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冲击的理性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冲击的理性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每一所高校必须实施的重要课题,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笔者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从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高校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等问题。

[ 关键词 ] 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冲击

最新一轮金融危机始于2008年,来势之猛、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灾难性事件。我国目前虽然已经从金融危机中渐渐复苏,在强烈的冲击后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金融危机为什么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我们高等教育的出路在哪?要化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就必须从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入手,设计战略性就业调控政策。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结构,提高抗冲击的能力,做到又快有好的发展,避免新的金融危机对我们造成大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

1.金融危机使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金融危机通过降低产出量来压缩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据统计,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回落至9%,出现了近几年来的首次个位数增长率,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跌落至6.1%。经济加速下滑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使得中国调整后的失业率攀升至历史高点。

形势的变化会对各类劳动力产生影响,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严重,因为大学生就业属于新增就业范畴,而周期性失业所冲击的主要对象就是新增就业。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出于对各类人力资源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首先考虑减少新雇员的招聘量,然后再考虑解雇现有雇员。因此新增劳动力是周期性失业的第一波冲击对象。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企业都冻结了招聘计划,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后期,经济复苏时用工需求数量大幅增加,诸多企业开始大批招聘人员,2009年下半年及2010年前四个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也验证了这一点。

2.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高等教育是应产业发展需要而生的,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相对应。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构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种产业格局要求高校输出大量的生产领域的技术型人才,而高校提供得更多的是服务领域的管理型人才。大量的农民工充当第二产业工人,占据了大学生的岗位;致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就趋向服务领域的管理者。这种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中“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对金融、房地产、贸易等产业的创击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产业,社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也会急速下滑。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也会率先精简管理类岗位。因此,高校对于将来从事第二产业相关行业的专业不应该降低招生人数。

3.金融危机使大学生的就业工资预期下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工资预期下降这一问题比较严重,有调查显示,在2002年之前大学生工资预期比实际工资至少高30%,这通常被概括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会自动矫正工资预期。最近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近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低迷,大学生对首份工作的工资预期不断降低。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政策指导方面。高校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科学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教育教学方面。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教育中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生方面。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训是惨痛的,但在痛苦之余,我们必须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

1.学科专业建设要考虑社会需求。大学是专业教育,尽管每个人将来从事的不一定就是大学所学的专业,但专业对多数人今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巨大,而且走出学门的第一步求职往往要求专业对口,所以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就业率的源头。

2.加强素质教育。未来时代的发展,那些具备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再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既博又专、文理兼顾的复合型人才必然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作适当的调整体现素质教育。

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与建设。学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进一步探索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密切校企关系,加强与劳动力、人才市场相关部门的联系,探索“订单式”培养的途径,拓宽就业渠道。

要健全就业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制度、就业工作安全制度、就业工作奖惩制度等;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库。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不断完善待就业登记制度并进行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慕丽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4

[2]余洁: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