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多少生命等不到捐献等来死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多少生命等不到捐献等来死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等待有很多种,母亲等待即将放学的孩子,妻子等待加班晚归的丈夫,恋人等待周末晚上的约会,但你可知道在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等待!

病床上因为白血病而掉光了头发的五岁小女孩一遍遍地问:“妈妈,我身上好疼,不要再打针了,可以救我的人快找到了吗?”

在盲校里上课的他,常常在夜里做同一个梦,梦中他得到了一片珍贵的角膜,亲眼看到了家人口中的神奇世界,为了这个梦,他至今仍在等待……

病房中,年轻的大学生永远闭上双眼。一年前,他得了严重的肾病,只有换肾才能获救,但他终究没有等到合适的肾源,带着遗憾和不舍永别了家人!

捐献造血干细胞――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个人与你血脉相连

2007年3月8日,来自山西省长治市的21岁女孩侯永丽在北京307医院度过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妇女节,这一天,她成功地为一名白血病女青年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挽救了这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轻生命

早在2003年11月,刚上大学的侯永丽在省城无偿献血时,进行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并采集了10毫升血样,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5年8月,她和一名加拿大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后来因为高分辨阶段不吻合而没有捐献成功,对于这件事,她一直觉得很遗憾。巧的是在2006年11月,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传来消息,她又与一名19岁的上海白血病女青年初配成功。接到这个消息后,小侯很欣喜,因为在白血病患者与志愿者配型成功率仅为四百分之一到十几万分之一的情况下,志愿者能与两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十分罕见。经过高分辨检测,这次,小侯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救人一命的愿望,这个勇敢善良的女孩儿在说服了家人之后,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赴京救人”之路。

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余人,其中5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进行骨髓移植治疗是拯救他们的唯一方式,虽然其中一部分幸运者在家人当中找到配型者,但更多的患者要在社会范围内寻求救助。截止2006年3月,中华骨髓库库存HLA分型数据只有35万人份,仅够50%左右的患者进行初分辨相合,其概率就好比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一样低。

专家认为造成骨髓库内数据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很多人不了解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过程,认为骨髓是人体的精华,不能碰。其实不是这样的,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到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影响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骨髓库其实是一个“数据库”,库存是一份份捐髓者的数据资料。有患者需要的时候,才开始进入采集阶段。因此,到“骨髓库”捐骨髓,只是到骨髓库进行登记,只需要提取10毫升的静脉血作为血样进行检测,并把您的相关资料录入计算机数据库中,供渴望移植治疗的患者寻找配型就可以了。

只要10毫升鲜血就可以给那些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生命带来希望,给那些濒临破碎的家庭带来转机,您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链接:黑色玩笑

社会中有那些无私的捐献者,但也不乏一些填报过志愿表但拒绝履行承诺的“志愿者”。

“当您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时,他的生命就已经掌握在您手中。”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西分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左彤说:“他们中有一些是迫于家人的压力,还有一些人是临阵脱逃,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能说他是和苦苦等待的患者开了一个天大的黑色玩笑,这个玩笑的后果常常是让本已脆弱不堪的生命遭受致命的打击,很多生命抱着遗憾逝去。因此,当您在填写志愿报名表时,我们尊敬并由衷地感谢您,但同时也请您仔细考虑之后再郑重签字,毕竟生命不是儿戏,因为此刻您还掌握着别人的命运。”

器官捐献――在爱中传递生命

2006年,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位普通市民以近乎悲壮的方式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为几名眼病患者送去了光明。

为什么说悲壮呢?这要从十几年前说起,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他因为一场车祸瘫痪在床,正值中年却不能为社会尽义务,一直让他觉得遗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捐献器官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这也是回馈社会的方式。

十几年卧病在床,使得他身体的各器官因为得不到运动而慢慢衰竭,预感到时日不多的他最后的遗愿就是无偿捐献自己身上的有用器官给那些需要的人。但他的决定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理由是不想看着他死后还“受罪”,从法律上来讲,没有家人签署捐献书就意味着他不能实现自己的遗愿。在给家人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无果后,这个倔强的人想到了用绝食的办法来“威胁”家人。本来就十分虚弱的他在经历十几天绝食后变得气息奄奄,看到他的决心这样大,家人只能含着泪“投降”,找到了当地红十字会并在捐献书上郑重地签了字。不久后,他去世了,因为身体其他器官已经衰竭,所以最后他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实现了回报社会的遗愿。

人类器官移植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在全球广泛应用。据全球移植中心统计:全球已有70余万身患不治之症者通过器官移植获得第二次生命,其中肾移植存活最长者已达37年,肝移植最长达30年。

从医学治疗上来讲,可以用于移植的器官主要来源于无心跳尸体、脑死亡尸体和活体。但心脏停止之后,人体内的各种重要器官会很快丧失功能,因此并不是最适合的器官供体;而脑死亡尸体的心、肝、肾等器官仍旧“活着”,适合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可我国目前关于脑死亡立法的空白导致国人普遍不能接受家人还有呼吸就被视为死亡,这也是使得器官捐献阻碍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全尸”观念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人的脑海中。调查时,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捐献角膜时,很多人的回答是怕下辈子成了盲人,听起来可笑,但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迷信思想在现代文明如此发达的时候仍在作祟,导致很多人不能接受“捐躯”的概念,不能说服自己为那些等待救助的生命奉献一份爱心。

用于移植的器官还有另一个来源就是活体移植,这也是目前一个非常有效的移植办法。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范围的肾移植手术,活体移植占三成以上,其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占五成以上,在日本,几乎更是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公众对活体亲属器官移植的了解加深,亲属间进行器官移植的案例越来越多。比如,父母与子女间的器官移植,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等。

相关链接:捐献的困惑

在美国,多数司机的驾照上都标有“器官捐献”的字样,一旦发生意外死亡,他们的器官将由专门的医学机构进行处理,这为很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而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突发性死亡人数约在10万左右,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宝贵的器官资源付之一炬。

另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我国很多城市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有人表示去世后愿意捐献遗体,却没有单位接收。捐献遗体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捐献者为社会做出的最后贡献,社会在需要这种奉献的同时,也高度评价这种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怪现象呢?据相关人士介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接收单位不愿意支付运尸的费用;二是他们怕日后死者家属“找麻烦”。

在遗体捐献者去世之后,殡仪馆的运尸车会把尸体送到接收单位(通常是医学院和研究机构),运尸的费用由接收单位支付,但现实是有的接收单位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他们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更低“价格”的尸体,而管理运尸车的民政部门也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又不能让捐献者的家属来出这笔钱,因此,就形成了有人自愿捐献尸体却没有单位愿意接收的尴尬境地;另外,在有的接收单位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他们接收了志愿者的遗体后,每到清明过节,家属就会到接收单位烧纸祭奠亲人,这本是人们怀念亲人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但在高校内进行这样的活动,弄得满校园纸灰四散,总是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保安上前制止,又会引起家属的不满,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很多接收单位只能拒绝志愿者的“善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