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交互决定论”视角看大学生村官的流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交互决定论”视角看大学生村官的流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开展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但随着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文章在总结了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以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为理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交互决定论;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近年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项政策不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是一项纵观全局着眼未来的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及广泛关注。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来,我国预计有20多万在岗的大学生村官,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变革了农村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可否认,这些效果是显著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了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以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为理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状

自2008年全国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大学生村官的群体日益庞大,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法琛(2010)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发现,任期满后,7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公务员,1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自主择业,3%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而仅有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续聘继续担任村官。苏文苹(2011)对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学员进行任期满后打算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8%的人想续签,其他94.12%的人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等。程毅(2009)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金山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发现上海市金山区有38.3%的大学生村官把村官工作视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过渡和跳板,不愿意在工作业务和与村民沟通上花时间和精力,也不愿长期扎根农村。根据郑强(2011)对威海市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截至2011年底,威海市三年内选聘的354名大学生村官,136名已离开村官岗位,而且还有许多思想不稳定、有所动摇的“村官”,隐性流失多于显性流失,隐性流失率达到60%左右,隐性流失表现在人常常不在村里,或者待在家里或者做别的兼职工作。据统计,目前威海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10%愿意继续留任,71%选择报考公务员,3.9%选择考研深造,4%选择自主创业,11.1%感到不知所措。这与张强等人(2010)对河南省新乡市和信阳市的研究相一致。

以上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长效性,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交互决定论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的诠释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既不单独由个体内部力量驱使(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也不单独由环境刺激掌控(行为主义),更不是个体与环境简单互动的结果,而是个体、行为、环境三者之间连续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决定,三者构成一种互动的关系。结合交互决定论分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就是个体自身、客观社会环境、个体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和他人行为结果的观察而习得自己的行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中,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工资偏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策缺乏长远规划、前景不明朗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他们出现上述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的行为,流失的行为反过来又为其他村官提供了榜样示范,通过替代强化的作用获得了村官工作不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认知图示,为任期满后重新选择出路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参考因素。

(二)自我认知在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动机和调节的作用

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示范等作用接受环境带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并非被动的接受环境信息,而是在已有认知水平和基础上,有选择地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注意方向和范围。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媒介作用对人的选择和行为产生影响,一般的认知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人格类型、需要和价值观等。若被选拔为村官的大学生思想态度本身就不够端正,存有过多物质化需要和享受的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人格具有有恒度低、坚韧性低、适应性差等特点,加之不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更易出现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容易放弃具有艰苦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转而选择其他工作。

(三)行为激活环境因素,转而对个体自我调节系统的建立产生影响

通过行为,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个体独特的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个人认知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个体的行为连接着环境与自我认知,起着一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大学生村官离开村官岗位选择其他出路的行为(考公务员、考研、自主创业等),一方面对公众和自身传达了通过村官工作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项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仅仅是就业压力的缓冲或是将来找到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并不适合长期的发展等。由此一来,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消极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种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随之影响那些即将从事或者已经从事村官工作的大学生的有关行为。

三、基于交互决定论下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流失行为的产生,不仅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素质,三者相依相存,相互影响,只有分别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主体自身来下手,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才能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