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师走上讲台前,让在座的36名学生每6人一组围坐在一起。)

师:语文会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今天要学习的《伤仲永>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伤伸永>及其注释的复印件。)现在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就读课文内容,不看其他的。

(生默读。)

(师板书“伤仲永、王安石”,并在正中间画了一个四台的阶梯图。)

师:好,看完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看完第一遍,看懂的、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大家互相看看。有没有举手的?没有。这说明只看《伤仲永》的正文,看第一遍,没有看懂。这很正常,要知道像这种文言文,看第一遍,只看正文,是看不懂的。下面就要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时候要看注释,请拿起笔来,一边看,一边用笔圈点勾画―下。

(生继续看。)

(师板书,在第一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一遍”,上面写“读不懂”,在第二个台阶下写“第二遍”。)

(10分钟以后生全看完。)

师:看了第二遍之后,感觉到基本上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能够两三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的,请举手。

(一少部分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第一组举手的多一些。好的,请放下。就是说看了第二遍之后,和第一遍相比,发生了一个变化:有一少部分同学已经基本上明白了。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明白。那怎么办呢?下面,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你问问我,我问问你,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个什么事,最后,用两三句话概括出来。

(生讨论,师在小组内与学生交流,约4分钟。)

师:每组请一个同学来说―下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生:课文讲了金溪的贫民方仲永五岁时便可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以获得利益,于是每天带着仲永四处见人,不让他学习,渐渐地,他也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师:好的,你请坐。他说得好不好,同学们?

生:(齐声)好。

(师总结这位学生回答问题“好”在哪里,巧妙地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此环节略去。)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黑板。(指着台阶图)刚才我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同学们读不懂;读第二遍以后,就发生了变化――同学们的学习发生了变化。(在第一遍走向第二遍台阶的方向画一个箭头,并写上“变化”。)那么我们问―下,这个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还看了注释。(同学们兴奋地和老师一起总结。)特别是这一组同学,这一看注释,好多同学都看懂了。但是仍然有问题,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什么?

生:(同老师一起)交流讨论。

师:这样又发生了变化,现在是不是多数的同学基本上都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了呢?现在,基本上明白怎么回事的请举手。

(生全体举手。)

师:那就是说,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方法…一

【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两个方法:看注释和交流。此环节略去。)

师:(在第二台阶上面写“开始懂了”。)我们读第二遍后开始懂了。好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把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听。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读,读到“日扳(bān)仲永”,老师打断。)

师:这里要停一停了,有没有注释啊?

生:有。

师:(和蔼地)重新读。

(生读,读到“不能称”,师又打断。

师:“不能”什么?对,“不能称(ch色n)”。

(生读完。)

师:最后一段是议论,不太好读,但是这位同学还是读得很流畅。好了,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遍。注意那几个读错的字。

(生朗读。)

师:(打断阅读错误的地方,纠正“为”“乞”“卒”的读音。)这一遍我们又纠正了几个很容易读错的字,由于它们是多音字,或者同学们容易受其他字的干扰,所以很容易读错。现在呢,同学们自己放声地把这篇文章读一遍,一定要放声地读。

(生自己放声读,师在第三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三、四、五遍”。)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走了几遍了?

生:第四遍。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学生主动起来读了第五遍,大家都认为她读得好。此环节略去。)

师:她读得好,好在哪里呀?对,她读得很流畅。这个流畅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她中间没有打磕巴,一气呵成地读下来了;第二,她读的过程当中没有读错的字了。同学们看―一下,刚才我们读第三遍的时候有没有问题啊?

生:有。

师:有问题,读第四遍也有,但这个同学读第五遍时没有问题了,或者说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又发生了变化。(在第二台阶走向第三台阶的方向画一个箭头,并写上“变化”二字。)你们的学习啊,是在变化中不断地前进的。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你们读得遍数多了。是不是啊?那么,我们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要想把一篇文言文读得流畅,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声)多读。

师:我们总结―下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和方法:第一,要想把文章读懂,必须看注释。看注释之后仍然有问题,要进行什么呀?――(师生齐声)讨论交流。要想把文章读得流畅,要怎么办呢?――(师生齐声)多读,反复读。

师:我们现在读了五遍了(在第四个台阶下写“第六遍”),是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肯定还有问题,是不是啊?

生:是。

师:下一步每个组提出自己的问题来,这个问题是我们组的同学经过交流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我们要提到全班同学面前来,让大家来解决。看这个组提出的问题哪个组能给解决了,那解决问题的这个组的水平就高。开始!

(生讨论,约5分钟。)

生: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写出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哪个组帮着来解决?任何一个组都可以举手。(没人举手。)这个问题就把同学们给难倒了?请这个同学把他们的问题再重复一遍。

(生重复问题。有人举手。)

师:这个组能解决。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天生聪慧的人还是非常需要后天的教育的。

师:(转向提问题的同学)你对他这个回答满意不满意?

生:应该说可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其他组的同学都没有积极地举手应答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提得具有普遍性,提到了每个同学的软肋上。下面每个组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

(生开始讨论。)

师:好了,停下来。哪个组要发言?

生:我认为,勤奋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么聪慧,你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

师:如果不进行后天教育,人会怎么样?

生:人就会变得跟平常人_样,没有什么特点了。

师:如果是一个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会怎么样?王安石有没有那个话?你读一读。

生:“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师:好的,你请坐。同学们,你们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作的目的在文章当中的哪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最后一段。

师:好,我们把最后一段一起读一遍。

(齐读。)

师:第一组的第二个问题是王安石对方仲永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哪个组来回答?

生:从题目中的“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

师:(笑呵呵地)“伤”是什么意思啊?

生:(齐声)哀伤!

师:是同情吗?

生:不是。

师:“伤”的翻译是什么,你再说一遍(指向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生:哀伤叹气。

师:找到依据了吗?请坐。同学们看,这就是阅读理解的规律,我们不能去瞎猜,我们―定要从文章当中寻找依据,这个“伤”字就表现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态度。一组的问题解决了,二组提问题,重复的问题不提。

生:最后一段蕴藏什么道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师:这个问题好不好解决?你们先讨论。

(生讨论。)

师:好了,哪个组回答问题?

生:这段话讲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就会变得连普通人都不如。

师:同学们说,他的语言表达怎么样啊?特别地讲究逻辑,非常清晰,他把两层意思都说出来了;你即便是一个聪明的人,如果后天不接受教育,你就会变成一个平常人;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连平常人都不如。你看这意思表达得多清楚啊!同学们,语文学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要表达得准确清晰,有次序。(停顿)你们同意王安石这个观点吗,同意的举手。

(生基本都举手。)

师:同学们,应该的,人家王安石说得对,干吗不同意?如果人家王安石说错了,你不同意那有情可原。说对了不同意,那就说明你不讲理。那王安石说得到底有没有问题?多多少少可能有点问题。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你们以后对王安石的观点会有补充深化。好,三组的同学提问题。

生: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哪个组来解决?

生:我觉得方伸永的变化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他天资聪明;第二个阶段就是他父亲经常带着他去别人家作诗,天资渐渐淡了;最后一个阶段,由于没有学习,最后泯然众人。

师:好的,请坐。大家鼓鼓掌。

(生鼓掌。)

师:这些问题都难不住我们同学,我们同学也很聪明啊,但是聪明归聪明,还是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哦!来,该你们提问题了。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卒(zǔ)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卒”(zú)。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刚才提的问题都是宏观上的,这个同学提到了字词句解释的问题,很好。谁来?(其他没提问的组说他们也是这个问题。)你们组也是这个问题啊?这说明这个问题有普遍性。这个“卒”是“最终”的意思,记下来,那这句话怎么翻译?

生:(齐声)最终变成平常人。

师:对,再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是在解释他“卒之为众人”的原因。什么原因呢?大家看,“则”怎么翻译啊?翻译成“那是”,“那是因为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所造成的呀”。你看,后面有个“也”,说明这是一个判断句。是什么原因呀?同学们,自己完整地翻译给自己听。

(生各自说。)

师:没有问题了?那我要提一个问题了,我提的问题如果同学们能解决的话,我就很佩服你。你们听,“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中的“且”是什么意思?谁来回答?

生:我觉得“且”应该是“那么”,“所以,不受之人,那么他就成为众人’。

师:敢于表达是这个同学的优点。这个同学在推测“且’’是什么意思。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没有推测对。

生:是“所以”的意思。

生:“且”是不如众人的意思。

师:好,请坐。大家注意了,这个“且”是“尚且”的意思,是个关联词,它是为下文作铺垫的。他说“如此其贤”的方仲永,“不受之人’,尚且变成了普通人。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固”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声)本来。

师:很好,同学们记下来,“固”是本来的意思。你看它就为下面作铺垫了,那些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如果再“不受之人”,那就连普通人都不如了。这个层次清楚了吗?

生:(齐声)清楚了。

师:好,把最后一段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走到黑板前,在第四个台阶上写“解决问题”,并在第三台阶走向第四台阶的方向画一个箭头,写上“变化”二字。)这个环节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帮着你们解决,这是不是跟前面的台阶相比,又进步了一层,又发生了变化?

生:(齐声)是。

师:对,我们上课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同学们以后上课要问自己“我发生变化了吗”,如果发生变化了,很好,你进步了。如果一问自己,哎呀,我没发生变化,那你这节课就有问题了,你就没有好好地学习。那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吗?

生:(齐声)不是。

师:那主要是干什么呢?

生:(齐声)自己学。

师:对,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之下你们自己来学习。学习的主人是谁啊?

生:(齐声)自己。

师:好,懂得了这个道理,同学们的学习就能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以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文言文课等同于古代汉语课。程翔老师的这节课,对于所有从事母语教学的教师都很有启发。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课堂为载体,生成为目的”,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的理论付诸实践。但是除此之外,这节课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其隐在的个性化的特色。

第一,“围坐效应”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

上课前,一改平日有先后的座位习惯,程翔老师让每六人围尘成一组,营造了特别的氛围。首先,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他们更愿意合作着去面对共同的问题;其次,“围坐”的形式让每一个人都更清晰地成为“面对者”的镜子,彼此的示范、模仿以及监督效力自然产生;再次,“围坐”的形式消除了与老师的隔阂,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获得了随时与老师沟通的机会;最后,学生的视线范围都是均等的,每个围坐的组员都觉得自己是这个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进而产生主人翁的优越感和自信,言谈和表达的欲望就随之产生。

第二,教师富有感情和变化的语调调动学生表达想法的积极性,并使课堂轻松快乐。

程翔老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理解”的课堂模式是相对普适的模式,它分成两个阶段,即“原始理解”和“后续理解”。“原始理解”指学生没有任何外界干扰时原原本本的文本阅读;“后续理解”即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原始理解,逐渐接近基本理解。大多数阅读教学仅仅将原始理解作为学生参与教学的手段,过于强调后续理解,反而伤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伤仲永》这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而言完全是陌生的,学生如何才能积极参与讨论?程翔老师始终都面带微笑,表情丰富,有时还模仿学生的表达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延展了学生原始理解的过程。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知识的同时总结学习的方法。

一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层的阶梯图,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渐渐明白其用意:从第一台阶上到第四台阶,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当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后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这种将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断品尝着前进的喜悦和兴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一个学生说到“伤”表达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时,尽管不恰当,老师也没有立刻否定,看似针对个体回答的追问,却巧妙地提醒其他学生如何寻找最理想的答案,同时言传身教地再现了严谨的求学榜样。而且,尽管程翔老师没有把这个问题揪出来专门进行理论说教,但此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老师~步步仔细又有设计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我”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信。

程翔老师并不反对针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应试教学方式,但是主张在生成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节课将知识、学生、老师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是强调素质教育的教学主张在现实课堂中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