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点同时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效果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点同时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效果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点同时注射与单点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效果。 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前臂、腕关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点注射与两点同时注射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注入相同剂量、相同浓度的局麻药(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观察阻滞效果、阻滞完善所需时间及并发症。 结果 两点同时注射组与 单点注射组比较各分支阻滞完善率增高(P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同时阻滞;阻滞完善率

[中图分类号] R61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093-02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定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腋动脉旁单点注射阻滞法阻滞不全的发生率可达15%[1]。本研究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采用自制注射装置两点同时注射,观察阻滞效果并与单点法对比,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上肢前臂、腕关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18~55岁,体重55~72 kg,ASAⅠ~Ⅱ级,排除术前臂丛神经已有损伤和腋动脉不能触及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点注射和两点同时注射两组各60例。麻醉前用药,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阿托品0.5 mg。自制注射装置由一个三通旋阀、一个接头、两个7号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1付30 mL注射器组成(图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连续监测HR、SPO2、ECG、NIBP并记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90°,肘屈曲,前臂外旋,手背贴床,呈行军礼状。单点组取7号静脉输液针头在腋动脉搏动最高点上方,垂直于肱骨干方向进针,有突破感,并观察到针尾随动脉搏动,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双点组先将自制注射装置充满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先用其中一根7号静脉输液针头在动脉搏动最高点上方,垂直于肱骨干方向进针,有突破感,并观察到针尾随动脉搏动,改变三通旋阀旋钮方向,回抽无血。再用另外1根7号静脉输液针头在腋动脉搏动最高点下方,以相同方法刺入腋鞘,改变三通旋阀旋钮方向,回抽无血。再次改变三通旋阀旋钮方向,两点同时注入局麻药共30 mL。

1.3 观察指标

1.3.1 阻滞效果 注药后5 min开始,用针刺法每隔5 min 测定肘以下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及各分支支配区痛觉缺失情况。如注药后40 min痛觉未消失,则视该支神经未被阻滞。各分支神经的痛觉测试部位如下:桡神经-手背虎口区。尺神经-小鱼际区和尺侧手背区。正中神经-大鱼际区。肌皮神经-前臂外侧区。 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区。

1.3.2 各分支阻滞完善所需时间

1.3.3 并发症 误刺血管、局麻药毒性反应、穿刺部位血肿、神经损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主要分支阻滞情况比较

两点同时注射组与单点注射组比较,除尺神经外,各分支阻滞完善率增高(P

2.2 两组患者主要分支阻滞完善所需时间比较

两点同时注射组与单点注射组比较,各分支阻滞完善所需时间缩短(P

2.3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

麻醉过程中,单点注射组有2例刺破静脉,1例刺破动脉;两点同时注射组有1例刺破静脉,1例刺破动脉。两组无局麻药毒性反应,术后两组未发现血肿、神经损伤。

3 讨论

组成臂丛的脊神经出椎间孔后走向外下,从前中斜角肌间隙下缘穿出,伴锁骨下动脉向前下方延伸,经腋窝顶进腋窝。除在喙突处形成肌皮神经的分支并行走于臂丛鞘之外均与腋动脉,腋静脉在腋窝区域内伴行于结缔组织形成的鞘膜内。腋鞘是一多腔结构,其腔膜不仅包围血管神经束且向内延伸,形成许多小的隔膜,将各神经束支分隔形成各自的筋膜腔。这些隔膜可阻碍局麻药的扩散[2-4]。

传统单点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是将针头刺入腋动脉的上或下方一点式注入,药液需由注入点扩散至全腋鞘才能使麻醉得以完善。腋鞘中隔膜的存在是传统单点注射阻滞不全的解剖因素。在腋路臂丛穿刺点处多数人的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前外侧、正后方和前内侧。前臂内侧皮神经位于腋动脉内侧。腋动脉上方注药主要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腋动脉下方注药主要阻滞尺神经、桡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5,6]。多点注射可提高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完善率。Desroches[7]比较了臂丛阻滞单点注射、两点注射和三点注射的麻醉效果,结果显示单点注射明显差于两点注射和三点注射,而两点注射与三点注射无明显差异。本研究采用自制注射装置在腋动脉上、下方同时注药将局麻药均匀加压注入不同的腋鞘间隙,有利于局麻药的扩散和浸润。

目前已有神经刺激仪[8]、超声引导穿刺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臂丛阻滞成功率,但设备昂贵且操作费时,基层医院难以普及。臂丛阻滞不全导致术中疼痛、制动效果差[9,10]。加用辅助药,易发生术中患者躁动、呼吸抑制,增加了麻醉和手术风险[11,12]。自制注射装置简单,易行。采用自制注射装置两点同时注射腋路臂丛阻滞较好地克服了单点注射阻滞不全的缺点,避免了先、后两点注射解剖位置改变(单点注药后由于药液充填,再次触摸腋动脉时位置变化)。应用于肘以下部位手术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富善. 临床局部麻醉技术[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6.

[2] Thompson GE, Rorie DK.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brachial plexus sheaths[J]. Anesthesiology,1983,59(1):117-122.

[3] 赵杰,孙明轩. 两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的比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5):55-56.

[4] 代岱,金丽. 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法在腋路臂丛阻滞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62-63.

[5] 王根本,刘里侯. 医用局部解剖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6-57.

[6] 张丽. 双针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7):75-76.

[7] Desroches. The infraci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the coracoid approach is clinically effective: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150 patients[J]. Can J Anesth,2003,50(3):253-257.

[8] 刘成龙,倪进,张斌,等. 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锁骨下路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7):52-55.

[9] 孙连勇,李蕾. 腋路两点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路径[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40):70-71.

[10] 班崇云. 单针法和改良两针法腋路臂丛阻滞的临床比较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8):129-131.

[11] 曾宪明,范利君,朱宝林. 两种不同的腋路臂丛阻滞方法对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80-81.

[12] 王伟,李玉倩,田育斌,等. 小儿腋路臂丛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2):66-67.

(收稿日期:201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