的意境与内蕴深刻起来。

“啊!千年之后/我是无物,我是梦醒的幻/我是神,我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千年之后,我将是一种虚物,是一株苍老的思想树,无法“立于如今的山头”,那么,谁能想象出一千年之后的山头又该是怎样呢?是无物,是梦醒的幻,是神,是超越时间的标本,也许什么都是,都不是,但有一点,是令自己坚信的――我将化作泥土,接受永远的手势,然后被一年一季的雪,覆盖内省的本我。也就是说,在多元矛盾的心理状态下,诗人依旧清醒,“内省”也就突破了层层矛盾的封锁,走向自己美丽心灵的原野。

再看廖莫白的《行脚》一诗:

“环绕昨日的欢笑渐次远离/当我呼唤你的名字/情绪像退潮的沙滩/遍布走过的脚迹//潮湿的北部海港/茫然的船烟吐向空荡的洋面/命运顶着四季不停的风暴/细雨激起扩散的涟漪//沿着丘陵南下的茶园/轻唱生活的悲歌/和着被压迫的哀愁/回荡在桃园到苗粟的山谷//黄金铺成的景致/名字叫嘉南平原/累累的谷粒低垂无语/都让我们感到动人的生患/东部,最纯洁的处女/青翠的山脉,其上的树林/磊磊的溪石交相作响/演奏着原始粗犷的歌谣//环绕着昨日的记忆/逐次消杳,当我呼唤/遽变中的你,深情的岛屿/让我献上无止无尽的爱意。”

面对着浩淼无际的大海,独自蹒跚在刚刚退潮的沙滩,诗人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对昨日的深情回忆,然而,那昨日的欢笑,昨日的相聚,昨日的耳鬓厮磨……却已经渐次远离,渐渐地沿思维的退路向远处、向深处飘遁而去,这是十分揪心的回忆。昨日的欢笑,哪怕是眼神的一次微微示意,早都浸入骨髓,铭入心间,怎能轻轻地拂之而去。于是,诗人便以“呼唤你的名字”,做极力的挽留,挽留“昨日的欢笑”,以求在幻想中,在思念里延续昨日的幸福,然而,就如眼前这退潮后的沙滩上“遍布走过的脚迹”一样,倒是唤起了更清晰的印象,只是那一个个“脚迹”,一个个印象,于虚幻的陶醉里掩埋不住更深的孤零与悲凄。

在这里,诗人再一次揭示“昨日的记忆”,写记忆的“逐次消杳”,写诗人深情的呼唤,又把情思的焦点由人移于眼前景物,向“深情的岛屿”“献上无止无尽的爱意”,爱的主旨得到明确的提示,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呼唤之声和心灵的颤动――这就是多元矛盾的“内省”下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动。

这种多元矛盾在万志为的《人》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读她的《人》一诗:

“每个人/是一颗独立的星体/你走不进我的感觉/我走不进你的感觉/互相排斥/以维持吸引力的不坠/同一张网中相互争执/立于经或纬//宇宙无极/空空悬着一张纵横经纬的网/网内罗列的星体不时/碰撞,追逐,陨落/升起/吸引与排斥,均衡着力量/休戚相关,紧紧地连结/你走不进/我的感觉/亦趟不进/你。”

这首诗从头至尾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诗的篇幅不长,却入木三分地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纷争图,使读者似乎看到一张张在生活的大网中拼命挣扎的痛苦而无奈的脸。

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可以说,有的是零距离,有的却是相距一万八千里。这像诗中所说,“一颗独立的星体”,表明那种强烈的个性色彩。是的,每一个人如同一个又一个星体,有着自己的行运轨迹,“你走不进我的感觉/我走不进你的感觉”。但是,人毕竟是群体的分子,社会的分子。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天马行空、互不相干,而是密切联系,休戚相关,彼此对立而又统一。至此,作者的意图也不仅是描写个体的人的孤独或人们思想的隔阂,而是有更深更远的着眼点,这也正是这首诗充满了哲学思辩意味的原因所在。如“互相排斥/以维持吸引力的不坠/同一张网中相互争执/立于经或纬。”像这样充满辩证色彩的辩说论述,从辩说论述中释放出包含着人生哲理的诗意,触发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想象,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这个世界的光亮是通向四面八方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断。由此,诗人的情感,本能地从灵魂里奔泻而出,它外冷而内热,情与理在拍打着诗歌的翅膀。这首诗篇幅不长,但释放的能量却是巨大的,在冷静说“理”的笔触下,蕴藏着作者对于人类混乱纷争,陌为路人的现象的强烈不满和对于相互理解,走进彼此心灵的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可谓矛盾冲突之下结下“内省”的硕果。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关系,不由使人想到诗人北岛的一首诗《生活》,全诗只有一个字――“网”。情网、法网、人情网、关系网、天罗地网……这就是生活,一个人,只要他活在世上,他就逃不出这些有形无形的网,就必须在这网中“碰撞、追逐、陨落、升起”。那无情的碰撞、追逐,使人感到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同样在左右着人类的命运。尽管每个人命运不同,生活迥异,但他们却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和谐在一起。在社会环境中生存,每个人都具有主客体两重性质,即作为客体既要满足其他主体的需要,作为主体又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境地,使得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