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教学策略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教学策略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新课标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到修订稿中的“图形与几何”,都突出体现了几何学的本质:以图形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以空间形式作为分析和探讨的核心。其变化一方面体现在内容结构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变化的课程内容中有增强的内容,也有削弱的内容。但新课程标准始终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思考

一、结合生活实际,在观察与比较中培养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予支撑,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变换的现象,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要把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教材,以便更好地组织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多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鸟巢雄伟壮观,能容纳10万观众。本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田径、男子足球都是在这举行,这是鸟巢的内部钢架结构(课件配合每句话出示情景图),最后出示鸟巢的俯视图。引导学生在最后的情景图中找出角,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美的熏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寻找情景图中大大小小的角,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这一抽象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借助操作活动,在体验与探究中形成空间观念

体验是空间观念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办法,在课堂中我们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去感悟,让操作与思考、想象、推理相结合。

例如,教学《图形变换》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对图形运动的认识,帮助学生体会图形运动的特征,课中教师安排学生在方格纸上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三角形A,B,C,D经过怎样的运动得到风车图案的?风车图案又是经过怎样的运动得到长方形的?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哪些是轴对称?

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理解,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美及其应用价值。

三、巧秒利用多媒体,优化空间观念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手、脑、口、眼、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一课中,一位老师用Flash设计了“小蚂蚁找水源”的游戏:一只口渴难耐的蚂蚁得到一条消息,在离自己3厘米处有水源,小蚂蚁该到哪里找水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高,纷纷兴致勃勃地用直尺在白纸上尝试着画出水源可能在哪里。操作体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意见,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小蚂蚁找水的路线,利用计算机,在屏幕上做一个圆,然后运用点的运动来展现圆的形成。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发现把距离圆心3厘米处的所有点围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圆的概念、圆的特征就这样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来。像这样利用课件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清除了具体直观与空间想象之间的障碍,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建立数学概念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四、拓展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而一般的教材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就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实践活动。

例如,《认识圆柱》一课,新课伊始,老师从一个“百宝箱”里依次拿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在相互判断辨认后,尝试着来描述一下圆柱体的特征,一位学生说,有两个圆形。老师从百宝箱中拿出了一个圆台反问:“这个是圆柱吗?”另一位学生马上进行了语言上的调整,应该是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形。这时老师又拿出一个鼓状的物体,问这个是吗?看起来光具备这一条件还不行。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用硬币搭成一个圆柱,使学生初步体会圆柱的横截面都相等的特点。接下来老师拿出一根火腿肠,问这是圆柱吗?能不能把它切成一个圆柱,再切还是圆柱吗?由此引出了横截面的概念,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只有平行于底面的每个截面才叫作它的横截面,这样一来,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特点,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侧面,先想象这个曲面展开后的形状。再通过操作来验证,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在讲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先引导学生从圆柱这个名词中看到有圆还是柱形,当把它放倒时,又极易滚动。由此引出古埃及建金字塔时用滚木的方法运送巨大石料,也就是用圆柱体形的木料滚动来完成的,进而发展到如今的压路机、汽车等。

课程进行到此,老师依然没有满足,而是把圆柱置于旋转体的特点中继续建构和升华。由于旋转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认知上有很大的难度,教学中老师由学生熟悉的陶艺和运动会翻纸花为道具引入,由此减缓了认知坡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能成为老师教学的唯一标准。这堂课中老师选用了大量的实物教具与学具,学生沿着初步辨认阶段向尝试描述、概括的过渡中不断尝试,不断纠偏,逐渐澄清,由单一的描述逐渐拓展到从横截面和侧面展开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从古人利用圆柱中去感悟圆柱的实际运用价值,在模拟演示中切身感受圆柱所特有的实用价值和