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险不在市场 而在缺乏理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险不在市场 而在缺乏理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业飞速发展,繁荣空前。不过阴晴圆缺,繁荣背后必然蕴含着风险,当下电视剧市场供求失衡、泡沫浮现;低劣竞争、外销空白;2012年下半年资本降温,很多从业者顿足观望。

这一切固然有体制、市场机制、资本的蜂拥而至加剧竞争等大环境原因,但却并非中国电视剧风险之根源。窃以为,风险不在市场,在于缺乏理想。电视剧业界有几个很流行的观念一直让我很迷惑,就个人理解而言,堪称怪谈,个人认为,这几个观念与当下电视剧市场乱象有着很大关联。

主流观众是中老年妇女?

“电视剧的主流观众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妇女”这个说法有很多变种,从市场角度来说,核心意思是:电视剧要能让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女性喜欢才容易赚钱。这一观点是目前国内电视剧粗制滥造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只需稍一回想国内广受欢迎的电视剧名字,便可发现这一观点与事实多么相悖:《我爱我家》《康熙大帝》《大宅门》《闯关东》《还珠格格》《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武林外传》《蜗居》《潜伏》《亮剑》《媳妇的美好时代》《甄嬛传》……这些剧并非一味偏重女性观众,也并非全部都是“最受欢迎”的家庭伦理情感剧,而且,也看不出这些剧中有几部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观众。

这种观念可能是因为一种混淆:“电视观众=电视剧观众”,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视观众的主要构成的确“文化水平中低,年龄偏中老年,女性居多。” 但这只是宏观综合统计得出的结论。新闻栏目、军事栏目、乃至《中国好声音》的观众群构成显然并非如此,不同类型的电视剧观众构成自然也不可能千人一面。

对于很多投资人制作人来说,做电视剧的目的就是赚钱,于是找三流编剧,制作水平也无需太高,既简单又省成本,于是投机取巧。国内以电视剧为主的影视企业,很多还停留在作坊游击时代,七八个人三五条枪,伺机而动,瞅准机会打上一枪,也能赚个钵满盆满。对于将电视剧当成纯商品的商人们来说,这无可厚非。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机制完善、专业人士成熟,这种急功近利的投机模式的风险必然成几何级增长,“高涨的数量与市场局限”之间的失衡、“资本规模化与小作坊”之间的搏杀、“审美升级与低劣质量”的冲突等等……更不用说网络时代对媒体革命性的重塑,这一切必定导致市场重新洗牌,优胜劣汰。

不能做“高”了?

“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是小屏幕艺术,不能做高了。”这话听起来很在理,可问题在于,这一观点落到实处,却变成了“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要低一点再低一点”,最后变成“电视剧不是艺术了”。

先说说“小屏幕”的问题,“电视剧和电影完全不一样,电视剧的载体是小屏幕,所以不需要讲究镜头什么的。”试问,当下中国大多数城市家庭,有多少家的电视机是小于35英寸的?在数字化、高清信号逐渐普及的今天,在一台42英寸液晶电视不到3000元的今天,这个小屏幕与多年前那个小屏幕是一回事吗?

电视机屏幕和电影屏幕相比是小屏幕不假,电影院的视听效果与电视机传播的视听效果有很大不同也不假,可是这种差别正在缩小,看看美国电视剧的发展就会发现这一点,马丁·西斯科斯与斯皮尔伯格都在拍电视剧,夸张一点说,《大西洋帝国》《斯巴达克斯》《权利的游戏》等美剧与电影的惟一区别就是长度。

再说“大众艺术”,业内对于“电视剧节奏不能太快、故事不能复杂”似乎形成了共识。有电视台曾引进过美剧《24小时》,但收视率很低,于是大家便将这件事当成一个例证,认定美剧及其模式不适宜中国土壤。可是略加思考,即可发现,事情可能还有更多原因,比如,当电视台引进时,这个剧的DVD碟早就满街都是了;网络下载轻而易举,年轻的影视爱好者几乎没有没看过的。

抛开审查制度的原因,抛开观众已经看过的原因,如果我们真的能拍一部中国题材、节奏、故事性与在全世界受追捧的美剧完全相当的电视剧,请您告诉我,有什么理由它的收视率会不高?

英达做情景剧便是学习美国情景剧。尚敬也是美剧迷,他说过,吸取美剧的娱乐精神、市场模式、制作方式和创作经验肯定是好事,不过,关键还是要写出我们自己的故事,内容不能生扒,要有中国特色,要和当今社会有关系。

另外,从那些很受欢迎的电视剧来看,那些敢为人先,心怀艺术理想的创作者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正如《中国好声音》的制作人说的那样,不是中国观众的水平低,是我们之前没有给观众提供更好的东西。或许先行者的路会更艰难曲折一些,但一味用取巧近利、保守跟随的态度做事,在如今这个影视大发展的时代之下,企业想做大做强只是妄谈。

电视剧的市场就是电视台?

电视台喜欢什么类型的剧,我们便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这是很多影视投资者的共同想法。

那么,电视台喜欢什么类型的剧呢?“电视台以收视率为标准,哪类电视剧收视率高,哪类就是电视台想要的。” 可是,电视台又是如何认定哪些电视剧可以取得高收视率呢?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某类型的电视剧收视率高了,只要依葫芦画瓢即可。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部推陈出新与众不同、没有得到市场验证的作品谁去买?我们拿一个对于制作者来说是失败的案例——《激情燃烧的岁月》来探讨一下。这部后来收视很好、评价很高的电视剧最初并没有给它的制作公司带来利益,一开始各电视台都不看好,因为这部电视剧的类型、题材没有先例。因此第一轮发行失败,以很低的价格卖了出去。可是播出后,一片叫好声,电视台直追着制作公司要求拍《激情2》。

最初“电视台不需要《激情》这样的剧吗?”显然不是!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问题在于电视台不知道这会是一部收视率高的剧;而制作公司没有说服电视台这会是一部收视率高的剧。

对于出品方来说,如何说服电视台是一项重要工作,是自己建立一个强大的发行团队?还是委托非常有实力的发行公司?是与电视台达成按收视率收费的合作协议?还是出具科学、系统、细致的市场调查报告?

这些,只是方法的问题。核心在于:影视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电视剧的市场不是电视台,而是观众——这一点,企业与电视台应该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