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难文如何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难文如何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中常常碰到一类文章,文本简单,内涵深刻,难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或者说很难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深意。比如贾平凹的《秦腔》、《红楼梦》四十五回中宝钗宝玉探病一节等等。经过长时间地摸索,笔者以为这一类“难文”要学会“易教”。如何“易教”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全面解读文本

教一篇文章,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完整准确地解读文本。这儿的“解读”不是参照教材,也非资料浏览,而是要把教师自己的心放上去,结合教师自身的阅读经验,从主旨、艺术手法、语言等方面全方位解读文本,做到“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高一《语文读本》必修二选入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生病,宝玉、宝钗探病的一段故事。其章节题目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般的教参资料解说多集中于黛玉的“闷”。若只是阅读欣赏,这样的分析也足够了。但若将它作为一篇课堂教学需要呈现的文本,教师恐怕就不能那么轻松了,因为阅读欣赏是自己体会,深浅都无所谓,会出一点意即可;课堂教学则必须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理解黛玉缘何而闷。这时教师就必须用心去解读文本,抓住其中的重要语句,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譬如必须读懂为什么一向“喜散不喜聚”的黛玉会向宝钗发出邀请:“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为什么与宝玉投缘的她却不让宝玉读她的诗。只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慢慢悟出黛玉因何而“闷”,“闷”在何处。

二、精心选择切入点

很多教育专家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走进文本,读懂文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教而有“方”,而精心选择一篇文章教学的切入点,尤其是“难”文,是让教学有方的首要条件,因为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是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为,难文的切入点要与文章主体内容息息相关,能将学生较容易的引进文本,领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笔者在教《红楼梦》四十五回节选时,起初感觉“偌大的馒头无从下口”,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读出黛玉“闷”在何处,缘何而“闷”。经过认真研读和仔细思索,笔者决定以黛玉生病为缘起,以宝钗、宝玉的探病结果为切入点,从结果的不同回溯探病时二人的言行举止及黛玉的反应,探究黛玉之闷的原因及“闷”的深层含义,明确黛玉之闷既有疾病缠身的郁闷,又有无人陪伴的烦闷,更有自以为相知却仍相隔的苦闷。从课堂的情况看,因为选择了与文本中心事件相关且浅易的“探病”及其结果为切入点,学生较容易地走入了文本,在分析时能自觉地寻找导致结果的关键语句,从而使这篇起初让师生都难以把握的“难”问不仅在文本理解上做到了深刻透彻,而且在课堂教学时形成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局面。

由此可见,一个精巧的切入点是何等重要。

三、用心设计教学环节

听课时,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这位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那个老师上课有点“乱”,感觉“天马行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呢?原因很简单,前者教学环节设计精巧,后者没有成形的教学思路。对于难文来讲,一套流畅精致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串联起整个课堂,而且能将学生引向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从而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在教贾平凹的《秦腔》时,引用了“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作为导语,辅以略带幽默的秦腔三个要素“舞台要结实,演员要身体棒,观众要胆大”,一下子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接着该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具体表现秦腔要“吼”的内容,“吼”揭示了秦腔怎样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腔特征形成的原因,秦人对秦腔的情感及其表现,从而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秦腔》创作主旨:文化与地理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个性情感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最后又以“ 的秦腔”拓展开去,既加深学生对“秦腔”和《秦腔》的理解,又余味无穷,意蕴深远。

从这位教师的教学流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富有特色又幽默风趣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浅到深、合理有序的教学展开过程环环相扣,使学生的解读紧紧围绕文本,既有感性认识,又不乏思维训练;而最后以思考性的添加定语反方式收束全篇,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可见,教学环节设计得精致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本已较难理解的文本。

四、适当取舍教学内容

“难文”之所以成为“难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可讲、值得讲的内容很多。笔者以为,难度较大的文本的教学不应面面俱到,一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即可,如果处理得当,还可引发学生自行解决其它问题。

笔者在教学刘亮程散文《寒风吹彻》时,感觉每句话都很有味道,细细品味能得到很多人生的感悟。但倘若要在一节课上去读、去品,恐怕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连文本主旨都无法理解。最后笔者选择从题目入手,分析了“寒风”的象征意义,“彻”的深意,又抓住“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这句话,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处理,既使学生认识了苦难,又让学生证实了苦难,明确了面对苦难的态度。

当然,教学内容的取舍不是随意的,它应该有一定的原则。笔者以为,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主旨息息相关的内容是不可舍弃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取舍能充分展示主旨的内容。例如《秦腔》一文中有一段对秦腔的具体描绘,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细细品味,如果时间不允许,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后品读。

总之,适当的取舍教学内容不是为了“简”,而是为了“精”。

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文本,学会分析一类文本的方法。对于“难文”,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认真研读,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也许,适当的教学技巧能“事半功倍”吧。

[作者通联:江苏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