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年味十足的重庆绝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年味十足的重庆绝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糖画新年的第一缕甜香

糖画是新春的一个亮点,是孩子们的最爱,这种草根民间技艺,在“技”里面有不少“艺”的成分。

据确切记载,糖画有500多年历史,在明代宫廷习俗中,“熔就糖霜”印成动物和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称为“糖丞相”。后来吸收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的艺术与雕刻技艺,逐渐演变成糖画。而在民间故事中,也有糖画来源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说法。相传,陈子昂很喜欢吃蔗糖,他的吃法与众不同,把蔗糖溶化之后,在光滑的桌面上浇成一个小动物或者一朵花卉,让蔗糖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陈子昂吃蔗糖的新鲜作法,流传到了民间,变成了糖画。

在每年春节期间的重庆公园里,一群小孩围着糖画者的局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而制作糖画者是没有底稿的,面对一块大理石板,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一小勺糖下去,无论翩翩蝴蝶、奔腾骏马、开屏孔雀,全都跃然案上。在“现做现卖”的糖画摊前,孩子们拉着父母的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糖画者画出一只只动物。

2011年春节期间,巴国城公园将邀请重庆糖画工艺大师刘贵兵表演糖画。近日,本刊记者专程到九龙坡区工业园畔山小区采访了刘贵兵。

为了表演糖画绝技,刘贵兵把制作糖画的工具,搬到了楼下。一把勺子、一口小锅、一柄铲子、一块大理石、一个木柄、几把竹签,就是刘贵兵安身立命的全部用具。在一块大理石前,刘贵兵凝神屏气,运用手腕、几番游走,一条回眸生风的糖龙就跃然而出。不知什么时候,现场围拢来一群邻居,有老人、小孩,还有中年妇女。有的说,春节要来了,糖画应该在巴国城表演;有的说,糖画既可吃、又可闻,还能欣赏,是新春的最好礼物。

刘贵兵制作的糖画,与川剧艺术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的特点,如制作的《水漫金山》、《战马超》、《凤仪亭》等糖画折子戏,虽然没有锣鼓丝弦,但一个个戏剧人物全都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平常,当刘贵兵的糖画挑子出现在街头巷尾,总会引来众人围观。刘贵兵执勺在手,略一凝神,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出现了: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对刘贵兵来说,制作一幅糖画只需几秒钟,即使画一条龙,也只要四五分钟。他舀起一小勺稀糖,手臂和手腕有节奏地移动,稀糖在大理石板上蜿蜒曲折,片刻工夫,就呈现出一条蛟龙,再粘上一支竹签。蛟龙在光影下,活灵活现,围观的群众拍手叫好。一会儿,陆续有人买走了刚刚制好的糖画。

在制糖画的大理石两边,有两块木盘,上面有一支旋转的竹箭。孩子们旋转竹箭,当竹箭停下,如果箭头指着一条龙,刘贵兵就要画龙;指到凤,就要画凤。在另一边的木盘上,有楚河汉界和姓氏的方格子,旁边有竹筒,里面装着竹片,上面写有对应棋盘的姓氏。在竹筒里摸出字来,对应棋盘的姓氏。如果摸到的字在楚河汉界一边,没有“过河”,就可以得到一条“糖龙”。

围观糖画的人越来越多,刘贵兵用小勺舀起蔗糖,手不抖、腕在动,勺浇糖随,一条鼓眼金鱼的雏形便呈现出来,再盛一勺糖,快速摇动勺子,几缕糖丝就成了鼓眼金鱼的甲鳞鱼鳍,再用几滴糖料,又点出金鱼眼睛和嘟起的鼓嘴,一条栩栩如生的鼓眼金鱼迅疾呼之而出,仿佛要摇头摆尾,游进巴国城的护城河水。

而“立体糖画”,还可以表现大山大水大城,可以表现高楼大厦、亭台楼阁,为糖画拓展了新的空间。刘贵兵的一幅《猴子骑车》的立体糖画,在美国展览时引起了一片惊叹;他制作的一幅长1米、高2米的立体“糖龙”,“飞”到莱茵河畔,吸引了日耳曼民族的众多游客——这条硕大的“糖龙”呈腾空而起之势,龙身鳞甲由金黄色的糖片组成,耀眼华丽。

糖画是融民间工艺和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技艺,让人感之于美、甜之于心,留下丰富的记忆和美好遐想。糖画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梁龙灯民间工艺的绝活

2010年10月15日,为期4天的第五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大幕。闻名遐迩的铜梁龙“撑起”重庆馆,雄伟大气,熠熠生辉。

在重庆馆里,一对气势磅礴的大型龙灯,放在展台顶端。两条龙分别长10多米,高2米,色彩明快,造型逼真。巨龙昂扬、灯火蜿蜒,上演“二龙戏珠”的生动图景,并巧妙围成展台圆顶。据说,这对大型龙灯定价不菲,为安全运到西安,工作人员专门租用了一辆大型卡车。 在展台内,集中展示了铜梁民间艺人制作的50多件作品,有形态各异的“微型”铜梁龙、有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等,其中,富丽高贵的华表龙,做工精细,玩味无穷。而最小的一对弯竿龙,只有20厘米长,呈腾跃翻卷之状,神情俏皮。

快过年了,铜梁龙舞又是重庆春节联欢晚会的主角,而铜梁龙灯是如何制作的呢?让我们走进龙灯作坊,去解开好奇心。

龙灯作坊里,一栋栋龙骨身架,悬吊在一排排竹竿上,风一来,如转经筒般滚动;一个女子将一绺亮片贴上龙骨身上。戴着老花镜的艺人,拈起朱笔,在龙睛上轻轻一点,那龙眼就熠熠生辉,光照四壁。

见有人进来,老艺人丢下朱笔,愤愤不平地说,现在制作铜梁龙灯,采用流水线作业,那是糟蹋传统工艺;有的人用纸糊篾扎的龙灯,是水货,过不了多久就报废了;还有的人,选用尼龙薄纱、沙眼透风,龙骨是钢丝圈。老艺人讲,制作铜梁龙灯,是一门技术。每一个铜梁龙灯,都有个性、都有精神,代表着手工艺人的水平。

制作铜梁龙灯,选料考究,必须选取3岁的阳山慈竹,竹梢低垂飘曳,竹节稀疏的那一种。这种竹子老辣、坚韧,有弹性,剖成篾条,编成龙头,经得起扭扯和摔打。龙头器官多,技术含量最高。龙额隆起,腮要饱满,鼻要挺,颔要翘,角要遒劲有力,口要大张且开合自如,牙要错落且犬齿凌厉。最显眼的是龙腮,四匹长短不一的竹篾从嘴角抛出弧线,弯成大小3个月牙儿,挂在龙角下。

龙头要求古朴雄浑,龙尾追求灵动飘逸,龙尾凸进凹下,古典高雅,组装龙灯也是艺术。最初的工序是将竹篾绕成一个80厘米的圈,用棉纸捆扎定型,然后,将两个等大的竹圈用6寸许的竹块衔接起来。衔接的技巧在竹块两端各开一个小口,咬住两个圆,再用棉纸缠紧。衔接的竹块有六,形成五孔,三窄孔用棉纸糊住,两宽孔在一条直线上,还捆绑上小木条,给龙杆预留插入和固定的空间。这就是龙骨。两副龙骨间再用三竹圈为勒骨,棉纸裱糊后组成两米长的龙身,用“鸡肠带”节节相连。一条50米长的龙,24节龙身,象征农历的24个节气。

最后的工艺是画龙。铜梁龙工艺大师蒋玉霖有五大绝活。第一是画龙不用笔,用竹签蘸色。篾签蓄墨少,落在棉纸上,花纹之间颜色不晕染。先用白色描出牙齿、口腔纹路和龙冠线条,勾出龙睛的眼眶。红色是主色调,就改用排笔,大笔浓抹。蒋玉霖画龙,每一笔都实实在在,既遮住龙的勒骨,又彩绘出鳞甲,更绝的是,一条龙画完,颜料用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浪费。第二绝是断竹不量,拖来一杆竹,瞅一眼就下锯,长短不差毫厘。第三绝是剖篾不看,凭手感、刀风。呼噜噜声起,青篾、黄篾两相分开,厚薄均匀。第四绝是捆扎牢实。不用螺丝钉、金属丝固定,只是篾扎纸捆,龙灯在壮汉手中纠缠,翻腾,奔跑,旋转,即使耍烂了,也不会散架。第五绝是活灵活现。龙嘴大张,气势恢宏,粗放狞厉,龙身肉墩墩、圆滚滚、色彩艳丽。在别地的龙灯,龙嘴紧闭,龙身干瘪,没有铜梁龙那种翻江倒海的风采和雄姿。

重庆剪纸 张张是故事,件件是成语

过年时候,最有气氛的装饰品是什么?我相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人,都会回答是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者剪画,这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可以给人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也可以是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010年,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纸的发明是在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但在这之前,人们已经开始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而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发现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的。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更是名目繁多,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等等,甚至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进行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民间艺人们,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2010年,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庆剪纸主要以北碚剪纸和堰兴剪纸为代表。北碚剪纸艺术已有1500多年发展历史,具有南派剪纸秀丽柔美、图案精巧、技法写实、以刻为主的表现风格,将巴渝大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巧夺天工地展现在咫尺之间,画面丰富饱满,同时学习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技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大渡口堰兴剪纸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吸收了国画、版画、烙画、布贴、工艺品等诸多表现手法,造型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点染绚丽多彩,既传承中国剪纸艺术深厚文化积淀,又突出巴渝文化独特的民族民俗民间特色,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丰富想象力。堰兴剪纸题材广泛,主要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人物,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的深切期盼。

重庆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诞生出超乎想象的美好效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俗成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重庆民间剪纸艺人杨艺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曾经,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为生命祝福的观念,为重庆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

现今61岁的重庆剪纸传人周定洲,从41年前涉足剪纸开始,凭着一把剪刀,一双灵巧的手,花、鸟、鱼、虫通过他跃然纸上。他认为,有了剪纸他就拥有了一切,当他得知重庆剪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后,老人眼眶湿润……

重庆民间剪纸艺人杨艺还将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重庆剪纸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向前奋斗。 有学者分析,其实传统的重庆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或者说,这来自山城江与水之间的美好艺术,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它的灵感,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以及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还有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所以,它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