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具体教学实例,研究高中化学实验学的方法,阐述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验;兴趣;质疑;变通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8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37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这一理念,已经贯穿我们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灵魂”。脱离了实验的化学课堂,对学生而言,只是空谈文字,是没有血肉的,是生硬和乏味的。运用好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唤醒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量90后高中生们的需求。他们身处这样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各种媒体吸收千变万化的信息,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干枯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提起孩子们听课的兴趣,他们有网络,他们可以随时查到某个概念,某个反应,甚至某练习的答案。那么,反思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什么?把课堂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让他在这样一个空间里,用他们的眼耳口鼻来学习化学,感受化学。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下面浅谈几点对“如何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幸福课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化学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向高考低头。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传授理论知识——做题——讲题”这样一个循环中,时间久了,即使考试的压力再大,学生对上课也总是提不起兴趣,自然就在书的世界和试题的海洋中渐渐丢失了探索化学这门自然学科的能力。那么,兴趣从何而来?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知识又感觉到快乐?

例如,我在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堂化学课上,演示了一系列的趣味实验:“红色喷泉”(氨气喷泉实验)、“滴水生火”(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番茄电池”(原电池)、“红色丝路”(钠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玻棒生烟”(浓氨水与浓盐酸的挥发性)。这些实验现象学生在初中时从未见过,它们像磁铁一般吸引着学生,促使他们对化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实验过后,我并未对实验原理加以解释,而是给学生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告诉他们将会在今后的化学课中找到这些奇特现象的答案,会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我们化学教师应该利用好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增设趣味实验,让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好学。

二、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实验教学就有着极大优势。

例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教学过程中,要检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一般会选择酚酞,此时酚酞通常会先变红后褪色。对该现象的普遍解释是: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可漂白有色物质,因而红色溶液褪色。可有同学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完之后的澄清溶液中加酚酞,红色也退去,也是过氧化钠的缘故吗?此时,不必直接给予解释,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用实验求证。实验可设计如下:

结论:课本上的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不完全符合事实,还发生了Na2O2+2H2O=2NaOH+H2O2。H2O2并不立即分解,由于H2O2的存在红色才褪去,并非Na2O2的缘故。

其实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深入的过程,限于高中生认知水平及课业负担方面的考虑,课本将一些知识进行简化也有其道理,因而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不迷信教师和书本,大胆揣测,勇于质疑。

三、先实事求是,后灵活变通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课本上有一部分实验或者大部分实验都进过了理想化处理,这主要是因为考虑了学生认知过程的渐进性,当然是合理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回避问题,要客观地加以解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将实验灵活改动加以调整,突出知识的重点。

例如:学生按照课本做“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实验时,出现锌、铜两极都产生气泡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干扰了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正确理解,实验做完学生更加困惑,往往起到相反效果。基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该实验进行小小改进:

在一块干燥的锌极板上涂一薄层凡士林油,然后用一块干净的布向着一个方向用力擦,擦去多余的凡士林,使薄膜越薄越好。用凡士林处理后的锌极板与铜极板组成原电池未用导线连接前均无气泡产生,当用导线将两极板连接后在铜极板上就会产生大量的氢气泡且有电流产生,说明形成了原电池。

实验原理:锌极板涂上薄薄的一层凡士林后就在锌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膜,由于膜很薄故此膜上必然有许多微小的孔隙,当将其插入稀硫酸时,硫酸溶液就会渗入与锌原子接触,部分锌原子把电子留在极板上,形成锌离子溶解下来。由于锌板上带有负电荷,带正电荷的锌离子被吸引而聚集在锌极周围形成双电层,阻止排斥氢离子使氢离子不能接触锌极。由于膜的微孔很小电力线较集中,故形成的双电层较稳定,所以整个极板上就不可能产生氢气泡了,当把它用导线与铜极连接时铜极上就会有大量的氢气泡产生。

对一些非理想化的实验现象,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做虽然会多花时间,但在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也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客观地、科学地对待一些客观条件所引发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的确做到课本实验一个不落,但收效却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必须改进传统意义上的“纯演示实验”,让学生由“看客”转型为“导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高中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和观察能力都相对较强,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开发他们探索研究自然科学的潜能,不“纸上谈兵”,让学生从感官到感受,真正受益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